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示錄第14章
十四萬四千人,天上初熟的果子(十四1~5)
新約信徒的得勝者
Rev 14:1 我又觀看,見羔羊站在錫安山,同他又有十四萬四千人,都有他的名和他父的名寫在額上。
[註1] 「我又觀看」。接續十三章。約翰在看見兩個分別從海中和地中上來的獸之後,所看見的天上錫安山的景象。在十三章那兩個獸,是龍所呼召出來,是地上敗壞政權與邪惡宗教的結合。藉著敵基督的靈所得的能力,逼迫神的百姓。時間涵蓋主的第一次來,到主的第二次來,所預表的有關彌賽亞的時期。從十四章開始一直到十七章,可以視為神所應許的彌賽亞,就要來執行祂的審判。
[註2] 「見羔羊站在錫安山」,或「看哪,那羔羊站在錫安山」。在“羔羊”前面有定冠詞,指這羔羊在前面已經提起過。在五章6節,約翰是看見羔羊站立在寶座與四活物,並長老之中,像是被殺過的,有神的七靈,奉差遣往普天下去。這裡的羔羊是地上的聖徒經過十三章兩個獸的逼迫後,站在天上錫安山所代表的教會。所以,這十四萬四千人是七靈奉差遣往普天下去所得到的得勝者,稱為初熟的果子(啟十四4)。
[註3] 「十四萬四千人」。在啟示錄七章4節,也提到有十四萬四千人。雖然這裡的十四萬四千人和七章的十四萬四千人,在千年國來到之前,有一樣得勝的性質,但卻有區別。啟示錄七章的十四萬四千人,是在揭開第七印的時候,在大災難期間,神在地上所保守的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得勝者。這裡的十四萬四千人,卻是與羔羊有關的新約信徒的得勝者,以外邦信徒為主,是真以色列人,稱為從地上買來的(啟十三3),是被神提到天上,站在錫安山的。所以這裡的十四萬四千人,涵蓋主的第一次來,到主的第二次來,這段時期所有的得勝者。這段時間因著撒但在天上沒有他的地方,就開始藉著宗教與政權的邪惡組合,逼迫神的百姓。所以,假先知不是等到十三章那個從地中上來的獸才來到,其實早在使徒時代的教會,約翰就已經清楚的告訴我們,在世上已經有許多假先知出來了(約壹四1),因為敵基督者的靈已經在世上了(約壹四3)。到了第五號,撒但拿到無底坑的鑰匙後,十三章的那兩個獸,就藉著敵基督者的靈所賜的能力,導致了第五至第七號的三個禍,直到主的再來。在第五號,神要收割熟透了的莊稼,也就是審判無法滿足神的以色列人,但七章的十四萬四千人是屬神得勝的以色列人,是蒙保守的。在第六號,神要收割熟透了的葡萄,代表審判墮落了的信徒,但這節的十四萬四千初熟的果子是能滿足神的,在第六號中得蒙保守。
[註4] 「都有祂的名和祂父的名寫在額上」。在十三章,獸的跟隨者有獸的名,是模仿這裡的新約信徒,有羔羊的名和父的名寫在額上。
Rev 14:2 我聽見從天上有聲音,像眾水的聲音和大雷的聲音,並且我所聽見的好像彈琴的所彈的琴聲。
[註1] 「聽見從天上有聲音」,或「聽見從天上出來一個聲音」。“聲音”原文φωνην / fonin(a voice),單數。
[註2] 「像眾水的聲音和大雷的聲音」。眾水的聲音是天上眾軍行動的聲音,大雷的聲音是神的聲音。眾軍行動的聲音和神的聲音是一個聲音,代表眾軍的行動是根據神的號令,為了在末日執行神對巴比倫的審判,也就是對墮落宗教和世上敗壞政權的審判。
[註3] 「並且我所聽見的好像彈琴的所彈的琴聲」。“彈琴”是百姓對神的稱謝(詩卅三2)。彈琴的雖多,但是所彈的琴聲只有一個,因為百姓對神的稱謝是一致的。天上的這一個聲音,一面是眾軍行動的聲音,另外一面對於神的百姓來說,特指下節的得勝者,得以唱新歌。
Rev 14:3 他們在寶座前,並在四活物和眾長老前唱歌,彷彿是新歌;除了從地上買來的那十四萬四千人以外,沒有人能學這歌。
[註1] 「他們…唱歌」。得勝者因著上節所彈的琴聲而唱歌。
[註2] 「彷彿是新歌」。見啟五9註解。在舊約,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過紅海,摩西和以色列人就向耶和華唱歌(出十五1)。這裡所唱的新歌也是因為神的拯救,是神從地上買來的信徒所唱的歌。
[註3] 「買來的」。代表這十四萬四千人是信徒,相信接受基督的寶血。
[註4] 「沒有人能學這歌」。“學”指明基督是先生,信徒是學生。主耶穌如何在地被人恨惡,逼迫;在主來之前,門徒要因基督的名從這城逃到那城,被眾人恨惡,被人逼迫(太十22~23)。
Rev 14:4 這些人未曾沾染婦女,他們原是童身。羔羊無論往那裡去,他們都跟隨他。他們是從人間買來的,作初熟的果子歸與神和羔羊。
[註1] 「這些人未曾沾染婦女」,或「這些人未曾與婦女在一起被玷污」。“這些人”,原文ουτοι / houtoi(these ),是男性複數。這些在天上錫安山的十四萬四千人,在神眼中全部是男人。但是在這節,當他們還在地上時,卻是被擺在女人的地位,也就是教會的地位。“未曾與婦女在一起被玷污”意指教會無份於淫婦的淫行,相對於啟示錄十七章的大淫婦(啟十七1),是保守自己的身體未被玷污的。
[註2] 「童身」,原文παρθενοι / parthenoi,(virgins),意“童女”(太廿五1)。是屬靈意義的童身,不是指沒有結婚。教會是以基督為唯一的丈夫。主肉身的百姓,在地上是男子(啟十二13註解)。但是主屬靈的百姓在神眼中是童女。如保羅告訴歌林多信徒,他將他們如同貞潔的童女,獻給基督(林後十一2)。所以,羔羊無論往那裡去,他們都跟隨祂。“跟從我”是主在地上對信徒的呼召(太四19,約廿一19)。主是信徒的先生,為我們留下榜樣(彼前二21),如同“臨摹範本”,讓學生照著筆畫書寫。
[註3] 「從人間買來的」,指主流血所付出的贖價,將信徒買回來歸祂。
[註4] 「作初熟的果子歸與神和羔羊」,或「是歸與神和羔羊的初熟果子」。在屬靈的意義上,初熟的果子是指信徒的重生(雅一18),是屬靈的百姓。根據律法,初熟的果子是要歸給神的(出廿三19);新約的信徒是主付出贖價買的,所以按照律法我們就必須是屬於買我們的主。這裡的十四萬四千人是早期一批信徒的得勝者,被提到天上的錫安山。
Rev 14:5 在他們口中察不出謊言來;他們是沒有瑕疵的。
[註1] 「口中察不出謊言」。魔鬼是所有說謊之人的父(約八44)。他們的口中察不出謊言,就是他們無份於魔鬼的所是。
[註2] 「沒有瑕疵」。在彼得後書二章13節,彼得將那些接受假先知教導的比喻為與瑕疵一同坐席。這節的沒有瑕疵和上節的沒有被玷污,乃是一個榮耀教會所該有的特點(弗五27註解)。
三位天使宣告審判的時候到了(十四6~13)
宣告收割節的收割
Rev 14:6 我又看見另有一位天使飛在空中,有永遠的福音要傳給住在地上的人,就是各國、各族、各方、各民。
[註1] 「另有一位天使飛在空中」。“空中”原文μεσουρανηματι / mesouranimati(mid-heaven),和八章13節有一個鷹飛在空中同字,代表天的正上方。八章的鷹呼叫三位天使出來吹號,帶來三禍。這裡在空中也是有三位天使出來呼喊。在八章是宣佈地上的民有禍了,如同這裡的三位天使出來呼喊,也是為了審判地上的人。所以,八章那三位吹號的天使,應該就是這裡的三位天使。即使這裡是不同的三位天使,這三位天使所宣告的內容,也是針對末了三號所帶來的三個禍的進一步解釋,也就是宣告舊約收割節的到來。第五號的第一個禍,是收割枯乾了的莊稼(啟十四15);第六號的第二個禍,是收割熟透了的葡萄(啟十四18);第七號的第三個禍,是在收割莊稼和葡萄後,神所要踹的兩次酒醡(啟十四19,十九15),也就是兩次大巴比倫的傾倒(啟十四8)。
[註2] 「永遠的福音」。第一位天使所宣告的永遠福音,是發生在第五號吹響之後的細節。在第五號,無底坑的口被打開(啟九1~3),敵基督顯露,蝗蟲從煙中出來(啟十七8,帖後二8,但九27)。因此,有永遠的福音要傳給住在地上的人。這永遠的福音,應該是由神的那兩位見證人,特別針對以色列人所傳講的福音。所謂“永遠的福音”,意指福音不會因時間而改變。從已過的永遠到將來的永遠,神的福音都是一樣的,是不變的。教會恩典時代的福音,乃是這永遠福音的一部份,是神永遠福音裡的憐憫與寬容。永遠福音的主要內涵,啟示在創世記第一章第1節,神創造萬物時的名字“以羅欣”(創一1註解),神乃是公義的審判者。神的審判是依據祂的律法,依照各人的行為審判各人。而神所賜的恩典,就是為了讓我們有機會能面對那要來的公義審判,這就是耶和華這名所啟示的。哈巴谷說在聽見耶和華的言語時,就要懼怕,因為那是以羅欣發怒時所顯出的憐憫(哈三2)。將來從提幔,從巴蘭山(賜律法的西乃山)臨到的聖者,祂的名字是以羅欣(哈三3)。人要認識神乃是以羅欣,是審判者,這乃是永遠不變的福音。所以,教會恩典時代的福音,重點乃是要人認識神的憐憫,對我們來說是神的寬容,為了讓我們有機會成為聖潔沒有瑕疵,好在將來可以站在基督審判臺前而不感到懼怕。
[註3] 「各國、各族、各方、各民」,或「每一邦國、支派、方言、民族」。邦國、支派、方言、民族,都是單數。參考啟五9註解。這裡先提邦國,因為末日的審判的是針對全地的政權。
Rev 14:7 他大聲說:「應當敬畏神,將榮耀歸給他!因他施行審判的時候已經到了。應當敬拜那創造天地海和眾水泉源的。」
[註1] 「應當敬畏神」。這是人面對永遠的福音所該有的態度。在第五號,第一位天使吹號,所帶來的第一個禍是針對以色列地,特別針對神肉身的百姓。所以這裡的第一位天使說“應當敬畏神,將榮耀歸給他”,等同是提醒警以色列地的猶太人,他們是神肉身的百姓。在舊約,神的百姓就是被比喻為莊稼(創卅七7)。而第五號是為了收割枯乾了的莊稼(十四14~16),所以是特別針對猶太人。
[註2] 「將榮耀歸給祂」。耶利米書說:耶和華你們的神(以羅欣)未使黑暗來到,你們的腳未在昏暗山上絆跌之先,當將榮耀歸給他;免得你們盼望光明,他使光明變為死蔭,成為幽暗(耶十三16)。人要將榮耀歸給神,最主要不是認識神是恩典的神,而是要認識神是那要來的審判官。在黑暗未到,我們的腳未絆跌之先,就當將榮耀歸給祂。
[註3] 「祂施行審判的時候已經到了」。神要顯明他的忿怒,是先多多忍耐寬容那可怒預備遭毀滅的器皿(羅九22)。神的寬容不是耽延,乃是願人人都悔改,不願有一人沉淪(彼後三9)。所以,神施行審判的時候已經到了,不是神不再寬容,而是罪人已經斷定自己不配得著永生(徒十三46),都是不悔改的罪人。
[註4] 「天地海和眾水泉源」。這些都是神所創造的,都要敬拜神。“天”是指有神所賜權柄在空中掌權的首領(弗二2),“地”是指以色列地,“海”是指外邦地,“眾水泉源”是指地上的代表權柄。神審判的前四號,和前四碗,就是分別針對地、海、眾水泉源、和天。神是先創造天,但因著不受本位之天使的背叛,而使得地、海、眾水泉源,也沒有按著神創造的原則,各從其類。因此,神先審判地、海、眾水泉源,最後再審判天上那黑暗的背叛權勢。
Rev 14:8 又有第二位天使接著說:「叫萬民喝邪淫、大怒之酒的巴比倫大城傾倒了!傾倒了!」
[註1] 另譯:又有第二位天使接著說:「傾倒了!傾倒了!巴比倫大城,那叫萬民喝邪淫、大怒之酒的」
[註2] 「第二位天使」,或「另有一位天使,第二位」。第二位天使所說的是針對六號吹響之後的細節。在六號吹響之後,伯拉大河使者被釋放(九13~21),出現二萬萬馬軍,要殺人的第三部份(啟九15~16)。
[註3] 「傾倒了!傾倒了!巴比倫大城」。就如以賽亞書所提到的:巴比倫傾倒了!傾倒了!他一切雕刻的神像都打碎於地(賽廿一9)。關於巴比倫大城的傾倒詳見第十八章。這巴比倫大城是屬世的耶路撒冷(啟十一8註解),在啟示錄十七章被形容為一個女人,騎在七王之上(啟十七10),所以被稱為大妓女(啟十七1),代表墮落的百姓與世俗的結合所產生的淫亂。這節告訴我們,巴比倫大城的傾倒是發生在第六號吹響的時候,出現了二萬萬馬軍(啟九16)。所以巴比倫大城的傾倒與這二萬萬馬軍有關。 “傾倒”原文επεσεν / epesen(fell),是過去時態,是以過去時態表示將來確定會發生的事。在第六號所發生的,是神要收割熟透了的葡萄(十四17~20)。這些收割好的葡萄,將成為在第七號神所要踹的酒醡(啟十四19),最主要是針對神在新約墮落了的教會,因為葡萄園被比喻為神在新約的經營(太廿1)。這裡重複兩次傾倒,一面是強調巴比倫大城必然傾倒,另外一面也表示巴比倫大城的傾倒有兩次。這兩次的傾倒要發生在第七號。第一次的傾倒,是墮落了的教會所預表的屬靈奧秘大巴比倫的傾倒,也許發生在第七號的第四碗的結束;另外一次的傾倒,是預表屬世背叛政權的傾倒,發生在第七號的第七碗的結束。
[註4] 「叫萬民喝邪淫、大怒之酒」。因為這巴比倫大城就是大妓女(啟十七1),與七王所代表的地上政權行淫,所以她的酒就是邪淫、大怒之酒。
Rev 14:9 又有第三位天使接著他們,大聲說:「若有人拜獸和獸像,在額上或在手上受了印記,
[註1] 「第三位天使」,或「另有一位天使,第三位」。第三位天使所說的是針對七號吹響之後的細節。神想起巴比倫大城,要將烈怒的酒給巴比倫大城喝(啟十六19)。神要兩次踹祂的酒醡。一次是踹第六號所收取的葡萄(啟十四19),另外一次是哈米吉多頓大戰,是神所要踹的烈怒的酒醡(啟十九15),也稱爲神的大筵席 (啟十九17)。
[註2] 「若有人拜獸和獸像,在額上或在手上受了印記」。“拜獸和獸像”是可以避免被獸殺害(啟十三15);“受了印記”是可以作買賣(啟十三17)。這些拜獸和和獸像,以及有獸印記的不單是外邦人,也特指那些在末日被迷惑了的百姓(太廿四4~5)。
Rev 14:10 這人也必喝神大怒的酒;此酒斟在神忿怒的杯中純一不雜。他要在聖天使和羔羊面前,在火與硫磺之中受痛苦。
[註1] 「這人也必喝神大怒的酒」。“大怒”原文θυμου / thymou(rage),意“激情般的急促呼吸”,源於θυω / thuo(kill),“殺害”。神大怒的酒是為獸準備的,但人若拜獸和有獸印記的,也都要喝。在第七號,第三位天使吹號所帶來的第三個禍,最主要是針對撒但黑暗的國度, 要傾倒屬世的大巴比倫。
[註2] 「斟」,原文κεκερασμενου / kekerasmenou(mix),“調和”。一般的酒都會調上其它的酒或加入水,是為了調出不同風味的酒,或稀釋原來的烈酒度,所以調和的酒代表神的審判都帶有恩典(詩七五87)。但是這裡調和了原來的酒,也就是純一不雜的酒。代表這酒只有神公義的審判,再無恩典。因為恩典的門已經關閉了。
[註3] 「忿怒的杯」。“忿怒”原文οργης / orgis,源於ορεγομαι / oregomai(desire),“渴望”;所以,“忿怒的杯”所儲存的忿怒,都是不悔改的罪人自己積蓄起來的(羅二5)。
[註4] 「在聖天使和羔羊面前」。在舊約神是藉著天使向百姓說話,在新約是羔羊向信徒說話(來一1~2)。這表示神大怒的酒也給那些拜獸和有獸印記的人喝,是特指神的百姓。
[註5] 「在火與硫磺之中受痛苦」。“硫磺”原文θειω / theio(sulphur),源於θεῖος / theios(divine),“神性”(徒十七29)這字,“火”是代表神的烈怒。所以,“火與硫磺”指出神是公義的審判官,以羅欣。這裡是說在火與硫磺之中受痛苦,不是說在火湖中受痛苦。火湖是敵基督和假先知的份,是永遠的滅亡(啟十九20)。但拜獸和有獸印記的人,所受火與硫磺的痛苦是指硬著心,不曉得神作為的百姓,落在烈火之神公義的審判下。
Rev 14:11 他受痛苦的煙往上冒,直到永永遠遠。那些拜獸和獸像,受他名之印記的,晝夜不得安寧。」
[註1] 「受痛苦的煙」。煙是因為火燒產生的,是審判的結果。
[註2] 「直到永永遠遠」。或直譯「進入諸世代的諸世代」。“世代”原文αιων / aion(ages),意“永遠”,是指一段不間斷的時間,雖然不是無始無終的永遠,但是對於硬著心不悔改的人來說,只要人不悔改,受痛苦的煙都要不間斷的永遠上騰(賽卅四10)。
[註3] 「晝夜不得安寧」,或「晝夜不得安息」。安息是神所應許給人的,是我們所需要竭力進入的(來四11)。但對硬著心,不曉得祂作為的百姓,神在怒中起誓,說:「他們斷不可進入我的安息!」(詩九五11,來四5)。
Rev 14:12 聖徒的忍耐就在此;他們是守神誡命和耶穌真道的。
[註1] 「聖徒的忍耐就在此」。意思是與那些拜獸,受獸印記的人所受的痛苦相比,聖徒短暫的忍耐也就不算忍耐了。在十三章10節,聖徒面對那個從海中上來之獸的逼迫,是服在神的權柄底下,顯出自己的忍耐和信心。但這裡只說忍耐不說信心,因為這裡拜獸和接受獸印記的,最主要都是神的百姓,只是他們被假先知迷惑,愛心才漸漸冷淡,因此主說: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太11~13)。
[註2] 「守神誡命和耶穌真道」,或「守神誡命和守耶穌信仰」。所謂聖徒,包含猶太人和信徒。猶太人是守神誡命的,信徒是相信耶穌是基督的。
Rev 14:13 我聽見從天上有聲音說:「你要寫下:從今以後,在主裡面而死的人有福了!聖靈說:「是的,他們息了自己的勞苦,作工的果效也隨著他們。」
[註1] 「你要寫下」。代表所要說的話是可信、真實的(啟廿一5)。
[註2] 「從今以後,在主裡面而死的人有福了」。“從今以後”指下節開始的收割。也就是神開始執行審判以後,在主裡面而死的人是有福了。因為神的審判,世人能得著死所預表的真正安息。神在完成了祂創造的工之後,就進入安息,不是因為萬物都造齊了,而是所造的萬物都能各從其類,服在神的權柄底下,所以神才進入安息。接著神才應許人在工作六日之後就可以進入第七天的安息。也就是說,這安息是屬神的,並且唯有神安息了,人才有可能進入安息,否則人都必須一直活在六日工作的原則裡。這裡,因著神施行了祂的審判,所有造物都服在祂權柄底下,所以神自己就可以安息了。同時祂所應許給人的那第七日的安息也終於可以來到。因此,在神審判了萬物之後,在主裡面而死的人就可以得到真正的安息,實在是有福的。
[註3] 「他們息了自己的勞苦」。就是息了神所命定六日工作的勞苦。
[註4] 「作工的果效也隨著他們」。作工的果效就是神所應許的安息。在所命定的六日勞苦工作後,就可以得著神所應許的第七日的安息。
收割枯乾了的莊稼(十四14~16)
第五號第一個禍的執行
Rev 14:14 我又觀看,見有一片白雲,雲上坐著一位好像人子,頭上戴著金冠冕,手裡拿著快鐮刀。
[註1] 「見有一片白雲,雲上坐著一位好像人子」。或「看哪,有一片白雲,雲上坐著一位好像人子」。形容主的再來,祂如何被雲接上升,也要駕雲而來(徒一11)。這位人子在七個燈臺中間行走,是作發光的燈(啟一13),當人子再來時,是以得勝者的身份,拿著快鐮刀而來,要執行祂的審判。這坐在雲上,頭戴金冠冕,手拿快鐮刀的人子,就是主耶穌在馬太福音所說的那顯在天上的人子的兆頭(太廿四30註解)。那時地上的萬族,都要哀哭。特指猶太人,要為他們因著曾經把主釘在十字架上而哀哭。
[註2] 「頭上戴著金冠冕」。“冠冕”原文στεφανον / stefanon,是得勝者的獎賞,不是王所戴的王冠。這得勝的冠冕是審判的得勝。人可以拒絕福音,勝過福音;但是人無法拒絕神的審判,勝過神的審判。
[註3] 「手裡拿著快鐮刀」。“拿著快鐮刀”是因為收成的時候到了(可四29,啟十四15)。如大衛所說:「神是公義的審判者,又是天天向惡人發怒的神。若有人不回頭,他的刀必磨快,弓必上弦,預備妥當了」。(詩七11~12)。
Rev 14:15 又有一位天使從殿中出來,向那坐在雲上的大聲喊著說:「伸出你的鐮刀來收割;因為收割的時候已經到了,地上的莊稼已經熟透了。」
[註1] 「又有一位天使」。接著前面三位天使,這節到18節又提到三位天使。這三位天使是為了來收割地上的莊稼和葡萄,分別代表屬肉體的百姓(猶太人),和屬靈的百姓(信徒)。
[註2] 「從殿中出來」。“殿”原文ναου / naou(temple),指“至聖所”。
[註3] 「大聲喊著說」。從殿中出來的天使不是向坐在雲上的下命令,而是傳達那在殿裡,坐在寶座上者的旨意。
[註4] 「伸出你的鐮刀來」,或「送出你的鐮刀來」。這鐮刀是用扔的方式,送到地裡。所以,這裡的收割不是那坐在雲上的親自收割,而是將鐮刀扔在地上,讓地上有收割的工具使用。所以,真正收割的人必然是已經在地上,就是神所差遣的那兩個見證人(啟十一3)。
[註5] 「莊稼已經熟透了」。“莊稼”在舊約是形容為神的百姓(創卅七7)。“熟透了”原文εξηρανθη / exiranthi,源於ξηρος / xeros(dry),“枯乾”。 “熟透了”這字在約翰福音十五章,是用來形容不常住在葡萄樹上的枝子,被丟在外面“枯乾”了。枯乾的枝子只能被人拾起來,扔在火裡燒了(約十五6)。所以,“熟透了”不是正面意義的生命成熟,而是不成為初熟的果子滿足神(出三十四26)。這裡被鐮刀收割的是無法滿足神的“枯乾”了的莊稼,特指神肉生的百姓,以色列人。這收割莊稼的時間是發生在第一禍,也就是第五號吹響的時候。那時神的兩個見證人已經在地上作復興的工作,帶給當時地上的人,特指猶太人,很大的痛苦(啟十一10)。
Rev 14:16 那坐在雲上的,就把鐮刀扔在地上,地上的莊稼就被收割了。
[註1] 「扔在地上」。作為收割者,當時在地上神的兩個見證人(啟十一3),可以使用的收割工具。。
[註2] 「地上的莊稼就被收割了」,或「地就被收割了」。就是完成審判的執行。這裡的莊稼不是指大體聖徒,因為這裡的莊稼是已經枯乾了的莊稼。在大災難的時候,那飛到曠野的婦人,代表神大體的聖徒。飛到曠野在一定的意義上,就是被神收割,收在糧倉裡(太十三30)。但是對枯乾了莊稼的收割,到底是收在那裡,沒有人知道,只有神知道。但我們可以確定的,絕對不會是收在糧倉裡,而可能是收在一個叫黑暗的地方,在那裡哀哭切齒 (太廿五30)。這是對於那些無法成爲初熟果子滿足神的百姓的警戒。
[註3] 請注意,聖經中形容莊稼的收割共有四種。第一種是初熟的果子,由那十四萬四千人的得勝者所代表(啟十四4);第二種是大體的收割,放在糧倉裡(太十三30),由那被神養活一載二載半載的婦人所代表,是大體信徒在大災難中蒙神的保守(啟十二14);第三種就是拾取收割後遺留下來的麥穗,由婦人其餘的兒女所代表(啟十二17),是在末日為主殉道的得勝者;第四種就是神所要收取的熟透了的莊稼,不能滿足神的信徒,首先要落在神的審判裡(彼前四17)。
收割熟透了的葡萄(十四17~20)
第六號第二個禍的執行
Rev 14:17 又有一位天使從天上的殿中出來,他也拿著快鐮刀。
[註1] 「又有一位天使」。這位天使是為了呼應第八節的第二位天使所宣告那使萬民喝邪淫、大怒之酒的巴比倫大城傾倒了。
[註2] 前面那位從天上殿中出來的天使,是向在雲上坐著好像人子的,傳達坐寶座者的旨意,將快鐮刀扔在地上,有如神在舊約是藉著天使傳達神的旨意(來一1)。所以,所收割的莊稼是神肉生的百姓。但是這裡的天使,是拿著快鐮刀直接從天上殿中出來的,有如神在新約的經營,是神親自曉諭祂的百姓(來一2)。所以,所收割的葡萄是神新約經營裡的百姓,信徒,包含猶太人和外邦信徒。這些收割的葡萄也是因為熟透了。神的審判要從神的家起首,先是收割熟透了的莊稼,猶太人;然後收割熟透了的葡萄,信徒;他們都將要受更重的刑罰。收割地上熟透了的莊稼與葡萄的,都與神所差遣的那兩個見證人有關。
Rev 14:18 又有一位天使從祭壇中出來,是有權柄管火的,向拿著快鐮刀的大聲喊著說:「伸出快鐮刀來,收取地上葡萄樹的果子,因為葡萄熟透了!」
[註1] 「有一位天使從祭壇中出來」。這天使是神所差遣,傳達信息給那些在祭壇底下的殉道者,神已經聽了他們的呼求,要審判住在地上的人,給他們伸流血的冤的時候到了(啟六9-10)。
[註2] 「是有權柄管火的」。火是神的審判。所以,當神的兩個見證人在地上時也有火從他們口中出來,燒滅仇敵(啟十一5)。一面神的兩個見證人在地上用火與百姓的仇敵爭戰,一面拿著所丟下來的鐮刀收割葡萄。
[註3] 「伸出快鐮刀來」,或「送出快鐮刀來」。收割莊稼時,所用的鐮刀也是快鐮刀,但伸出鐮刀時不強調是快鐮刀。但這裡收割葡萄時特別強調伸出的是快鐮刀,代表收割葡萄的嚴厲。
[註4] 「收取地上葡萄樹的果子」或「收取地上串串的葡萄樹的果子」。“葡萄樹的果子”,原文αμπελου / ampelou(grapevine),意“葡萄藤”,單數名詞,代表集體熟透了的葡萄。
[註5] 「因為葡萄熟透了」。“葡萄”原文σταφυλαι / stafylai,複數,字根源於στεφανος / stephanos,得勝者所戴的“冠冕”這字。神的百姓本應該得著不能壞的冠冕(林前九25),公義的冠冕(提後四8),生命的冠冕(雅一12),是永不衰殘的榮耀冠冕(彼前五4),但卻熟透了。“熟透了”原文ηκμασαν / ikmasan(ripened),意“尖端”,“達到頂點”,是熟到已經不能再熟了,含有高傲的意思。和15節熟透了的莊稼,同樣是負面的意思。莊稼是生命的枯乾,無法成爲滿足神的得勝者。葡萄是生命的高傲,以至於過分熟爛而壞得不可吃,如耶利米書所看見的那一筐壞極壞,壞到不可吃的無花果(耶廿四3),是硬著頸項的百姓。
Rev 14:19 那天使就把鐮刀扔在地上,收取了地上的葡萄,丟在神忿怒的大酒醡中。
[註1] 「扔在地上」,或「扔進地裡」。收割莊稼的鐮刀是扔在地上,但收割葡萄的鐮刀是扔進地裡。所以,葡萄的收割有將葡萄樹連根拔除的意思,表示審判的嚴厲。如同莊稼的收割,這裡葡萄的收割也不是拿鐮刀的親自收割,而是將鐮刀扔下來,使地上的人有工具可以收割。這是發生在第六號吹響後,所以使用這快鐮刀的,也是神的那兩個見證人(啟十一3)。
[註2] 「丟在神忿怒的大酒醡」,或「至大神憤怒的酒醡」。收割枯乾了的莊稼沒有說收在那裡,但是收割熟透了的葡萄,則是明言:丟在神忿怒的大酒醡裡。“忿怒”原文θυμου / thymou(rage),陽性名詞。“酒醡”原文ληνον / linon(wine vat ),陰性名詞。在馬太福音主耶穌講了一個葡萄園的比喻,在葡萄園裡挖了一個壓酒池,原文同這節的酒醡。所以,基本上酒醡本身並不代表神的憤怒,因為酒醡就是為了產生新酒,使神和人喜樂(士九13)。但是這裡以陽性的“忿怒”來形容這陰性的“酒醡”,是因為所踹的葡萄並不是留在酒醡裡,而是如同破裂了的酒醡,使酒如血一般流了出來。在馬太福音二十三章,主耶穌就責備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說:「叫世上所流義人的血都歸到你們身上,從義人亞伯的血起,直到你們在殿和壇中間所殺的巴拉加的兒子撒迦利亞的血為止。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一切的罪都要歸到這世代了。」(太二十三35-36)。這世代就是接下來主耶穌所感歎的世代:「耶路撒冷啊,耶路撒冷啊,你常殺害先知,又用石頭打死那奉差遣到你這裡來的人。我多次願意聚集你的兒女,好像母雞把小雞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們不願意。」(太二十三37-38)。主在馬太福音二十三章所感歎的世代,到了啟示錄十四章就成為神忿怒的大酒醡。這酒醡是神對祂肉身選民的審判。這酒醡的葡萄先是在第六號收取,在倒下第七號的第四碗後開始踹,成為羔羊婚娶的時候,最後所要擺上的上好的酒(約二10),是主在最後晚餐所告訴門徒的,將來所要喝新的那日子(太廿六29)。所不同的是主的晚餐所陳列的血,是表明主的死,在神公義的審判下為罪人所流的血;但是新葡萄汁所代表的血是來自不悔改的罪人,特指那些拜獸像,有獸印記的不悔改的人,在神公義審判下所流的血。
Rev 14:20 那酒醡踹在城外,就有血從酒醡裡流出來,高到馬的嚼環,遠有六百里。
[註1] 「那酒醡踹在城外」。“城外”指耶路撒冷城外。
[註2] 「高到馬的嚼環」。這裡的馬是指在第二個禍造成第三部份的人死亡的二萬萬馬軍(啟九15~16)。這二萬萬馬軍所造成的災害,是在耶路撒冷城外,因為那時以色列地的天然屏障,伯拉大河,還在。雖然這二萬萬馬軍是針對全地的外邦人,但散居在全地的猶太人和信徒也成為這二萬萬馬軍所踹的酒醡。十四章的這大酒醡與十九章的大酒醡不同。十四章的酒醡是神將快鐮刀丟在地上所收割的葡萄,是針對神肉身的選民。收割者是神的兩個見證人,而二萬萬馬軍成為神踹酒醡的工具,造成第二禍。但是十九章的酒醡稱為神的大筵席,發生在第三禍的第七碗的哈米吉多頓大戰(啟十六16)。那時有一位騎白馬的,要用祂口中出來的利劍擊殺列國。,親自踹祂烈怒的酒醡
[註3] 「遠有六百里」,或「遠有一千六百斯泰底亞」。“斯泰底亞”原文σταδιον / stadion,是量度單位。一斯泰底亞約一百八十五公尺。所以,一千六百斯泰底亞大約有三百公里。也許是代表實際的距離,但應該更重在數目所代表的屬靈意義。就如十四萬四千人,也許也是一個實際的數字,但也重在數目所代表的屬靈意義。十四萬四千人是十二乘十二的倍數乘一千;十二乘十二是神的百姓,舊約的十二支派和新約的十二個門徒(太十1),一千的倍數指神百姓在千年國裡的完全。這裡一千六百斯泰底亞,則是指四乘四的倍數乘一百。四是神的造物(四活物),乘以四所代表要償還的數字(路十九8),而一百的倍數是神今世賞罰的最大數目(太十九29)。所以,血從酒醡裡流出來,有一千六百斯泰底亞,代表罪人所要付出的最大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