啟示錄第7章
第一段插進來的話(七1~17)
要來千年國住棚節的景象
十四萬四千人受印 (七1~8)
被神保守的以色列十二支派
Rev 7:1 此後,我看見四位天使站在地的四角,執掌地上四方的風,叫風不吹在地上、海上,和樹上。,
[註1] 「此後」,就是在揭開六印之後,七印之前。也就是開啟了恩典時代外邦教會那奧秘的時期之後,到主再來之前。在這段期間,插入第七章,描述兩段神在祂百姓身上的工作:第一,在1至8節,因為神的經營已經暫時離開猶太人,轉到外邦信徒,所以神要用印保護祂地上的遺民,以色列十二支派。第二,9至17節,神要在全地,得著眾多沒有人能數得過來的信徒,好將神的救恩再次臨到猶太人,帶進千年國。這段插進來的話,是關於神的兩類百姓,猶太人和信徒,在要來千年國的景象。
[註2] 「執掌地上四方的風」,在撒迦利亞書將那從普天下的主面前出來的四匹馬,比喻為風(亞六5)。這裡也可以理解為第六章中的那四匹奔跑的馬,是神所執掌地上四方的風,預告神那要來的審判。在啟示錄,除了這執掌地上四方之風的四位天使,還有一位執掌火的天使(啟十四18),以及一位執掌眾水的天使(啟十六5)。執掌地上四風的天使是以神要來的審判警告世人,但執掌火的天使和執掌眾水的天使則是執行神的審判,分別針對宗教和政治巴比倫的兩次傾倒。
[註3] 「叫風不吹在地上、海上,和樹上」。就是暫時不馬上執行神的審判。神以風為使者,以火焰為僕役(來一7)。風只是審判的預告,火才是真正的審判,將發生在第七印的揭開。“叫風不吹”,意思不是不吹,而是還不是吹的時候。要等神印了祂的眾僕人的額之後才能吹。 “地上”代表猶太地;“海上”代表外邦地,所以在地上、海上,就是在全地上。這裡特別提到四方的風也不吹在樹上,代表神對猶太人的特別憐憫。猶太人所代表的無花果樹,在主第一來時,被咒詛而枯乾不能結果子(太廿一19);但是主的再來,以色列國經過產難後,神就要復興以色列國,叫無花果樹再次發嫩長葉結果。因此,這裡特別提到叫風不吹在樹上,以免將未熟的無花果的果子吹落(啟六13)。
Rev 7:2 我又看見另有一位天使,從日出之地上來,拿著永生神的印。他就向那得著權柄能傷害地和海的四位天使大聲喊著說:
[註1] 「從日出之地上來」。“日出之地” 象徵錫安,是以色列救恩所出之地(詩十四7)。這一位天使,從日出之地上來,拿著永生神的印,為了印神眾僕人的額(啟七3),特指以色列十二支派所代表的猶太人,好在猶太人被棄絕的期間保守他們免受傷害。
Rev 7:3 「地與海並樹木,你們不可傷害,等我們印了我們神眾僕人的額。」
[註1] 「印了我們神眾僕人的額」。就如刻著“歸耶和華為聖”的牌,繫在亞倫的額上(出廿八36~38)。也如塗在門楣上和左右的門框上的羔羊血,可以越過滅命使者的擊殺(出十二23)。這裡額上有活神的印,是將他們標記為屬神的人。不只代表主人對僕人的擁有權,更是表示這些人是與神同心腸的,如以西結九章4節:耶和華對一位身穿細麻衣、腰間帶著墨盒子的人說:「你去走遍耶路撒冷全城,那些因城中所行可憎之事歎息哀哭的人,畫記號在額上。」猶太人即使棄絕主,但是在神百姓中還是有屬神敬虔的僕人。在第五號吹響時,這些敬虔受印的人將受到保護(啟九4)。
Rev 7:4 我聽見以色列人各支派中受印的數目有十四萬四千。
[註1] 「以色列人各支派」,或「以色列子孫各支派」。
[註2] 「十四萬四千」。這不是約翰數出來的數目,而是約翰所聽見的確實數目。但並不是代表受印的實際人數,而是代表建造耶路撒冷根基的屬靈數字。“十四萬四千”原文“一百四十四千”。一百四十四是邊長十二乘十二的正方體,預表耶路撒冷城牆的十二根基,根基上的羔羊和十二使徒的名字(啟廿一14)。使徒和先知是教會建造的基礎,有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弗二20)。新約的十二使徒和舊約的先知,都是為了神的百姓,也就是以色列人所代表的十二支派,而不是外邦的信徒。所以,這十四萬四千人是指猶太人,不是信徒。信徒是在這使徒和先知的根基建造起來的教會,也就是整個耶路撒冷城,她的數目是數不過來的,如下面第9節所提到的。
Rev 7:5 猶大支派中受印的有一萬二千;流便支派中有一萬二千;迦得支派中有一萬二千;
[註1] 5~8節的十二支派,每一個支派受印的人有一萬二千。也許是表徵在大災難時期,十二支派的每一個支派中,都有神必所要保護的完全人數,成為在千年國的得勝者。
[註2] 以色列十二支派,本是指在美地上有分得地土的十二支派,包含雅各的十個兒子,排除利未和約瑟。因為利未支派是被選為服事神的祭司,沒有分得地土。約瑟雖然因為流便污穢了父親的床,而得到長子名分的雙份地土(代上五1)。可是因著自己在埃及當宰相,所以他所獲得的雙份地土,就分給他的兩個兒子,瑪拿西和以法蓮。但是在這裡受印的十二支派,卻沒有但支派和以法蓮。而加上利未支派和約瑟支派。理由是但支派和以法蓮支派都與拜偶像有關。但支派為自己設立那雕刻的像(士十八30),以法蓮也因親近偶像,神就任憑他(何四17)。因著利未支派是分散在各支派中,所以在大災難中需要有神的印加以保護;同樣的,約瑟雖然沒有分得地土,但約瑟也是以色列的眾子之一,是與弟兄迥別之人(創四九26),所以約瑟支派也有神的印加以保護。這樣,所有受印的支派還是維持十二個支派。
[註3] 「猶大支派、流便支派、迦得支派」。為第一組受印的支派,都在耶路撒冷南方。那日大災難的發生大約是同時從南方,和北方開始。然後再分別往上、往下,向耶路撒冷集中。這一組在南方的支派,先是正南方的猶大支派,然後從右邊死海往上,經過流便支派、迦得支派。猶大是利亞見證神祝福的“讚美”(創廿九35);流便是利亞見證神看見她的苦情,所給的“兒子”(創廿九32);迦得是利亞停止生育後,神再給她兒子,見證她是“幸運的”(創卅11)。這第一組的三個名字很形象的啟示以色列人對神的讚美:即使在大災難的苦情中,也能見證他是神的百姓,在絕望中還有指望。
Rev 7:6 亞設支派中有一萬二千;拿弗他利支派中有一萬二千;瑪拿西支派中有一萬二千;
[註1] 「亞設支派、拿弗他利支派、瑪拿西支派」。 為第二組受印的支派,都在北方。代表那日大災難發生的地區接著在北方,由上往下。亞設是利亞的使女悉帕給雅各生的第二個兒子,見證自己是“有福的”(創卅13);拿弗他利是拉結所生的兒子,見證她與姊姊的“相爭”(創卅8);瑪拿西是約瑟所生的長子,見證神使他“忘了”他的困苦和父家。這第二組的三個名字也很形象的啟示在大災難中,以色列人是以妾的地位蒙神祝福,這大災難是一場骨肉相爭,需要求神使他忘記一切的困苦。
Rev 7:7 西緬支派中有一萬二千;利未支派中有一萬二千;以薩迦支派中有一萬二千;
[註1] 「西緬支派中、利未支派、以薩迦支派」。為第三組受印的支派。西緬支派在猶大支派中間,代表大災難持續在南方發生。利未支派散居在各支派,代表大災難幾乎發生在全以色列。以薩迦支派在北方,代表重大的大災難持續在北方發生。西緬是利亞見證神“聽見”她失寵所生的兒子(創廿九34);利未是利亞見證神要與她“聯合”(創廿九34);以薩迦是利亞見證因著她的付出,神給她的報酬(創卅18)。這第二組的三個名字是進一步啟示神的百姓在大災難中,如同失去了神的祝福,但全地的百姓仍然與神聯合征戰,成為殉道者,從神得著獎賞。
Rev 7:8 西布倫支派中有一萬二千;約瑟支派中有一萬二千;便雅憫支派中受印的有一萬二千。
[註1] 「西布倫支派、約瑟支派、便雅憫支派」。是第四組受印的支派。代表大災難的後期,除了在北方的西布倫支派還在進行,這時期的大災難將集中在耶路撒冷西邊的約瑟支派(消失的以法蓮和但),和耶路撒冷所在地的便雅憫支派。西布倫是利亞見證神要與她同住(創卅20);約瑟是拉結見證神除去了她的羞恥,所“增添”的兒子(創卅24);便雅憫是拉結將死的時候所生的兒子,本是起名叫便俄尼,意“憂愁之子”,雅各改名為便雅憫(創卅五18),意“右手之子”。這一組名字更具體的啟示,神自始至終是要與祂百姓同住的神,要除去了他們的羞恥,即時祂的百姓在大災難中是憂愁之子,神也要高舉她是的百姓成為右手之子。
沒有人能數過來的群眾(七9~17)
得救的信徒
Rev 7:9 此後,我觀看,見有許多的人,沒有人能數過來,是從各國、各族、各民、各方來的,站在寶座和羔羊面前,身穿白衣,手拿棕樹枝,
[註1] 「此後」,不是在印了十四萬四千人之後,而是在神所標記之人,經過了大災難之後。因此,9~17節是描述神百姓在千年國的光景(啟廿4)。
[註2] 「見有許多的人,沒有人能數過來」,或「看哪,有許多的人,沒有人能數過來」。是指信徒,包含外邦和猶太信徒。
[註3] 「是從各國、各族、各民、各方」,或「是從各邦國、所有的支派、百姓、方言」。見啟五9註解。在啟示錄第五章9節,是先提到以色列十二支派,這裡是先提到外邦列國。因為這些沒有人能數過來的人,大部分都是來自外邦的信徒。另外,在第五章9節的支派、方言、百姓、和邦國都是單數,代表地上四方,也就是所有的人。這裡只有邦國是單數,支派、百姓和方言是複數。強調在一個邦國中,包含了外邦人和猶太人組成的不同的支派,不同的方言,不同的百姓。今天每一個教會在各地的見證,是由不同的支派,不同的方言,不同的百姓所組成,但彼此並不分猶太人、希利尼人,自主的、為奴的,或男或女,因為在基督耶穌裡都成為一了(加三28)。
[註4] 「身穿白衣」,特指信徒,因羔羊的血洗潔淨(啟七14)。
[註5] 「手拿棕樹枝」,特指猶太人,慶祝神的救恩有如過住棚節。住棚節預表神的大怒之後,總體的收成,開始了神在千年國時期的經營。在神傾倒了大巴比倫而作王時(啟十九6),是神百姓大聲說:哈利路亞,就是住棚節的應驗,見啟十九1註解。
Rev 7:10 大聲喊著說:「願救恩歸與坐在寶座上我們的神,也歸與羔羊!」
[註1] 「大聲喊著說」。“喊”原文κραζουσιν / krazousin(cry),是現在主動,代表沒有間斷的喊。
[註2] 「願救恩」,或「願這救恩」。“救恩”,前面有一個定冠詞。不是一般罪得赦的救恩,而是得以有分於神經營的救恩,晝夜在神殿中事奉祂(啟七15)。
[註3] 「歸與坐在寶座上我們的神,也歸與羔羊」。意思是“歸與坐在寶座上的神”就是“歸與羔羊”。救恩是神的恩典,來自於羔羊的血。所以救恩歸與神和羔羊,代表救恩的完成。
Rev 7:11 眾天使都站在寶座和眾長老並四活物的周圍,在寶座前,面伏於地,敬拜神,
[註1] 「眾天使…,敬拜神」。天使是服役的靈、奉差遣為那將要承受救恩的人效力的(來一14)。因著上節宣告救恩已經完成,所以眾天使就敬拜神。眾天使“站在寶座和眾長老並四活物的周圍”就是站在整個帳幕所預表的周圍;“在寶座前”就是眾天使所敬拜的對象,是那座在寶座上的。
Rev 7:12 說:阿們!頌讚、榮耀、智慧、感謝、尊貴、權柄、大力都歸與我們的神,直到永永遠遠。阿們!
[註1] 「頌讚、榮耀、智慧、感謝、尊貴、權柄、大力」,或「這頌讚、這榮耀、這智慧、這感謝、這尊貴、這能力、這力量」。在五章12節,天使有類似對被殺之羔羊的讚美,但只在能力之前有定冠詞;這裡天使對神的讚中,每一項都有定冠詞,代表千年國裡的完全。在對羔羊的讚美有提到“豐富”,特指神的救恩臨及外邦人;這裡對神的讚美則特別提到“感謝”,凸顯外邦信徒對神救恩的感謝。對羔羊的讚美以救恩能力開始,結束於頌讚(祝福);對神的讚美是接續頌讚(祝福),結束於救恩力量的浩大,將救贖之人帶進千年國度,作王掌權。
[註2] 「直到永永遠遠」,因為七項讚美的“七”是完全的數目,都有定冠詞,而且是以阿們開頭,又以阿們結束,所以是直到永永遠遠的。
Rev 7:13 長老中有一位問我說:「這些穿白衣的是誰?是從那裡來的?」
[註1] 「問」,原文απεκριθη / apekrithi(answered),“回答”。是長老針對約翰所看見那許多人,以及天使的呼喊所作的總結、回應。長老只向約翰提到那些穿白衣的,沒有提到手拿棕樹枝的。因為手拿棕樹枝的是猶太人,是約翰所熟悉的。
Rev 7:14 我對他說:「我主,你知道。」他向我說:「這些人是從大患難中出來的,曾用羔羊的血把衣裳洗白淨了。
[註1] 「我主,你知道」。如以西結回答主耶和華,祂知道祂自己所問的那些骸骨是不是能復活(結卅七3)。這是我們對聖經真理的態度:我們對於聖經所有的問題,答案也都在聖經裡。
[註2] 「從大患難中出來的」。“大患難”,直譯「這患難,這大」,強調特定患難的大。信徒所要經歷的那大患難,是在末日來自假先知和敵基督的逼迫,是信徒所要經歷最大的患難。也就是主耶穌在馬太福音二十四章21節所說的:因為那時必有大災難,從世界的起頭直到如今,沒有這樣的災難,後來也必沒有。主對拉鐵非教會的應許說:我必保守你免去試煉的時刻,並不是說被提到天上免去地上的試煉,而是在將來的試煉時刻臨到的時候,活在地上的信徒都要蒙神保守(參考該節註)。請注意,“出來”的“來”原文ερχομενοι / erchomenoi(come),是現在時態,代表才剛經歷了那大患難。信徒雖然都要為道受逼迫(太十三21),但是這裡穿白衣的信徒是特指經歷了大災難的得勝者。如同那受印的十四萬四千猶太人,也都要經過大災難。在第五印,神告訴那些殉道者,還要安息片時,等著一同作僕人的和他們的弟兄也像他們被殺,滿足了數目(啟六11)。這些從大患難中出來的,正是為了滿足主所說的數目。
[註3] 「曾用羔羊的血把衣裳洗白淨了」,代表這些身穿白衣的是信徒,包含外邦信徒和猶太信徒,但以外邦信徒為主體。
Rev 7:15 所以,他們在神寶座前,晝夜在他殿中事奉他。坐寶座的要用帳幕覆庇他們。
[註1] 「所以,他們在神寶座前」,因為他們因羔羊的血把衣裳洗白淨了,所以才能在神寶座前。
[註2] 「晝夜在他殿中事奉他」。“殿”原文ναω / nao,一般是指至聖所,在舊約只有大祭司,一年一度憑著血才能進去。神寶座與至聖所連在一起,代表神的寶座所預表的就是至聖所裡的約櫃。
[註3] 「用帳幕覆庇他們」。至聖所是在帳幕裡。所以,在至聖所裡事奉神,就是神用帳幕覆庇他們。帳幕是主的身體,所以神用帳幕覆庇他們,就是一幅在“基督裡”的圖畫。這與啟示錄二十一章3節所說“神的帳幕在人間,祂要與人同住”不同。“神的帳幕在人間”就如舊約的帳幕在以色列營中,或聖殿在耶路撒冷城中一樣。是神以祂的百姓為居所;但是在這裡,神用祂的帳幕所覆庇的人,是人以神為居所。是神特別為那些從大患難中出來的人所預備的,可以視為得勝者的獎賞,在千年國與主一同作王。
Rev 7:16 他們不再飢,不再渴;日頭和炎熱也必不傷害他們。
[註1] 「飢、渴、日頭、炎熱」,是大患難的特點。“飢、渴”是神話語的稀少;“日頭、炎熱”是來自仇敵的逼迫。在千年國神的百姓就會得著餵養,在千年國也沒有仇敵的逼迫。因為假先知和敵基督都已在火湖裡(啟十九20),魔鬼也被捆綁一千年(啟廿2)。請注意,在這裡並沒有如啟示錄二十一章所應許的,不再有死亡、悲哀、哭號、疼痛。因為,啟示錄二十一章的應許是在千年國後,新天新地的光景。在千年國是神復興的時期,還是有罪所帶來的死,和在神管教下的悲哀、哭號、疼痛。
Rev 7:17 因為寶座中的羔羊必牧養他們,領他們到生命水的泉源;神也必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
[註1] 「寶座中的羔羊」,見五章6節。那時的羔羊不是坐在寶座上,而是站在寶座前的中間。
[註2] 「必牧養他們,領他們到生命水的泉源」。是上節不再飢,不再渴的應許。如詩篇二十三篇,祂是我們的牧者,使我們躺臥在青草地上,領我們在可安歇的水邊(詩廿三2)。
[註3] 「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或「擦去出自他們眼中一切的眼淚」。“眼淚”代表人的傷心。但是這裡的眼淚不是因為自己的罪,也不是因為外面環境的艱難;這裡的眼淚都是因為遠離了神和神的百姓。這眼淚就是提摩太想念保羅所流的眼淚;這眼淚就叫保羅也晝夜切切的想見到提摩太(提後一4)。感謝主,等大災難一過,神的百姓就有神親密的同在,一切的眼淚都將被擦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