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6日 星期三

來:希伯來書第3章

 

Heb 3:1  同蒙天召的聖潔弟兄啊,你們應當思想我們所認為使者、為大祭司的耶穌。 

[註1]         另譯:所以,聖潔弟兄呀,有分於屬天呼召者,就著你們所認知的那使徒、大祭司;思想耶穌, 

[註2]         「所以」。這節前面有一個連接詞 οθεν / othen, “所以”。代表這節所說上的是前面二章9-18節的結語。耶穌因著神的恩,為人人嘗了死味,也就是為了被稱為弟兄的人而死(來二12),特指教會的外邦信徒;也為了亞伯拉罕的後裔而死(來二16),特指神的選民以色列人。所以,作者就呼籲當時的猶太人應當思想這位耶穌。

[註3]         「同蒙天召的聖潔弟兄啊」,或「聖潔弟兄呀,有分於屬天呼召者」。“同蒙”原文μετοχος / metochos,“參與者”,是名詞,它的動詞在第二章14節,形容耶穌親自成了血肉之體,也就是親自有份於血肉之體。這裡定義所謂聖潔弟兄,不只是被動的被分別出來,更是指出分別出來的目的,是為了成為屬天呼召的參與者。這呼召對於猶太人來説,特指猶太人對於要來的世界的(來二5),或要來的時期(來六5)的呼召,也就是教會這奧秘的時期結束後,神的救恩回到以色列人時的呼召,所以特指以色列人將來振興的時候(來九10),是帶有獎賞應許的呼召。

[註4]         「你們應當思想我們所認為使者、為大祭司的耶穌」,或「就著我們所認知的那使徒、大祭司;思想耶穌」。“那使徒、大祭司”,是指接下來所要提及的“摩西和亞倫”。這裡希伯來書作者的意思是:因爲摩西和亞倫在猶太人中的地位是崇高的,所以他們可以藉著對摩西和亞倫的認識,去深入的思考耶穌。摩西是神所差遣的使徒,在神的家盡忠;耶穌也是神所差遣的使徒,在神的家盡忠。亞倫是神所立的大祭司,為罪獻祭給神;耶穌也是神所立的大祭司,將自己當作祭物獻給神。

[註5]         「思想」,原文 κατανοησατε / katanoisatecontemplate),由κατα / kata,“依照、全面”,和 νοιεω / noieo,“操練心思”,也就是“我們的魂要全面專注的思想”。在希伯來書第二章1節,是說要“鄭重所聽見的”,這裡是說“應當深思”。可見我們魂的救恩是何等的重要(彼前一9)。接受福音的原則,首先是要聽,接著是要想,所聼所想的對象都是耶穌。不聽就會隨流失去,不想就會硬著心(來三8),最終生出不信的惡心(來三12)。

 

Heb 3:2  他為那設立他的盡忠,如同摩西在神的全家盡忠一樣。 

[註1]         「摩西在神的全家盡忠」.。這是神親自為摩西所作的見證(民十二7)。摩西是上節所提到的為所有猶太人所共知的使徒。摩西是神所設立差遣的使徒,在神的全家盡忠;耶穌的道成肉身,也是神所設立差遣的使徒,為了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太十五24)。

[註2]         「神的全家」,就是神的百姓,也就是以色列家。在舊約,神不斷的說祂要住在以色列人中間(出廿五8,出廿九46),直到永遠(結四十三9)。所以,神的百姓就是神的家,如6節:我們若將可誇的盼望和膽量堅持到底,便是祂的家了。

 

Heb 3:3  他比摩西算是更配多得榮耀,好像建造房屋的比房屋更尊榮; 

[註1]         「他比摩西算是更配多得榮耀」,如接下來所說:受造之物與造物者的分別

[註2]         「建造房屋的比房屋更尊榮」。“房屋”被比喻為神的百姓。耶穌之所以比摩西算是更配多得榮耀,是因為耶穌是建造以色列家的,在家中是兒子(來三6),而摩西是被建造的以色列家,在家中是僕人(來三5)。

 

Heb 3:4  因為房屋都必有人建造,但建造萬物的就是神。 

[註1]         「房屋都必有人建造」。彼得說:「你們來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為靈宮」(彼前二5)。不管摩西或彼得,都是被建造的房屋,建造者是另有其人,就是耶穌。

[註2]         「但建造萬物的就是神」。這是所有神的工人所要認識的極其緊要的真理:我們若有任何外面工作的果效,都是神親自所作的工。所以,為神建造聖殿的所羅門說:「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詩一百二十七1)。感謝主,耶穌才是聖殿的建造者(約二19),如撒迦利亞書所說:看哪,有一人,名為苗的,他要在本處長起來,並要建造耶和華的殿(亞六12另譯)。雖然保羅說他好像一個聰明的工頭,立好了根基,有別人在上面建造(林前三10),但其原則也和所羅門建造聖殿是一樣的:若不是耶和華親自建造,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

 

Heb 3:5  摩西為僕人,在神的全家誠然盡忠,為要證明將來必傳說的事。 

[註1]         「摩西為僕人」,原文「並且摩西為僕人」。“並且”這連接詞表示摩西為僕人是摩西為房屋的進一步說明。所以,5~6節說摩西為僕人,基督為兒子,並非是耶穌超越摩西的第二個原因。耶穌超越摩西的唯一原因是:建造房屋與被造房屋的分別。這裡的“僕人“原文 θεραπων / theraponattendant),全本聖經只用於這裡,源於 θερος / therosheat),”熱的“。所以,摩西為僕人的意思不重在身份,而是重在描述摩西在神的家中是非常盡職的,如接下來所說的”誠然盡忠“。另外,”僕人“這字也含有”治療“的意思;例如,用於主耶穌在地上如何醫治百姓的病(太八7)。所以,我們也可以說摩西身為僕人,在神的全家誠然盡忠,在屬靈的意義上,最主要的就是 “醫治百姓的病” 。今天我們在教會中,也必須盡忠,因為弟兄姐妹也有許多屬靈的疾病需要我們去醫治。

[註2]         「證明將來必傳說的事」,就是在舊約的眾先知所說的事,特指主的道成肉身,如何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醫治百姓的病。摩西所作的事,就是為了證明基督。所以摩西自己向以色列人說,將來神要興起一位像他的先知,以色列人都要聽從祂,不聽從的,神必討他的罪(申十八15-1619)。彼得也引用摩西所說的,進一步說:從撒母耳以來的眾先知,凡說預言的,也都說到這些日子(徒三24) 。

 

Heb 3:6  但基督為兒子,治理神的家;我們若將可誇的盼望和膽量堅持到底,便是他的家了。 

[註1]         「但基督為兒子」。這裡不說耶穌,而說基督,意指耶穌就是基督,是神的兒子。

[註2]         「治理神的家」,或「在祂的家之上」。 “治理”原文 επι / epi,“在之上”。以弗所書四章6節說:“一神,就是眾人的父,超乎(epi)眾人之上,“。摩西是在神的家裡盡忠,但是基督是神的兒子,在家之上,是超越摩西的。

[註3]         「將可誇的盼望和膽量堅持到底」,或「將膽量和榮耀的盼望堅持到底」。“膽量”就是不介意現在面對的苦楚,連於我們的信;“榮耀的盼望”指將顯於我們的榮耀,連於我們將來的盼望(羅八18)。

[註4]         「便是他的家」,就是神的百姓成爲神的安息之所,這就是我們將來榮耀的盼望:得著榮耀,爲了夠格成爲神的家。“家”所代表的“安息”,不只是建造房屋的得著安息,被建造的房屋也得著安息。這安息曾因人的過犯而失去,因此進入安息就成爲希伯來書接下來的主題。耶穌基督是那已經立好的根基(林前三11),爲了在其上建造一個讓神與人同得安息的房屋。為了這房屋,摩西是神所差遣的使徒,亞倫是神所立的大祭司。猶太人只要就著他們所認知的摩西和亞倫,深入的思想耶穌,就知道神的心意就是要得著一個家成爲祂的安息之所。

 

Heb 3:7  聖靈有話說:你們今日若聽他的話, 

[註1]         另譯:因此,聖靈有話說:你們今日若聽他的話,

[註2]         「因此」。是連接12節”要謹慎“的警告。而711節是以以色列人的歷史,作爲警告的引言。這段引言是引用自詩篇九十五篇711節。首先,這節是引用自詩篇九十五篇第7節:「因為他是我們的神;我們是他草場的羊,是他手下的民。惟願你們今天聽他的話。」

[註3]         「聖靈有話說」。詩篇九十五篇是詩人所作的詩,也許是大衛所寫的詩篇(來四7),但這裡卻說“聖靈有話說”,代表大衛是被聖靈推動而寫出詩篇九十五篇。

[註4]         「今日」,或“現在”,指的是拯救的日子。就如保羅在引用以賽亞書四十九章第8節,說到拯救的日子時,就將現在解釋為:是悅納的時候;是拯救的日子(林後六2)。

[註5]         「若聽他的話」原文「若聽他的聲音」。聽他的話,意思是接受祂的話;但“聽祂的聲音”,不只是接受而且是在聽到聲音的時候就接受,有及時的意思。所以,“你們今日若聽祂的聲音”,意思就是“你們若在神要拯救的時候,及時聽祂的聲音”。

 

Heb 3:8  就不可硬著心,像在曠野惹他發怒、試探他的時候一樣。 

[註1]         另譯:就不可硬著心,像在發怒中,在曠野試探他的時候一樣。引用自詩篇九十五篇第8節:「你們不可硬著心,像當日在米利巴,就是在曠野的瑪撒。」

[註2]         就不可硬著心」。 “硬著心“的“硬”原文字根σκληρος skleros,“乾掉”。所以,硬著心如同土沒有雨水的滋潤,而成為乾土。這就是約翰福音所說的,葡萄樹的枝子一離開葡萄樹,就成為枯乾的枝子(約十五5-6)。以色列人硬著心是因為他們向神硬著頸項,也就是離開了神恩典的滋潤。

[註3]         「像在發怒中,在曠野試探他的時候一樣」。“發怒” 原文 παραπικρασμω / parapikrasmoprovocation),名詞,新約只用於這節和15節。詩篇是說“像當日在米利巴,就是在曠野的瑪撒”。引用自出埃及記十七章1~7節的背景,那時以色列人因為在曠野沒有水喝,就和摩西爭鬧,試探耶和華。詩篇的”米利巴“原文意”爭鬧“,”瑪撒“原文意” 試探“。但希臘文LXX譯本,是以名詞的方式,將“米利巴”翻譯為 παραπικρασμω / parapikrasmos,“發怒”;“瑪撒”翻譯為πειρασμου / peirasmos,“ 試探”。這裡,希伯來書的作者是直接引用希臘文LXX譯本。米利巴的原意不管是希伯來文的”爭鬧“,或希臘文譯本所翻譯得”發怒“,都是以色列人在曠野時和神之間的不正常的光景。

 

Heb 3:9  在那裡,你們的祖宗試我探我,並且觀看我的作為有四十年之久。 

[註1]         引用自詩篇九十五篇第9節:「那時,你們的祖宗試我探我,並且觀看我的作為。 

[註2]         「在那裡」,就是在曠野。

[註3]         「試我探我」。“試我”原文 επειρασαν / epeirasantested,是前面一節“試探“的動詞。“探我”原文 εδοκιμασαν / edokimasantried),有古抄本作 εν  δοκιμασιαin testing,“在試驗中”。意即不相信神的作為,反而要神證明祂的作為。也就是後文所說的以色列人在曠野是被動的“觀看神的作為”。

[註4]         「觀看我的作為」。是帶有目的的詳細觀看。以色列人觀看神的作為,等同於“試我探我”。希伯來書的作者這裡的意思是,以色列人是不斷持續的試神探神,竟然達到四十年之久。這四十年是以色列人在曠野的時間,代表以色列人在曠野從來沒有停止過對神的抱怨!

 

Heb 3:10  所以,我厭煩那世代的人,說:他們心裡常常迷糊,竟不曉得我的作為! 

[註1]         引用自詩篇九十五篇第10節:「四十年之久,我厭煩那世代,說:這是心裡迷糊的百姓,竟不曉得我的作為! 」。

[註2]         「我厭煩那世代的人」。在詩篇,“四十年”是接續在第10節之前,但希臘文LXX譯本是將四十年接續在“觀看我的作為”之後。意思是,這四十年是強調以色列人的抱怨,而不是神的厭煩。但因著以色列四十年不斷持續的抱怨,神就厭煩那些犯罪、最後屍首倒在曠野的人。

[註3]         「厭煩」。這字只出現在這節和17節,這字的希伯來原文quṭ,意思是“砍掉”,所以引申為“厭煩”,因為厭煩而砍掉。以色列人就是因為觀看神的作為,也就是不信(來三19),而被神從橄欖樹砍下來的舊枝子(羅十一17-20)。

[註4]         「心裡常常迷糊」,其中“迷糊”原文πλανωνται / planontaierr,意思是因為錯誤而走偏了,所以也翻譯“迷失”。主耶穌來就是為了尋找走迷了路的羊(太十八12)。

[註5]         「竟不曉得我的作為」,其中“作為”原文οδος / hodos,“道路”。所以,“竟不曉得我的作為”,要翻譯為:“竟不曉得我的道路”。不曉得主的道路,不只是不認識神工作的法則,更是不認識神本身,因為主說:「我就是道路(hodos)。」(約十四6)。

 

Heb 3:11  我就在怒中起誓說;他們斷不可進入我的安息。 

[註1]         引用自詩篇九十五篇第11節:「所以,我在怒中起誓,說:他們斷不可進入我的安息!」

[註2]         「就在怒中起誓」,或「就在怒中照著我所起誓的」。神的發怒是根據祂所起的誓,所以,罪人是不可能逃罪的。

[註3]         「斷不可進入我的安息!」,原文“如果他們進入我的安息”, 是“如果他們進入我的安息,我就不是耶和華”的省略語。是一種省略式的誓言,意思就是不能進入神的安息。神將祂的安息日賜給以色列人,是為了作為神與祂百姓中間的證據,使他們知道耶和華是叫他們成為聖的(結廿12)。但是以色列家卻在曠野悖逆神,觀看神的作為。不順從神的律例,厭棄神的典章,大大干犯神的安息日。因此神就在曠野向他們起誓,必不領他們進入祂所賜給他們流奶與蜜之地(結廿15)。神所要賜給以色列人的流奶與蜜之地,申命記就稱為耶和華所賜以色列人的安息地(申十二9),也就是詩篇所說的:祂的安息!而神所賜給以色列人的這美地,也就是當初的伊甸園,是神當初造了人之後所安置的地方,但是因著人的犯罪,亞當也被逐出了伊甸園,而失去了神所要賜給他的安息。

[註4]         「進入我的安息」就是希伯來書的主題。這安息曾經賜給亞當,但亞當失敗了,而被逐出了伊甸園,最後墮落到埃及法老的奴役之下。在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來埃及後,以色列人因著不信的惡心,觀看神的作為,而倒斃在曠野,也無法進入美地所預表的神的安息。即使後來約書亞雖然帶領新一代的以色列人進入美地,但希伯來書的作者說,以色列人仍然沒有進入神的安息,使得神只好為了祂的子民將那應許的安息存留了下來(來四9)。

[註5]         希伯來書711節,這段所插進來的引言,是接續第6節,內容是關於神的家。而這引言是結束於神的安息。所以,神的家就是神所盼望的安息。這家在創世記是伊甸園所預表的,在曠野是以色列人所要進去的美地。也就是恩典奧秘時期的教會所預表的。主說,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太十一28)。今天主就在教會中,在一批聽了主的呼召就出來聚集到主這裡來的人中間。教會就是今天的美地,是神的安息之所。所以,我們來到教會中就得了安息!

 

Heb 3:12  弟兄們,你們要謹慎,免得你們中間或有人存著不信的惡心,把永生神離棄了。 

[註1]         在結束了711節的引言後,這節是接續第7節一開始的“因此”,帶進希伯來書的作者對猶太信徒的警告說:“因此,弟兄們,你們要謹慎”。就如保羅說的,以色列人所遭遇的事,都要作為鑒戒;並且寫在經上,正是警戒我們這末世的人(林前十11)。 

[註2]         「不信的惡心」是“試神”、“探神”、“觀看神的作為”,等等的同意詞。什麼時候,我們“試神”、“探神”、“觀看神的作為“,就是“不信“”。有一個不信的心,在神的眼中就是惡心!所以,我們的不信,是一件很嚴肅的事,因著我們的不信就把永生神離棄了。

[註3]         「把永生神離棄了」,或「把活神離棄了」,就是「把基督離棄了」。“信”就是與神連結;“不信”就是與神分離。希伯來書的作者就是要向猶太人證明那比天使微小一點的耶穌(來二9),是神的使徒,為大祭司(來三1),是更美之約的中保(來七22),使我們借著祂的血得以坦然進入至聖所(來十19)。所以,耶穌就是基督,是猶太人所盼望的彌賽亞!

 

Heb 3:13  總要趁著還有今日,天天彼此相勸,免得你們中間有人被罪迷惑,心裡就剛硬了。 

[註1]         「總要趁著還有今日」,原文「總要趁著還有可以稱為今日的時候」。總要趁著還有今日的時候,不是趁著還活著的時候,而是“總要趁著恩典的門還沒有關閉的時候”。因為“今日”指的就是“拯救的日子”(來三7,林後六2)。如果恩典的門關了,即使那時還活著,也無法得到恩典。教會的時代,就是恩典的時代。主的第一次來,是帶來恩典,但是主的第二次來是帶來神公義的審判,那時恩典的門就要關閉了。所以,弟兄姐妹在今天恩典的時代要天天彼此相勸,因為主耶穌天天是我們的拯救!

[註2]         「被罪迷惑」,在原文的“罪“前面有一個定冠詞,應該翻譯為:「被那罪迷惑」。所謂“那罪”,指的是前面所說到的不信的惡心,把活神離棄了的罪!

[註3]         「心裡就剛硬了」。如前面第8節所說的,剛硬的意思就是“乾掉”,就是缺少雨水的滋潤,是因著離棄活神所造成的結果。什麼時候我們有不信的惡心,離開了活神,我們的心就剛硬了。所以,人不是因為心剛硬,而離開神;而是因為離開神,心才剛硬了。人是先有“惡心”,然後才有“ 硬心”;人是因為先有不信的惡心,然後就生出硬心,導致最後與活神無份無關。

 

Heb 3:14  我們若將起初確實的信心堅持到底,就在基督裡有分了。 

[註1]         另譯:我們若將起初的實質堅持到底,就是基督的同伴了。

[註2]         「確實的信心」原文 υποστασεως / ypostaseossupport),“支撐”,由υπο / hupo under),“在下面”,和 ιστημι / histemistand),“站立” 兩個字組成,所以有“確信”的意思。但是這確信是因為在下面有一個支撐。所以,υποστασεως 這字更強調 “要素”這個意思,在希伯來書一章3節就翻譯為神的“本體“,而在希伯來書十一章1節是翻譯為信心的“實底”。所以“將起初確實的信心堅持到底“,可以解釋為“將起初的實質堅持到底“。我們所能堅持的起初,都是來自於神的自己。例如,以弗所的教會之所以被神責備,就是因為她離棄了起初的愛,這個要素(啟二4);不是以弗所離棄起初對神的愛,而是以弗所離棄了神起初對她的愛。所以,我們所要堅持的起初,也就那個要素,都是來自於神的。

[註3]         「堅持到底」,不只是堅持到結束,而是終結於一個目標。例如,起初的愛是來自於神的要素,因為神就是愛(約壹四8),只要我們堅持這個起初的愛到底,最終就得到神自己。又如,起初的信也是來自於神的要素,因為神是信心的創始者(來十二2),只要我們堅持這個起初的信到底,最終也是得到神自己。

[註4]         「就在基督裡有分了」,原文「就是基督的同伴了」。意思就是希伯來書第二章所說的:被帶進榮耀裡(來二10),被稱為基督的弟兄了(來二11)。在前面第12節,希伯來書的作者稱猶太的信徒為“弟兄們“,這就是猶太人所要堅持的目標,最終就能成為基督的同伴了,與基督永遠同在。這就是耶穌的名叫以馬內利的意思:神要與我們同在(太一23)。

 

Heb 3:15  經上說:「你們今日若聽他的話,就不可硬著心,像惹他發怒的日子一樣。」 

[註1]         這是重複第7節所引用的詩篇,是為了進一步的指出在曠野的那些祖宗,是我們的鑒戒。

 

Heb 3:16  那時,聽見他話惹他發怒的是誰呢?豈不是跟著摩西從埃及出來的眾人嗎? 

[註1]      「是誰呢?」在1618節,希伯來書的作者連續三次用疑問的問句來問,意思是要猶太的信徒好好的思考一下,他們的祖宗在曠野所發生的事作為鑒戒。

[註2]      「跟著摩西從埃及出來的眾人」,就是經歷了神救恩的眾人。“神的救恩”就是希伯來書的作者所要指出的起初,是當時在曠野的祖宗所沒有堅持到底的!! 以色列人經歷神的救恩,借著羔羊的血越過滅命的使者,在摩西的帶領下過了紅海,脫離埃及法老的奴役。但是以色列人卻對摩西說:「難道在埃及沒有墳地,你把我們帶來死在曠野嗎?」(出十四11)。這是何等的惡心!以色列人如果能堅持那起初的救恩到底,就會確信無論如何,神都不可能會在曠野為他們安排墳墓!

[註3]      神的救恩如何是當時在曠野的以色列人所要堅持到底的起初,也是我們基督徒面對曠野的環境時所要堅持到底的起初。主說: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太廿四13)。忍耐到底的就是堅持神起初的救恩,最終就要得著救恩!這是聖經所告訴我們的:得救的智慧(提後三15)。

 

Heb 3:17  神四十年之久,又厭煩誰呢?豈不是那些犯罪、屍首倒在曠野的人嗎? 

[註1]         「厭煩」見第10節。所謂厭煩不只是厭惡,而是砍掉,如羅馬書十一章17節所說,被神從橄欖樹砍下來的舊枝子(羅十一17-20)。

[註2]         「犯罪」,最主要是指裡面不信的惡心。 

[註3]         「屍首倒在曠野」,就是被神所棄絕。這應驗了以色列人自己向神的抱怨。在埃及是有墳地,在曠野也就有了墳地(出十四11)。

 

Heb 3:18  又向誰起誓,不容他們進入他的安息呢;豈不是向那些不信從的人嗎? 

[註1]         「不容他們進入他的安息」,就是不容在曠野的以色列人進入祂所應許的美地。

[註2]         16節的問句指出:神的憤怒是因為以色列人忽略了神起初的救恩。17節的問句指出:因著以色列人犯罪棄絕神,神就棄絕以色列人。18節的問句指出:以色列人不信的惡心,是神起誓,不容他們進入美地的原因。

 

Heb 3:19  這樣看來,他們不能進入安息是因為不信的緣故了。 

[註1]         這節是以肯定句的方式來重複第三句問句。用以強調“進入安息”是神起初對人的應許。而進入安息的憑藉就是信。所以,希伯來書的作者接下來還要繼續闡述安息與信這兩個主題。

[註2]         「不信」,不是指不相信神,而是指前面兩句問話所描述的。沒有堅持起初的救恩到底就是不信;犯罪離開神也是不信的明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