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示錄第2章
以弗所教會(二1~7)
神的樂園
Rev 2:1 「你要寫信給以弗所教會的使者,說:『那右手拿著七星、在七個金燈臺中間行走的,說:
[註1] 「寫信給…教會的使者」。在啟示錄一章11節,只說寫信給七個教會,這裡是更明白的指出受信的對象是教會的使者。“使者”就是被差遣的人。約翰就是神的使者,在得了啟示後,就寫信給七個教會中,同樣是神所差遣,得著啟示的人(啟一20)。所以,神賜給啟示,是為了傳揚於神的百姓中。
[註2] 「教會」,見啟一4註解。教會乃是很所呼招出來的人。一面神有呼招,另外一面,人答應神的呼招出來,這就構成了教會。馬太福音二章15節引用何西阿書十一章1節說,「…從(ek)埃及召出(kaleo)我的兒子來」。神如何從埃及呼招出祂的愛子;教會也是神所呼招出來的會眾。所以,教會(ekklesia)這詞在舊約的希伯來文一般翻譯為會衆(qahal)。例如,希伯來書的作者在希伯來書二章12節引用舊約詩篇二十二章22節說:「我要將你的名傳與我的弟兄,在會中(ekklesia / qahal)我要頌揚你。」因此,新約所翻譯為教會的這字,在舊約就是翻譯為會衆。也就是說,啟示錄中的七個教會,不能只按新約教會歷史來解釋,而應該從整卷新舊約來看神的經營。神的經營就開始於伊甸園,也就是以弗所教會,因為神對以弗所教會的得勝者的應許,就是人在伊甸園所失去的神樂園中的生命樹(啟二7)。
[註3] 「以弗所」,原文εφεσω / efeso(Ephesus),單數陰性名詞,有“可喜愛(desirable)”和“允許(permitted)”的意思。以弗所原文的這兩層意思,反應在神六日的創造上,以及之後神對伊甸園的安排上。在神六日的創造裡,一切造物都是被神所看為好的,是可喜愛的;尤其伊甸園本身就是一個樂園,是一個可喜愛的園子;並且所有的受造之物也都是有秩有序的各從其類,也就是都活在律法所允許的正常情形下。之後神對伊甸園的安排上,特別是神在伊甸園中所安排的生命樹和分別善惡樹,都是可作食物的。
[註4] 「那右手拿著七星」,見一章20節。
[註5] 「在七個金燈臺中間行走的」。“行走”原文περιπατων / peripaton(walking),主動分詞。除了字面意義的行走,也含有“在生活中勞苦工作”的意思。神在七個金燈臺中間行走的,代表神是持續不斷的教會中工作。即使到了今天恩典的時代,神也還是一直做工,沒有安息,所以主也作事直到如今(約五17)。
Rev 2:2 我知道你的行為、勞碌、忍耐,也知道你不能容忍惡人。你也曾試驗那自稱為使徒卻不是使徒的,看出他們是假的來。
[註1] 「行為」原文εργα / erga(works),意“工作”,複數,源於動詞εργαζομαι / ergazomai(toil),意“勞苦作工”。將來在基督審判台前,神要按著個人的行為審判各人(彼前一17)。
[註2] 「勞碌、忍耐」。是工作的原則。“勞碌”或“勞累”原文κοπον / kopon,名詞,源於κοπτω / kopto(beat),意擊打,因此不只工作勞苦,更有“勞苦至疲累”的意思。因此人在六天工作之後,就有安息。“忍耐”原文υπομονην / ypomonin,名詞,由υπο / hupo(under),和μενω / meno(dwell),兩個字根組成,所以“忍耐”含有“謙卑”的意思。神造人是要人按神的命令管理全地;管理的原則就是要認識:沒有權柄不是出於神的(羅十三1)。今天在教會中,所有的工作也都是為了盼望那日主為我們存留的安息;並且教會也必須認識身體,需要在凡事上順服身體的頭,基督。
[註3] 「不能容忍惡人」。“容忍”原文βαστασαι/ vastasai(didst bear),是主動不定過去式。在加拉太書六章2節,保羅用這字囑咐加拉太人要互相擔當重擔,以完全基督的律法(加六2註解)。這裡的惡人就是後文指出的假使徒。在伊甸園裡就是那條偷偷溜進伊甸園的蛇。當初在伊甸園裡,人如何要防備那蛇,今天在教會中,也要防備假使徒。
[註4] 「曾試驗」原文επειρασας / epeirasas(didst try),是主動不定過去式。代表以弗所教會曾主動的試驗那些自稱為使徒的。所謂“試驗”不是懷疑,而是分辨,如約翰所說:一切的靈,你們不可都信,總要試驗那些靈是出於神的不是,因為世上有許多假先知已經出來了(約壹四1)。在伊甸園裡,夏娃並沒有馬上被蛇所說的話所迷惑;相反地,夏娃反駁了蛇所說的話(創三2~3)。但是夏娃之所以最終還是失敗了,是因自己的心思還是被蛇所敗壞了(林後十一3)。今天在教會中,護衛自己的心思是極其重要的(彼前一13,彼前五5),免得心思被敗壞了。
Rev 2:3 你也能忍耐,曾為我的名勞苦,並不乏倦。
[註1] 另譯:你確有忍耐和容忍,為我的名並不乏倦。
[註2] 「你確有忍耐和容忍」。“有”原文εχεις / echeis(to have),是現在主動,是見證上節。神知道以弗所教會能忍耐,也見證她凡事因神的名而忍耐。神知道以弗所教會不能容忍惡人,更見證她凡事因神的名而容忍。
[註3] 「為我的名並不乏倦」。 “乏倦”原文 κεκοπιακες / kekopiakes,字根同上節的“勞碌”,含有“勞苦至疲累”的意思。因此有譯本翻譯為“為我的名勞苦並不乏倦”。這裡是神稱讚以弗所教會為神的名忍耐和容忍,是不會疲累而倒下的。
[註4] 主耶穌在第2~3節對以弗所教會的讚美,指明當初神所造的人也有過一段無罪的生活,並且他與神同工時,他的工作也讓神所讚美。也許這段讓神讚美的同工時間也是三年半,與主耶穌在地盡職的時間是一樣的(見創二7註解)。
Rev 2:4 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責備你,就是你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
[註1] 「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責備你」,或「然而我要反對你」。“反對”,原文字根是介詞κατα / kata(down from,against);所以“責備你”,就是“看你如同仇敵,站在你的對立面”。
[註2] 「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起初的”原文πρωτην / protin,源於介詞προ / pro(fore),“前面”,指在時間、地點、順序的最前面,也指性質上的最重要。這裡的“愛”可以是指時間上的最起初,翻譯為“起初的愛”,也可以指在性質上的最重要,翻譯為“上好的愛”。不管是“起初的愛”或“上好的愛”,都是指神對以弗所教會的愛,而不是以弗所教會對神的愛。因為不是我們能愛神,乃是神愛我們(約壹四8),而且神就是愛(約壹四8),是那上好的愛。神所反對以弗所教會的,就是以弗所教會離棄了神在伊甸園那起初對人的愛,那是上好的愛。在伊甸園中,神對人那上好的愛,就顯明在伊甸園中的那兩棵樹。那棵生命樹是叫人在神面前成為“可喜愛的”;那棵分別善惡樹,叫我們行事為人都是符合律法所允許的,所以我們愛神就表現在遵守神的律法上(約壹五3)。神那上好的愛是要叫人憑著祂的恩典(生命樹),好符合神律法公義的要求(分別善惡樹)。但是人卻忽略了神的恩典,吃了分別善惡樹的果子,也就是想以肉體的行為來成全律法。律法是要成全的,但要憑著恩典來成全,這是神賜給人的上好的愛;但是人卻離棄了這上好的愛,想靠著肉體的行為來成全律法,其結果就落在律法的審判底下,被判為“赤身露體”。這正是神責備以弗所教會的原因;而且不只是責備,更是被神視為仇敵,使神站在她的對立面。
Rev 2:5 所以,應當回想你是從那裡墜落的,並要悔改,行起初所行的事。你若不悔改,我就臨到你那裡,把你的燈臺從原處挪去。
[註1] 「回想」,原文μνημονευε / mnimoneve(remember),現在主動詞。所以不是“偶爾的回想”,而是“持續的記住”自己是從那裡墜落的。
[註2] 「悔改」,原文μετανοησον / metanoison,由μετα / meta(after),和νοιεω / noieo(think),兩個字根組成,有“事後思想”,或“更改想法”的意思。所以所謂“悔改”,就是“心思的改變”。不只認識了自己的失敗,更是改變了自己的想法。嚴格來說,當初人被趕出伊甸園, 最主要的原因還不是吃了分別善惡樹的果子,而是不悔改。人吃了分別善惡樹的果子之後,耶和華神呼喚那人,對他說,你在那裡?當然神並非不知道人在那裡,神向人的呼喚是給人有悔改的機會。可惜亞當不悔改,反而怪神賜給他女人,是女人把那樹上的果子給他吃。女人也怪是神所造的蛇誘騙她,她就吃了。那日在火湖裡滅亡的,不是罪人,而是不悔改的罪人!
[註3] 「行起初所行的事」。同上節起初的愛。這裡的“行起初所行的事”,可以指在時間上的最起初,行神所要人去行的事;也可以指在性質上,行最重要的事,就是憑著神所賜的恩典(生命樹),好滿足神公義律法的要求(分別善惡樹)。
[註4] 「把你的燈臺從原處挪去」。以弗所教會的燈臺被神從原處挪去,就如在創世記,人因著犯罪,被趕離開了伊甸園。人被趕離開了伊甸園,就離開了神,無法與神同工;以弗所教會的燈臺被挪去,就離開了燈,無法發光照耀。
Rev 2:6 然而你還有一件可取的事,就是你恨惡尼哥拉一黨人的行為,這也是我所恨惡的。
[註1] 「然而你還有一件可取的事」,或「然而你有的這件事」。
[註2] 「尼哥拉一黨人」原文νικολαιτων / nikolaiton(Nicolaitans),由νικαν / nikn(conquer),和λαος / laos(people),兩個字根組成,意“征服百姓”。神稱許以弗所教會是恨惡尼哥拉黨的行為,代表當初神將人放在伊甸園裡,並沒有要男人管轄女人。相反的,神使女人成為男人的幫助,並對“他們 ”, 包括男人和女人,說:要繁衍增多,遍滿地面,並制伏這地,也要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創世記一章28節很清楚的給我們看見:神要男人和女人一起制伏這地並作王管理(這預表將來我們要和主一同作王)。但是人墮落之後,神才對女人説,妳丈夫必管轄妳。因此女人之所以要順服男人,是對神的審判說阿們。在伊甸園中,女人是男人重要的幫助,不是要被男人管轄;但是被逐出伊甸園後,女人就要順服在男人的權柄底下。在屬靈的意義上,教會不應該有聖品階級,不能存在尼哥拉一黨的人。任何人在教會中認為他是為首的,都是神所恨惡的(太廿27)。
Rev 2:7 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得勝的,我必將神樂園中生命樹的果子賜給他吃。』」
[註1] 「聖靈」,原文「靈」,前面有一個定冠詞,指的是1節那右手拿著七星、在七個金燈臺中間行走的,就是神(約四24)。
[註2] 「向眾教會所說的話」。信是寫給以弗所教會的使者,但卻是向眾教會所說的話。
[註3] 「凡有耳的,就應當聽」。人的耳朵是為了被開通受教訓,得以離開罪孽轉回(伯三十六10)。彼得曾拔刀砍掉大祭司僕人馬勒古的耳朵(約十八10),但主耶穌還特別摸了馬勒古的耳朵,把他治好了(路廿二51)。在屬靈的預表上,在恩典的時代,神願意萬人聽見福音悔改,不願一人沈淪。“凡有耳的,就應當聽”不只是主第一次來,向人的呼籲(太十一15,太十三9,太十三43),這也是在末世時,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啟二7)。
[註4] 「得勝的」,原文νικωντι / nikonti(overcoming),是單數現在主動分詞。得勝不是一時的得勝,而是持續的得勝;得勝也不是團體的得勝,而是個人的得勝。神是按各人行為審判人的主(彼前一17)。由上節,得勝者的定義就是在我們所在的教會中恨惡神所恨惡的。請注意:在教會中恨惡神所恨惡的,不是只看消極,不看積極;相反的,那是積極的與神同工,定罪教會中一切消極的事。教會的墮落就在於教會認為她沒有什麼是神所恨惡的,這就是主耶穌所定罪的一個自以為是康健的人(太九12)。
[註5] 「將神樂園中生命樹的果子賜給他吃」。原文沒有果子。神所賜給人吃的是生命樹,不是生命樹的果子(見創二16註解)。“樂園”原文 παραδεισω / paradeiso,源於希伯來文פּרדּס / pardes,意“園林”(尼二8),指“伊甸園”。希臘文七十士譯本就是將創世記二章8節“神的園子”,翻譯為“神的樂園”。伊甸園是神息了祂的工之後安息的地方,而樂園也是人息了地上的工之後所安息的地方(路廿三43)。這樂園只提到生命樹,如同將來的新耶路撒冷也只提到生命樹(啟廿二2),所以這裡的樂園也喻指將來的新耶路撒冷。請注意:當初在伊甸園裡除了生命樹,也有一棵分別善惡樹,但是將來的新耶路撒冷卻不提分別善惡樹。因為伊甸園最主要是人工作的園子,並非是一個純粹安息的地方。神命定人要工作六日,第七日才可以進入安息。而人工作的原則是根據神的律法,也就是分別善惡樹所代表的。但是人卻靠著肉體想成全律法,吃了分別善惡樹的果子,而死在律法的定罪底下。因此,主的道成肉身就是為了來成全律法(太五17)。感謝主,因著律法被成全了,在將來的新耶路撒冷,也就是將來的樂園裡,就只有生命樹。這裡所提到的“生命樹”,其中“樹”這字原文ξυλου / xylou(wood),意“木頭”。主耶穌就是為我們被掛在木頭上而死(徒五30)。因此“生命樹” 直譯“生命木”,含示主的救贖,使人能安息在樂園裡,享受主作生命樹。以弗所教會的得勝者能吃生命樹,說明以弗所教會是描述神在伊甸園的經營。因著人在伊甸園裡的失敗,被逐出了伊甸園;因此以弗所教會的得勝者就能再一次回到伊甸園,吃生命樹。在屬靈的預表上,新約的聖徒,因著救贖,成為一個如同當初神所造的人,是無罪的,就夠格被重新帶回伊甸園吃生命樹。但那也意味著信徒也要重新面對伊甸園中的那棵分別善惡樹,一切的行事為人都要符合神律法公義的要求。但不是靠行為,而是接受神的恩典,因信稱義。
士每拿教會(二8~11)
列祖時代
Rev 2:8 「你要寫信給士每拿教會的使者,說:『那首先的、末後的、死過又活的,說:
[註1] 在亞當被趕出伊甸園以後,就開始了列祖的時代。也就是說士每拿教會,預表神在列祖時代的經營。
[註2] 「士每拿」,原文σμυρνη / smyrni(Smyrna),單數陰性名詞,意“沒藥”(myrrh),也就是“死”!人在甸園的失敗,死就執行在人的身上。這是神在創世記二章17節對人審判的執行:「你吃的日子必定死!」。請注意,神並沒有責備士每拿教會,也沒有要求士每拿教會悔改,因爲士每拿教會所預表的,是一個在神審判下的教會,就是神對失敗的以弗所教會的審判,那個審判就是死。因此人被逐出了伊甸園之後,在列祖的時代我們看不到太多列祖的豐功偉業。我們所看到的反而是那些列祖如何生了,然後死了。列祖就這樣一代接著一代生了,然後死了。這就是第二個教會士每拿:死臨到了全人類。這死的審判,最終就由約瑟的那一口棺材所代表,停放在埃及,等待救贖(創五十25~26)。
[註3] 「那首先的、末後的、死過又活的,說」。“首先的、末後的”,見啟一17註4。我是首先的、末後的,是主以人子的立場,在金燈臺中間宣告神是是唯一的神,是叫死人復活的神。感謝主,主雖然因我們的罪死了,父神又使祂從死裡復活。這對在死的光景裡的士每拿教會是最大的安慰!
Rev 2:9 我知道你的患難,你的貧窮(你卻是富足的),也知道那自稱是猶太人所說的毀謗話,其實他們不是猶太人,乃是撒但一會的人。
[註1] 「我知道你的患難,你的貧窮」。患難與貧窮前面都有定冠詞 την。特指人因著過犯,在神的審判下,地就受了咒詛,人必須終身勞苦才能從地裡得吃的(創三17)。所以,患難和貧窮是人犯罪後,離開伊甸園的必然結果。因此,“這患難,這貧窮”就成為整個列主時代的特點。
[註2] 「你卻是富足的」。雖然人離開伊甸園後,外面的環境是艱難的,但在神的祝福下,還是有豐富的祭物可以拿來獻給神(創四3~4)。人只要有神的同在,就看不見患難和貧窮,這是我們在神面前真正的富足。所以,人看保羅似乎是一無所有,但保羅卻見證他是樣樣都有(林後六10)。不管我們的環境如何,我們都是神眼中的瞳人。亞伯蘭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耶和華所要指示的地去,似乎一無所有。但耶和華對亞伯蘭說:「從你所在的地方,你舉目向東西南北觀看;凡你所看見的一切地,我都要賜給你和你的後裔,直到永遠。」
[註3] 「自稱是猶太人」。就是外表上作猶太人;雖然生來是猶太人,但在神眼中並非猶太人(羅二28)。該隱在豫表上就是第一個自稱是猶太人的,卻不是猶太人。該隱是亞當的第一個兒子,但約翰卻説該隱是屬那惡者(約一三12),是撒但一會的人。那惡者在伊甸園裡,是那隻偷偷溜進神園子的蛇,假裝是神所差遣的(假使徒)。但是,當人被趕出伊甸園後,那惡者就進一步的自稱是猶太人。
[註4] 「毀謗話」,原文βλασφημιαν / vlasfimian(blasphemy),“褻瀆”,由βλαπτω / blapto(injure)和φημη / pheme(saying)兩個字根組成,所以是說惡毒傷人的話。人被趕出伊甸園後,該隱和亞伯都向神獻祭,但因著神看不中該隱和他的供物,該隱就向亞伯動怒,甚至殺了亞伯。在屬靈的預表上,那惡者在以弗所教會,使人離棄那上好的愛,也就是離棄了身體的頭,基督。接著那惡者在士每拿教會,繼續作破壞的工作,對象是基督的身體,教會。叫人去殺害身體上的其他肢體。所以,今天在教會中,敗壞的話一句都不可出口,只要按需要說建造人的好話,好將恩典供給聽見的人(弗四29)。
[註5] 「撒但一會」。“撒但”原文σατανα / satana(satan),意“對頭”(adversary)。“一會”原文συναγωγη / synagogi(synagogue),由συν / sun(together),和αγω / ago(lead),兩個字根組成,意“引導在一起”,特指猶太人的“會堂”。人被趕出伊甸園後,會堂就成為神百姓,特指猶太人聚集的代名詞,等同於新約的教會。舊約百姓的聚集是因為神的帶領,新約百姓的聚集是因為神的呼召。神百姓的聚集本該是親人的聚集,卻成為仇敵的聚集,這是人在伊甸園失敗後,仇敵在神的家中所做的破壞工作。難怪主耶穌說:人的仇敵就是自己家裡的人(太十36)。
Rev 2:10 你將要受的苦你不用怕。魔鬼要把你們中間幾個人下在監裡,叫你們被試煉,你們必受患難十日。你務要至死忠心,我就賜給你那生命的冠冕。
[註1] 「你將要受的苦」,這是人離開伊甸園的必然結果。這裡的苦特指魔鬼在神百姓身上的工作。
[註2] 「魔鬼」原文διαβολος / diavolos(devil),由δια / dia(through),和βαλλω / ballo(cast),兩個字根組成,所以有“控告者”的意思。魔鬼是那位晝夜在我們神面前控告我們的惡者(啟十二10)。那惡者在9節被稱為撒但,是神的對頭;這節被稱為魔鬼,藉著控告將百姓下在監裡,叫神的百姓受苦。神經營的中心是基督與教會,所以那惡者被稱為撒但,抵擋基督;並被稱為魔鬼,迫害教會。
[註3] 「魔鬼把你們中間幾個人下在監裡」,或「看哪,魔鬼要把你們下在監裡」。“看哪”代表魔鬼必然會逼迫神的百姓。原文在“你們”之前有介詞εξ / ex(on)。魔鬼的控告不是針對少數幾個人,而是針對所有神的百姓。
[註4] 「叫你們被試煉」。不是指魔鬼有權柄叫神的百姓受苦,而是魔鬼在神的允許下,如同約伯一樣,使祂的兒女被試煉。約伯的經歷,在屬靈的預表就是代表士每拿教會在魔鬼試煉下的受苦。自以為義的約伯如何在被試煉後,認識了那行做萬事的神,祂的旨意是不能攔的,就在塵土和爐灰中懊悔(伯四二2~6)。士每拿教會所受的苦,其積極的目的,也是為了讓人認識神的旨意而悔改。
[註5] 「必受患難十日」,或「必受十日的患難」。“受”原文εξετε / exete(will have),是未來式。“十日”是指神所允許魔鬼作工的短暂時間,如但以理的經歷(但一12)。所以,“十日的患難”就是“短暫的患難”。另外,“十”這數字在聖經中,大多代表負面的意思。就如拉班要求利百加再住十日(創廿四55)、以及背叛的北方以色列十國、惱怒的十個門徒(太廿24),和獸的十角(啟十七12)。當主再來時,童女的審判,也是以“十”這數字為代表(太廿五1)。所以,必受患難十日,在預表上乃是指將來敵基督的逼迫以及神的審判。
[註6] 「至死忠心」。指殉道的心志。“死”不是得生命冠冕的條件,“殉道的心志”才是得生命冠冕的條件。
[註7] 「生命的冠冕」。“冠冕”原文στεφανον / stefanon,和王所戴的王冠,διάδημα / diadema,這字不同。冠冕是象徵得勝者的獎賞。所以生命的冠冕,是指至死忠心,勝過死亡所得的獎賞。對於受死之苦的士每拿教會,生命的冠冕是最大的賞賜。在列祖的時代,以諾與神同行,就是在豫表上第一個在死的權勢下,得著生命冠冕的。
Rev 2:11 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得勝的,必不受第二次死的害。』」
[註1] 「必不受第二次死的害」。第一次的死是指人在伊甸園的失敗,在神審判下的結果,由士每拿教會這名稱所表明的(見啟二8註解)。希伯來書九章27節説: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原文應該翻譯為“為人所存留的,只有一死”,這是第一次的死,是神為人所存留的。第二次的死就是火湖(啟廿一8),這火湖的死不是神為人所存留的。第二次的死,在性質上和第一次的死是一樣的,但第一次的死是暫時的,第二次的死是永遠的。第一次的死,因著神的恩典,人還有機會可以回到伊甸園吃生命樹,這是神賜給以弗所教會得勝者的應許。但是第二次的死,人所要面對的只有神的公義,人若不悔改,其結果就是第二次的死,也就是火湖所代表的永遠滅亡(啟廿6,14;啟廿一8)。另外,“害”原文αδικηθη / adikithi,字根意“不公義”,引申為“虧負”(太廿13),“害”(路十19)。所以,“必不受第二次死的害”,意思就是那日火湖的死,不會有因不公義而死的情形。這也隱含人第一次的死,會有“第一次死的害”,也就是會發生因為不公義而死的情形,例如亞伯的死;但是那日火湖的死,都是按著神的公義而滅亡,都是該死的不悔改的罪人。
別迦摩教會(二12~17),
曠野的經營
Rev 2:12 「你要寫信給別迦摩教會的使者,說:『那有兩刃利劍的,說:
[註1] 「別迦摩」,原文περγαμω / pergamo(Pergamum),單數陰性名詞。以色列人因著亞當的失敗(以弗所教會),在神的審判下就活在死的光景裡,最終落在埃及的奴役之下(士每拿教會)。感謝主,神的經營藉著祂的僕人摩西,將祂的百姓帶出埃及,為的是要使祂的百姓進入美地的安息。但以色列人卻在曠野裡流蕩了四十年,這就是第三個教會別迦摩。也就是使徒行傳七章38節所明言的:“曠野的教會”(原文)。
[註2] 「那有兩刃利劍的,說」。“兩刃”原文“兩口”,代表神話語的兩面:有恩典的一面,也有公義的一面。這恩典與公義的兩面,就是生命樹與分別善惡樹所分別預表的(啟一16註解)。在伊甸園裡,人因著沒有聽從神的話,而落到士每拿死的光景裡。神的百姓因著神的救贖,出了埃及後,就是為了進入美地所預表的伊甸園,好重新面對生命樹與分別善惡樹。因此神就再次向祂的百姓說出恩典與公義的話。
Rev 2:13 我知道你的居所,就是有撒但座位之處;當我忠心的見證人安提帕在你們中間、撒但所住的地方被殺之時,你還堅守我的名,沒有棄絕我的道。
[註1] 「撒但座位之處」。“座位” θρονος / thronos(throne),意“王座”。以賽亞十四章13~14就是撒但背叛的寫照:「你心裡曾說:我要升到天上;我要高舉我的寶座在神眾星以上;我要坐在聚會的山上,在北方的極處。我要升到高雲之上;我要與至上者同等。」而別迦摩這字原文意為升高(elevation),字根引申自塔(tower)或城堡(castle)。主知道別迦摩教會的居所,就是在升高的地方,那裡有撒但座位之處,也就是撒但掌權的地方。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是要進入美地的安息。但是以色列人,卻在心思所預表的曠野裡流蕩了四十年,成了別迦摩教會,住在撒但掌權的地方。
[註2] 「見證人安提帕」。“見證人”原文有“殉道者”的意思。當安提帕被殺時,神的百姓還堅守神的名,沒有否認對神的信仰,這是主對別迦摩教會的讚美。“安提帕”原文αντιπας / antipas,由αντί / anti(against),和πατηρ / pater(father),兩個字根所組成。所以安提帕原文意“反對一切”(father代表一切,路十五31)。在心思的曠野裡,在有撒但掌權的地方,就要反對一切!這就是主耶穌對門徒所說的:「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否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因為,凡要救自己魂的,必喪掉魂;凡為我喪掉魂的,必得著魂。」(太十六24~25)。信徒信心的果效,最終就是要得著魂的救恩(彼前一9)。
[註3] 「你還堅守我的名,沒有棄絕我的道」,或「你還堅守我的名,沒有棄絕我的信仰」。主的名就是耶和華,是神第一次啟示給摩西,是列祖所未曾知道的(出六3),連於神的救恩(徒四14);主的信仰則是神賜給摩西的,連於神的話(徒六7)。感謝主,別迦摩教會中即使有殉道者被殺的事實,還堅守主的救恩,沒有棄絕主的話,這是神對別迦摩教會的讚美。
Rev 2:14 然而,有幾件事我要責備你:因為在你那裡有人服從了巴蘭的教訓;這巴蘭曾教導巴勒將絆腳石放在以色列人面前,叫他們吃祭偶像之物,行姦淫的事。
[註1] 「然而,有幾件事我要責備你」,或「然而有幾件事我要反對你」。“幾件事”指巴蘭的教訓和尼哥拉一黨人的教訓。
[註2] 「服從了巴蘭的教訓」。“服從”κρατουντας / kratountas(holding),源於κρατος / kratos(power)。所以有“用力抓住”的意思,可以翻譯為“持守”。巴蘭(balaam)原文意“不是子民”(not of the people),巴蘭也可作bilam,原文意“毀壞百姓" (the destroyer of the people)。以色列百姓因爲巴蘭的教訓而被毀壞,成爲不是神的子民。神對別迦摩教會的讚美,是她對神的名和信仰是忠心的,但是別迦摩教會接受了巴蘭的教訓,而破壞了神的百姓,教會,則是神所責備的。巴蘭雖然沒有照著巴勒的要求咒詛以色列百姓,但是巴蘭卻教導巴勒將絆腳石放在以色列人面前,也就是教導巴勒和以色列人聯姻(民卅一16),叫他們吃祭偶像之物,行姦淫的事。巴蘭的這種計謀就可以使他不照著巴勒的要求咒詛以色列百姓,又能從巴勒得到不義的工價。
[註3] 「將絆腳石放在以色列人面前」。“絆腳石”原文意“在陷阱裡放餌”。“以色列人”或“以色列兒子們”。在陷阱裡放餌,就是巴蘭的計謀,叫以色列人和摩押女子行淫並聯姻(民廿五1,民卅一16)。
[註4] 「吃祭偶像之物,行姦淫的事」。“吃”在屬靈的意義是為了“生活工作”。所以主耶穌說: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來者的旨意,作成祂的工。而“婚姻”在屬靈的意思上是“二人成為一體”。因此“吃祭偶像之物”就是遵行那惡者的旨意,作成那惡者的工;而“行姦淫的事”是進一步的與那惡者成為一體,如保羅所說的:豈不知與娼妓聯合的,便是與他成為一體嗎(林前六16)?因此,禁戒偶像的污穢和姦淫也就成為耶路撒冷會議後的決議(徒十五20)。
Rev 2:15 你那裡也有人照樣服從了尼哥拉一黨人的教訓。
[註1] 「服從了尼哥拉一黨的教訓」。“服從”同上節,可以翻譯為“持守”。尼哥拉黨的教訓是以弗所教會所恨惡的(啟二6),但在別迦摩教會卻被持守。尼哥拉黨的教訓在伊甸園沒有地位,但在心思的曠野裡卻被神的百姓持守!尼哥拉黨的教訓不止是外面“聖品階級”的組織而已;尼哥拉黨教訓的根源是來自於撒但那高傲的特質。基本上撒但的高傲,是活躍在我們每一個人心思的曠野裡。米利暗和亞倫對以色列百姓說:難道耶和華單與摩西說話,不也與我們說話嗎(民十二2)?他們對摩西的毀謗,就是屬於尼哥拉一黨。而摩西在這件事上被神特別稱讚:為人極其謙和,勝過世上的眾人(民十二3),是神為祂在曠野的經營所立下的榜樣。
[註2] 尼哥拉黨的教訓和巴蘭的教訓,都是那惡者對神百姓,也就是基督身體的破壞。尼哥拉黨的教訓叫神的百姓有份於撒但的所是,也就是有份於撒但那高傲的特質;巴蘭的教訓則是叫神的百姓有份於撒但的所作,甚至與撒但成為一體,而成為不是神的子民。
Rev 2:16 所以,你當悔改;若不悔改,我就快臨到你那裡,用我口中的劍攻擊他們。
[註1] 「你當悔改;若不悔改」。主的責備是為了叫別迦摩教會有悔改的機會;別迦摩教會若不悔改,就叫自己成為神口中的劍所要攻擊的對象。所以,將來的火湖不是為罪人準備的,而是為不悔改的罪人準備的。
[註2] 「我就快臨到你那裡」。“臨到”原文ερχομαι/ erchomai (come),是現在主動語氣。快臨到你那裡,就是快將審判帶到你那裡。
[註3] 「用我口中的劍攻擊他們」。“攻擊”πολεμησω / polemiso(will make war),未來主動語氣。用口中的劍攻擊,就是視不悔改的罪人為仇敵,向他們發動戰爭,特指未來的審判。對於別迦摩教會,神表明祂是那有兩刃利劍的(啟二12),因此神的審判就用口中的劍,特指律法這一面利刃,來塞住各人的口,叫普世的人都伏在神的審判之下(羅三19)。
Rev 2:17 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得勝的,我必將那隱藏的嗎哪賜給他,並賜他一塊白石,石上寫著新名;除了那領受的以外,沒有人能認識。』」
[註1] 「我必將那隱藏的嗎哪賜給他,並賜他一塊白石」。嗎哪是以色列人在曠野所吃的食物(出十六31),他們所喝的水,是來自一塊摩西所擊打的磐石(出十七6)。“嗎哪”是預表主是天上降下來的糧(約六31~35)。在曠野裡的“嗎哪”,在這裡稱為“隱藏的嗎哪”,就是當初放在約櫃裡做為紀念的嗎哪(出十六32)。這隱藏的嗎哪預表道成肉身的基督,也就是那看不見的神,有一天要顯出來,成為看得見的。在曠野裡摩西所擊打的磐石,預表釘十字架的基督(林前十4),流出水來解人的乾渴。所擊打的磐石,在這裡稱為“白石”。“石”原文ψηφον / psifon(pebble),意“卵石”,是一種計算或投票的工具(徒廿六10)。黑色的卵石代表反對,白色的卵石代表贊同。所以,這裡的白石代表是神所稱許的基督。保羅稱以色列百姓在曠野所吃的嗎哪為靈食,所喝磐石流出來的水為靈水(林前十3~4),分別預表主的道成肉身和釘十字架,為了滿足人的飢渴。
[註2] 「石上寫著新名」。“石”是基督,“新名”就是神給這白石取的名字叫“耶穌”,為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太一21)。所以“石上寫著新名”啓示耶穌就是基督。
[註3] 「除了那領受的以外,沒有人能認識」。“那領受的”就是信徒,信耶穌就是基督。所以,使徒說:「故此,以色列全家當確實的知道,你們釘在十字架上的這位耶穌,神已經立他為主,為基督了。」(徒二36)。別迦摩教會的得勝者的獎賞是寫著新名的白石,預表在曠野中的教會,那些耶和華眼前行惡的那一代人都消滅了,進入美地的除了迦勒和約書亞,都是新的一代(民卅二13)。我們的老我必須被埋葬在約但河裡!進入美地的都是新的一代。約書亞照著耶和華的吩咐,剛強壯膽的帶領以色列百姓進入了美地,這就來到神經營的第四個教會, 推雅推喇教會。
推雅推喇教會(二18~29)
美地的經營
Rev 2:18 「你要寫信給推雅推喇教會的使者,說:『那眼目如火焰、腳像光明銅的神之子說:
[註1] 「推雅推喇」,原文θυατειροις / thyateirois(Thyatira),複數中性名詞,意“勞苦獻祭”(sacrifice of labor)。推雅推喇是神經營的第四個教會,預表神在美地的教會。以色列人在美地的歷史是列王時期,是以色列歷史中最重要的時期,因為在美地上有祭司可以獻祭的聖殿。雖然列王時期是以色列人最重要的時期,但也是最得罪神的時期。因為他們不以耶和華為獨一的王,是對祂的厭棄(撒上八7)。以色列人要求立王,不只是犯了罪,而且是使耶和華大大憤怒,以至於打雷降雨的大罪(撒上十二17)。這正是推雅推喇這名“勞苦獻祭”所表明的。獻祭是為了要與神有和平,所以勞苦獻祭表明神對推雅推喇的憤怒,因爲以色列人要勞苦獻祭才能維繫與神的和平。在七個教會中,除了推雅推喇,其它六個教會的名詞都是陰性,唯有推雅推喇是中性名詞,而且是複數。在屬靈的意義上,以色列人要求立王,已經離開女人的立場,不以基督為她唯一的丈夫,而成為淫婦。以色列百姓在伊甸園(以弗所教會)、列祖時代(士每拿教會)、曠野的時期(別迦摩教會),都還站在教會該有的女人立場,以基督為獨一的丈夫,但是在列王的時期,神的百姓已經墮落為淫婦,不以基督為她獨一的丈夫。
[註2] 「那眼目如火焰、腳像光明銅的神之子」,見啟一14~15註解。在一章13節是形容那眼如火焰,腳如光明銅的為“人子”,但這裡是說“神之子”。這指明人子耶穌,就是神子基督,握有審判的權柄,特別為了對付那離棄耶和華,不守住女人立場的推雅推喇教會。
Rev 2:19 我知道你的行為、愛心、信心、勤勞、忍耐,又知道你末後所行的善事,比起初所行的更多。
[註1] 「行為、…善事」。這兩個字原文都是εργα / erga(works),“工作”。神稱讚推雅推喇所做的工,特指推雅推喇所表明的勞苦獻祭。祭物和禮物雖然是神所不願意的,卻是預表神為基督所預備的身體;燔祭和贖罪祭雖然是神所不喜歡的,卻是神為基督所定下的旨意(來十5~7)。所以,推雅推喇所做的工也是神所讚美的。
[註2] 「愛心、信心、勤勞、忍耐」,形容推雅推喇所做的工,是在愛、信、勤勞(或服事)、忍耐裡。祭司的工作是因百姓和自己的罪,以獻祭來維持與神的和平。愛與信是連於基督,服事與忍耐是連於教會。
[註3] 「比起初所行的更多」。人在伊甸園並沒有獻祭,因為神所造的人是無罪的,所以不需要有祭司獻祭。但是在亞當犯罪被趕出伊甸園後,亞當的兒子該隱和亞伯就開始獻祭。從此神的百姓歷經列祖時代、來到曠野建立祭祀體系後就不斷的獻祭。到了美地建立聖殿後,正如這裡所說的:祭司的獻祭的確就比起初所行的更多了。基本上,人因著自己的罪向神獻祭,為了與神有和平,這是神所讚美的。但是我們必須認識,起初人在伊甸園並不需要獻祭。感謝主,在新約恩典的時代,基督已經為罪人獻了一次永遠的贖罪祭(來十12),藉著祂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便叫萬有,無論是地上的、天上的都與祂自己和好了(西一20)。
Rev 2:20 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責備你,就是你容讓那自稱是先知的婦人耶洗別教導我的僕人,引誘他們行姦淫,吃祭偶像之物。
[註1] 「有一件事我要責備你」。或「我要反對你」(見啟二4)。
[註2] 「自稱是先知的婦人耶洗別」。“先知”原文“女先知”。先知是為神說話的人。請注意:神所責備的不是女先知,而是責備婦人耶洗別“自稱”是女先知。聖經很清楚的給我們看見,神是允許有女先知的。就如約珥書二章28 說:“我要將我的靈澆灌凡有血氣的,你們的兒女要說預言”;又如在使徒行傳所記載的,腓利的四個女兒,也都是說預言的(徒二一9)。雖然神是允許有女先知,但是神絕對不允許有婦人講道,就如保羅在林前十四章命令“婦女在會中要閉口不言”,在提後二章也說“我不許女人講道”!“女先知”和“婦人講道”的區別在於有沒有得著啟示。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四章的教導,讓我們看見所謂“男人”就是得著啟示的人,包含姐妹;而所謂“女人”就是沒有得著啟示的人,包含弟兄。所以,所謂“女先知”就是得著啟示的姐妹,在神的眼中就是男人,可以站起來代表男人為神說話;但是“婦人講道”的意思是沒有得著啟示的人,包含弟兄。在神的眼中,一個沒有得著啟示的弟兄,就是女人,在教會中就應該坐下安靜,不許說話。
[註3] 「耶洗別」。在舊約中,雖然耶洗別是以色列王亞哈的妻子,但實際的王卻是耶洗別,她擅自用王的印代替亞哈王寫信(王上廿一7~8)。所以,耶洗別的屬靈意義代表女人竊取了男人的地位為王。在別迦摩教會,尼哥拉黨的教訓和巴蘭的教訓,破壞了主的身體,是神所反對的。在推雅推喇教會,耶洗別的教訓卻是直接得罪這身體的頭,更是神所反對的。
[註4] 「行姦淫,吃祭偶像之物」。見二14註解。在14節,別迦摩教會是吃祭偶像之物,行姦淫的事。是先與撒但同工,再進一步與撒但成為一體。在推雅推喇教會,因著耶洗別的教訓,則是直接與撒但成為一體,自然而然的就與撒但同工。
Rev 2:21 我曾給他悔改的機會,他卻不肯悔改他的淫行。
[註1] 「我曾給她悔改的機會」,或「我曾給她時間悔改」。在恩典的時代,神賜給人生命氣息,都是要叫人有悔改的機會。
[註2] 「她卻不肯悔改她的淫行」,或「她卻不肯悔改,從她的淫行出來」。神所定罪的不是她的淫行,而是她的不悔改。
Rev 2:22 看哪,我要叫他病臥在床。那些與他行淫的人,若不悔改所行的,我也要叫他們同受大患難。
[註1] 另譯:「看哪,將她拋在床上。那些與她行淫的人,除非他們悔改所行的,我要叫他們受大患難。」
[註2] 「叫她病臥在床」,或「將她拋在床上」。神將耶洗別拋在床上,不是叫她病臥在床,而是叫她繼續在床上與人行淫。污穢的,叫他仍舊污穢(啟廿二11),這是神針對不悔改之人的屬靈原則。
[註3] 「那些與她行淫的人,…」。對於行淫不悔改的耶洗別,神對她的刑罰是將她拋在床上,意思就是讓她繼續淫亂,也就是讓她繼續積蓄神的憤怒。但是對於不悔改與耶洗別行淫的人,他們的刑罰是大患難,代表神還沒有棄絕他們,乃是藉著大患難,讓那些與耶洗別行淫的人還有悔改的機會。在屬靈的意義上,女人講道(耶洗別),也就是不尊重聖靈的啓示,站在女人的立場教導弟兄姐妹,是一件極其嚴重的事,因爲神將任憑她繼續積蓄神的憤怒。但是神也定罪聽女人講道的人(和耶洗別行淫),除非他們悔改所行的。
[註4] 「除非他們悔改所行的」。“悔改所行的”,在大多古抄本都寫為“悔改她所行的”,含有定罪耶洗別的意思。所以,不只是悔改自己與耶洗別行淫,更是要定罪耶洗別的行爲。在教會中,信徒不只要為自己聽從女人講道而悔改,更要為在教會中存在女人講道而悔改。這是神對教會的警戒!!在教會中,只要有女人講道,教會就要為這情形悔改,否則他們的刑罰就是受大患難。
[註5] 「大患難」。因爲推雅推喇教會代表神的百姓,以色列,在舊約的結束。所以,這裡的大患難代表瑪拉基書所説的,因著兒女的心轉離父親,父親的心也轉離兒女,就使得神咒詛了遍地(瑪四6)。 因著不守住女人的地位而離棄神,終將被神所離棄,那實在是以色列人最大的患難。
Rev 2:23 我又要殺死他的黨類(原文作兒女),叫眾教會知道,我是那察看人肺腑心腸的,並要照你們的行為報應你們各人。
[註1] 「我又要殺死她的兒女」,或「我又要用死殺她的兒女」。“死”是罪的工價(羅六23)。“用死殺她的兒女”,就是將罪的工價加給她的兒女,也就是加給離棄神的以色列。在伊甸園,人因著犯罪,死就臨到亞當,最終就由約瑟的一口棺材停放在埃及,成為枯骨所代表(創五十25~26)。即使後來以色列人得著了救贖,出了埃及,進入了美地,在以西結的異象裡,最終以色列全家還是成為遍滿平原的骸骨(結卅七11)。以色列人的歷史也的確讓我們看見,以色列人是如何被虜,最終亡國!
[註2] 「察看人肺腑心腸,並要照你們的行為報應你們各人」,引用自耶利米書十七章10節:「我耶和華是鑒察人心、試驗人肺腑的,要照各人所行的和他做事的結果報應他。」“肺腑心腸”原文“腎和心”,最主要是指裡面之人,由魂所代表。人的心所想的是出於人天然的喜好,人的肺腑所想的是更深層的出於理智的喜好。人的行為都是根據人心思所想的,不管是人天然或理智的喜好,都在神的鑒察和試驗下。所以,嚴格來說,神的審判不是根據我們外面的行為,而是根據我們裡面之人的心思。保羅在羅馬書所責備的那些自稱是猶太人的,正是指這裡自稱是先知的婦人耶洗別。那些自稱是猶太人的,雖然教導人不可偷竊,自己還偷竊;教導人不可姦淫,自己還姦淫;說厭惡偶像,自己還偷竊廟中之物;他們指著律法誇口,自己倒犯律法,玷辱神!(羅二21~23)。
Rev 2:24 至於你們推雅推喇其餘的人,就是一切不從那教訓、不曉得他們素常所說撒但深奧之理的人,我告訴你們,我不將別的擔子放在你們身上。
[註1] 「不從那教訓」,或「不持有那教訓」。“持有”的意思不只是聽從,而且還成為自己的教導。一個錯誤真理的形成,就是你不只接受了,還去教導別人。保羅說要慎思明辨先知的講道(林前十四29)。任何沒有得著啟示,只是禱、研、背信息的內容,就認為可以為神說話的,都是神所棄絕的女人講道。
[註2] 「素常所說撒但深奧之理」。“撒但深奧之理”或“撒但深奧之事”,就是在一切教導的背後,都藏有撒但那邪惡的本質,不是人可以輕易從所教導的表面辨別出來的。“耶洗別”這名的原文意“貞潔”,但其實是“大淫婦”(啟十七1)。自稱是“貞潔”的,其實是“大淫婦”,就是撒但最深奧之事,惟有那察看人肺腑心腸的神才能看透。
[註3] 「不將別的擔子放在你們身上」。“擔子”原文βαρος / varos(weight),意“重量”,在馬太福音二十章12節,這字形容在勞苦工作時所受的熱,因為對於勞苦工作的人來說,日頭的熱是一種“重量”。這裡的擔子是指來自神的要求,特指律法的要求。猶太人是生來就在律法的底下,但是在耶路撒冷的會議後,聖靈的決議是除了禁戒祭偶像的物和血,並勒死的牲畜和姦淫,不將別的重擔放在信徒的身上(徒十五28~29)。這裡所說不將別的擔子放在你們身上,也是同樣的意思,但只特別提到姦淫,和吃祭偶像之物。除了這兩樣,聖靈不將別的擔子放在推雅推喇教會得勝者的身上。禁戒姦淫,就是無分於那惡者的所是;禁戒吃祭偶像之物,就是無分於那惡者的所作。
Rev 2:25 但你們已經有的,總要持守,直等到我來。
[註1] 「但你們已經有的,總要持守」。神沒有意思要推雅推喇教會守全律法,因為主要親自來成全律法。推雅推喇教會所要持守的,就是無分於撒但的所是和所作。這是神放在祂舊約百姓身上的擔子。
[註2] 「直等到我來」。“來”之前的助詞αν / an,指出主再來的時間是不確定的。推雅推喇教會預表神在舊約經營的結束,但不是終結,而是繼續等待神在新約經營的到來。因此除了推雅推喇教會以外,接著撒狄教會,非拉鐵非教會,以及老底嘉教會,都提到主的再來。對撒狄教會,是說到祂要如同賊一樣臨到(啟三3)。對非拉鐵非教會,是應許祂必快來(啟三11)。到了老底嘉教會,祂已經來了,只是站在門外叩門(啟三20)。
[註3] 請注意:雖然以弗所教會,士每拿教會,和別迦摩教會,都沒有提到主的再來,但這並不是說這三個教會都已經一個接著一個過去了,只有後面四個教會保留下來,直到主來。因為這七個教會是當時亞細亞同時存在的教會,所以這七個教會背後所代表的神的經營也同時存在。這七個教會預表神在地上完整的經營,雖然有其時間經營上次序的講究,但卻沒有人所認知的時間觀念。也就是說,神在伊甸園的過犯(以弗所)沒有過去,人的犯罪所付出死的工價(士每拿教會),也沒有過去;同樣的,神在人心思的曠野裡繼續祂的救贖(別迦摩教會),也沒有過去(彼前一9)。接著在推雅推喇教會中,和身體有關的淫亂,指出我們身體的得贖(羅八23),是我們的盼望,是在將來,也在今天。接著道成肉身的恩典原則(撒狄教會)一直持續到如今,外邦教會奧秘的時期(非拉鐵非教會),是我們現今所處的時期。即使老底嘉教會所預表的神的經營,是神的救恩再次回到猶太人,發生在主回來時。雖然在人來看,主還沒有回來,但是實際上主已經來了,如今就站在門外不斷的向不信的猶太人叩門。所以,這七個預表神經營不同時期的教會,都一直同時存在,如當時亞細亞七個教會同時存在一般。
Rev 2:26 那得勝又遵守我命令到底的,我要賜給他權柄制伏列國;
[註1] 「那得勝又遵守我命令到底」。“那得勝的”指上節持守自己所已經有的。“遵守”,或“守住”,也就是謹慎守住主再來時所要成就的,特指主再來時所要成就的律法。守住律法是以色列人生來的命定,因爲那是主最終所要成就的,代表萬有都要服在主的權柄底下。
[註2] 「我要賜給他權柄制伏列國」。這是神當初造人的目的:使他們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所爬的一切爬物(創世記一26)。不管神當初所造的人在伊甸園是如何的失敗,也不管以色列百姓是如何的悖逆頂嘴,即使最後以色列人在舊約的歷史,是暫時結束於推雅推喇教會,但是神的恩賜和選召都是沒有後悔的(羅十一29)。這要成就在千年國。那時,得勝者就要與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啟廿4,6)。
Rev 2:27 他必用鐵杖轄管(轄管:原文作牧)他們,將他們如同窯戶的瓦器打得粉碎,像我從我父領受的權柄一樣。
[註1] 引用自詩篇第二篇9節:你必用鐵杖打破他們;你必將他們如同窯匠的瓦器摔碎。但這裡是引用自希臘文LXX譯本,將“打破”翻譯為“牧養”。“鐵杖”指上節的“權柄”,一面是為了牧養,一面是為了打碎,這是神恩典與公義的兩面,也是伊甸園中的生命樹與分別善惡樹所預表的。
[註2] 「打得粉碎」,原文συντριβεται / syntrivetai(shall be broken),是現在被動時態,代表將來必成的事實。
[註3] 「像我從我父領受的權柄一樣」,或「像我從我父領受的」。指基督從父所領受的鐵杖,也就是制伏列國的權柄,也要賜給推雅推喇教會的得勝者。
Rev 2:28 我又要把晨星賜給他。
[註1] 「晨星」。這星是出於雅各的星(數二十四17),是大衛的根,又是他的後裔,是明亮的晨星(啟廿二16),也是神賜給推雅推喇教會得勝者的。但是在晨星還沒有出現前,推雅推喇教會是在漫長的黑夜裡!等這黑夜一過,這星就被東方的幾個博士給看見(太二2),神的經營就來到第五個教會,撒狄教會,也就是主道成肉身的時期,開啟了新約恩典的時代。
Rev 2:29 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
[註1] 對於以弗所教會、士每拿教會、和別迦摩教會,都是先說“凡有耳的,就應當聽”,然後才呼召得勝者。但是從推雅推喇教會開始是先呼召得勝者,然後才向教會說“凡有耳的,就應當聽”。神在舊約的經營就是藉著天使和先知說話(來一1),然後才呼召得勝者。這種間接藉著天使和先知說話的方式,到了神差遣先知以利亞到以色列人中間後就已經結束了(瑪四5)。因著耶洗別的殘殺先知,以利亞自己認為耶和華的先知只剩他一人(王上十九10)。那也是預指在以利亞之後,神再也不藉著先知間接向人說話。這結束神間接說話的先知以利亞,主耶穌證實就是祂的先鋒施洗約翰(太十七11~13)。所以主耶穌說:眾先知和律法說預言,到約翰為止(太十一13)。意思不是說約翰(以利亞)之後就沒有神的說話,而是說到了約翰(以利亞)之後,神就結束間接向人說話,而改為直接向人說話,也就是希伯來書所說的:在這末世藉著祂兒子曉諭我們(來一2)。神藉著先知和天使向人說話的原則是:神主動,而人被動。也就是說,即使人不想聽神的話,神也願意向人說話。但是當神再也不主動差遣先知和天使向人說話時,人就必須要主動來到神這裡,否則就再也沒有神的說話。這就是主耶穌所說的,人進入天國,是需要用“暴力”奪取的(太十一12)。所以,在再也沒有先知說話的推雅推喇教會,神就直接呼召得勝者。之後所說的“凡有耳的,就應當聽”,只是指出得勝者的呼召,就是神直接的說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