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 8:1 耶穌下了山,有許多人跟著他。
[註1] 耶穌在五、六、七章頒佈了國度的律法後“下了山”,如同摩西領受了神所頒佈的律法後也下了山。在舊約的西乃山,山下有很多以色列百姓。在新約的西乃山,山下也有很多人跟著耶穌。
[註2] 摩西下了山,是要求以色列百姓要遵守神的律法。耶穌下了山,也是要神的百姓遵守神的律法,因為耶穌說的非常的清楚:聽了祂的話,就要去行(太七24)。但是新約和舊約的不同是:摩西只要求百姓遵守,而國度的王卻先憐憫祂的百姓,醫治祂的百姓,好使祂的百姓有能力遵守國度的律法。主耶穌在地上的職事,就是醫病(屬靈的軟弱),趕鬼(撒但的霸佔)。
Mat 8:2 有一個長大痲瘋的來拜他,說:“主若肯,必能叫我潔淨了。”
[註1] 2~17節描述主耶穌如何在祂的憐憫裡,在祂下了山後,醫治四類有疾病的人,成為祂的百姓。馬太福音所記載醫治的這四類有疾病的人,不是按照歷史的順序,而是依照聖靈的啟示,以這四類病人,讓我們看見人在神面前的四種疾病。
[註2] 「有一個長大痲瘋的」,原文“看哪,有一個長大痲瘋的”。一節是說“有許多人跟著他”,但是“看哪,只有一個人”。這是主耶穌給我們看見的第一類需要得著醫治的人,就是長大痲瘋的。猶太人視痲瘋病人如同口會出邪惡言語的人,代表背叛(民十二10)。而這痲瘋病人來拜主耶穌,就代表他的悔改。在舊約,以色列人向神硬著心,但是以西結書預言,神要從祂百姓的肉體中除掉石心,賜給他們肉心,使他們順從祂的律例,謹守遵行祂的典章(結十一19-20)。所以,這個長大痲瘋的來拜主耶穌,代表在新約,有了肉心的猶太人,願意得著主的醫治,因此夠格成為國度的百姓。
[註3] 「來拜他」。“拜”,原文 προσεκυνει / prosekynei(obeisance to),由 προς / pros(crouch to),和 κυων / kuon(dog),兩個字根組成,含有“狗向前匍伏靠近主人”的意思。代表這個長大痲瘋的謙卑,有如動物一樣爬著來到耶穌這裡。
[註4] 「主若肯,必能叫我潔淨了」。祈求的,就得著,這是神對猶太人的應許(太七8註解)。這位痲瘋病人是一位猶太人,因為他得了醫治後,主吩咐他獻上摩西所吩咐的禮物,對眾人作證據(太八4)。
Mat 8:3 耶穌伸手摸他,說:「我肯,你潔淨了吧!」他的大痲瘋立刻就潔淨了。
[註1] 「耶穌伸手摸他」,這是主耶穌醫治祂肉身選民的方式。
[註2] 「我肯」。主耶穌肯醫治痲瘋病所代表的背叛,這是應驗瑪拉基書最後一章最後一節所說的:他必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瑪四6)。
Mat 8:4 耶穌對他說:“你切不可告訴人,只要去把身體給祭司察看,獻上摩西所吩咐的禮物,對眾人作證據。”
[註1] 「你切不可告訴人」,原文“看,不要告訴人”。“ 看”可以翻譯為“小心”或“注意”。這裡主的意思不是說不要讓人知道祂治好痲瘋病這件事,因為至少在場的人都已經知道了。所以,主的意思是要“看”:不只自己看,也要讓大祭司察看。因為唯有大祭司能見證痲瘋病是否真的得了醫治。自己說痲瘋病得了醫治不算,要大祭司說了才算。所以,“不要告訴人”是因為告訴人說你的痲瘋病得了醫治,沒有任何意義。
[註2] 「把身體給祭司察看」,重點還不是讓祭司確認痲瘋病是否得了醫治,重點是向祭司見證,醫好他痲瘋病的耶穌就是大祭司。
[註3] 「獻上摩西所吩咐的禮物,對眾人作證據」。見利未記十四章。即使在新約的時代,主耶穌還是吩咐人遵守摩西的律法,因為這痲瘋病人是猶太人,而摩西的律法是神交託給他們的(羅三2)。
[註4] 「對眾人作證據」,不只是證明痲瘋病得了醫治,更是向眾人見證耶穌是我們的大祭司。
Mat 8:5 耶穌進了迦百農,有一個百夫長進前來,求他說:
[註1] 這位百夫長是一位外邦人。主耶穌職事的重點是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太十五24)。但是因著前面痲瘋病所預表的,由於以色列人的失腳,讓救恩也臨到外邦人(羅十一11)。所以,百夫長代表第二類主耶穌所要醫治的百姓,就是那些來尋找主的外邦人。尋找的就尋見,這是神的應許(太七8註解)。
[註2] 路加福音記載,百夫長是先托幾個朋友去見耶穌。這幾個朋友必是百夫長所結識的在猶太人中有名望的人。百夫長認為主耶穌也許會因為這些有名望的猶太人,答應醫治他的僕人。所以,馬太福音所記載的應該是在他幾個朋友去見耶穌之後,自己也隨後去請耶穌。這裡之所以直接記載百夫長來求耶穌,是凸顯主耶穌在馬太福音是國度的王。
Mat 8:6 “主啊,我的僕人害癱瘓病,躺在家裡,甚是疼苦。”
[註1] 「癱瘓病」,在屬靈的意義上代表外邦人與基督無關,在以色列國民以外,在所應許的諸約上是局外人,並且活在世上沒有指望,沒有神(弗二12)。所以外邦人只能疼苦的躺在家裡。這病人“甚是疼苦”,代表外邦人因著與基督無關,他的疼苦不是一般的,而是甚是疼苦。
[註2] 在這事例中,求主醫治的不是病人本身,而是一位百夫長替他的僕人求。在屬靈的意義上,外邦的政權也是神所設立的。神的恩典要臨到外邦人,不只是因為以色列人的失腳,還必須是外邦的政權也服在國度的王底下。
Mat 8:7 耶穌說:“我去醫治他。”
[註1] 主不只答應百夫長要醫治他的僕人,還要親自去醫治他。主只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代表信主的外邦人也是祂的百姓。
Mat 8:8 百夫長回答說:“主啊,你到我捨下,我不敢當;只要你說一句話,我的僕人就必好了。
[註1] 「我不敢當」,原文意“我沒有很大”,所以是“我不配”。 百夫長認為他沒有大到一個地步,配讓主耶穌親自到他家裡。任何地上有權有勢,自認為是大人物的,都要對主說:我沒有很大。
[註2] 「只要你說一句話,我的僕人就必好了」。“就必好了”原文 ιαθησεται / iathisetai(shall be healed),是比耶穌所說的“醫治”, θεραπευσω / therapefso(cure),字面的意思更強烈。因著這句話,主耶穌在第10節,就稱讚百夫長的信心為“這麼大的信心”。只有神能說有就有,命立就立。所以,這信心是百夫長對彌賽亞的信心。耶穌就是彌賽亞,這就是百夫長的信心。“信”是外邦人得著救恩的唯一條件。
Mat 8:9 因為我在人的權下,也有兵在我以下;對這個說:『去!』他就去;對那個說:『來!』他就來;對我的僕人說:『你做這事!』他就去做。“
[註1] 「我在人的權下,也有兵在我以下」,原文「我也是人,在權柄以下,因此有兵在我以下」。百夫長的意思是,他是一個人,在權柄以下,自然也有兵在他以下,而主耶穌也是一個人,受父神差遣,道成肉身,自然疾病也在祂的權下。
[註2] 「去!…來!」。在百夫長以下的“兵”, 百夫長叫他去就去,叫他來就來。“疾病”也是主耶穌的“兵”,主叫他去就去,叫他來就來。
[註3] 對於猶太人,得醫治的痲瘋病人,是基於主的肯,那是主的憐憫。對於外邦人,得醫治的癱子,是基於主的權柄。以色列人雖然硬著頸項,但神對祂肉身的百姓還是滿了憐憫。但外邦的政權,最主要的不是要認識主的憐憫,而是要認識主的權柄,認識立王廢王都在於耶和華(出九16)。
Mat 8:10 耶穌聽見就希奇,對跟從的人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麼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沒有遇見過。
[註1] 「這麼大的信心」。因為百夫長的信心乃是相信主耶穌是彌賽亞。猶太人拒絕承認主耶穌就是彌賽亞。但是百夫長憑著信心承認耶穌就是彌賽亞。這信心是大的,因為即使是追隨主耶穌的門徒,如果沒有從父神來的啟示,也無從知道主就是他們所盼望的彌賽亞(太十六16-17)。
Mat 8:11 我又告訴你們,從東從西,將有許多人來,在天國裡與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一同坐席;
[註1] 「一同坐席」。“坐席”原文 ανακλιθησονται / anaklithisontai(recline),“橫臥”, 一般指在用餐之後,安逸的斜躺在沙發上休息。在使徒行傳十五章,耶路撒冷教會的辯論中,雅各最後引用阿摩司書的話,證實凡稱為主名下的外邦人,也都要尋求主(徒十五17)。所以,保羅說:可見那以信為本的人和有信心的亞伯拉罕一同得福(加三9)。
Mat 8:12 惟有本國的子民竟被趕到外邊黑暗裡去,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
[註1] 「本國的子民」,原文「國度之子」,就是神的選民以色列。
[註2] 「被趕到外邊黑暗裡去」,或「被丟進黑暗裡,就是外面」。當時的人,一般都是在晚上用餐後,斜躺在沙發上休息。這時在屋內才有燈,在屋外就一片漆黑。因著以色列人不能和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一同坐席,被趕到外邊去,就是身處在沒有亮光的黑暗裡。神就是光,在黑暗裡就是沒有神。本來外邦人是沒有神,沒有盼望;但因著猶太人棄絕主,猶太人就成為如同外邦人一樣,活在世上沒有指望,沒有神(弗二12),所以只能哀哭切齒了。
Mat 8:13 耶穌對百夫長說:“你回去吧!照你的信心,給你成全了。”那時,他的僕人就好了。
[註1] 「照你的信心」。耶穌成全百夫長所求的,不是因著百夫長的謙卑,而是照著百夫長的信心。信心是外邦人蒙恩的唯一條件。因著百夫長的信,就在信的那時,他的僕人就好了。信是得著的,就必得著(可十一24)。不是信將要得著,而是信已經得著。希伯來書十一章所列舉那些古時信的見證人,都沒有得著所應許的;不是沒有得著,而是早就預備好更美的(來十一39-40)。
Mat 8:14 耶穌到了彼得家裡,見彼得的岳母害熱病躺著。
[註1] 彼得有雙重的身分。他是主的門徒,同時也是猶太人。彼得的岳母是彼得的姻親,代表和彼得很親近的猶太人。彼得的岳母與彼得同住,應該說明彼得的岳母此時是一個寡婦。
[註2] 在路加福音第四章,主耶穌說:“沒有先知在自己家鄉被人悅納的”,就舉了兩個例子說:在以利亞的時候,以色列中有許多寡婦;在先知以利沙的時候,以色列中有許多長大痲瘋的(路四24-30)。所以,痲瘋和寡婦都是說明猶太人的光景,都沒有神的同在。
[註3] 第一節那個長大痲瘋的代表背叛,所以乃縵因為照著先知所吩咐的就得了醫治(王下五13-14)。但是寡婦所代表的是因為饑荒死了丈夫(路25),代表耶和華的言語稀少,而失去了神的同在。這正是主耶穌的時代,雖然有很多向神忠心的猶太人,嚴守摩西的律法,卻拒絕耶穌的教導。神的百姓不能只靠昨日倉裡的糧食,還必須有今日的出產。所以,即使法利賽人嚴守神的誡命,但卻拒絕耶穌的教導,在神的眼中就是彼得那害著熱病的岳母。
[註4] 彼得的岳母雖然和主的門徒彼得住在一起,卻還熱中得熱病所預表的猶太規條,這就是神所要醫治的第三類百姓。保羅就是這類百姓之一,就如保羅的見證:“我原是猶太人,生在基利家的大數,長在這城裡,在迦瑪列門下,按著我們祖宗嚴緊的律法受教,熱心事奉神,像你們眾人今日一樣。”(徒二二3)。神的百姓當然要熱心事奉神,但是如果沒有新約的啟示,就會成為一個害熱病的人,成為教會往前的攔阻。保羅對律法的熱心,在蒙了光照後,沒有信徒願意接納他,唯有巴拿巴接待他,領去見使徒(徒四36)。感謝主,眾人雖然向保羅關了門,但是主卻藉著巴拿巴向他開了門。這就是應驗主所說的:叩門的,就給他開門(見太七8註解)。
Mat 8:15 耶穌把他的手一摸,熱就退了;他就起來服事耶穌。
[註1] 「手一摸,熱就退了」。因為彼得的岳母是猶太人,所以主耶穌醫治的方式也是用手摸。手一摸,熱就退了;她就起來服事耶穌。這就是保羅的見證:“就熱心說,我是逼迫教會的;就律法上的義說,我是無可指摘的。只是我先前以為與我有益的,我現在因基督都當作有損的。不但如此,我也將萬事當作有損的,因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我為他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腓三6-8)。保羅的熱一退了,就起來追求基督。
Mat 8:16 到了晚上,有人帶著許多被鬼附的來到耶穌跟前,他只用一句話就把鬼都趕出去,並且治好了一切有病的人。
[註1] 「到了晚上」,代表在末日,主所要醫治的第四類百姓,也是最後一批百姓(包含猶太信徒和外邦信徒)。
[註2] 「被鬼附」,代表在末日,神的百姓所面臨的最大危機就是來自敵基督和假先知的教訓。在馬太福音和馬可福音,主耶穌告訴門徒:假基督、假先知將要起來,顯大神跡、大奇事,倘若能行,連選民也就迷惑了(太二十四24,可十三22)。彼得也說:將來在信徒中間也必有假師傅,私自引進陷害人的異端,連買他們的主他們也不承認,自取速速的滅亡(彼後二1)。保羅也說:因為那日子以前,必有離道反教的事,並且那不法的人,就是沉淪之子,要被顯露出來(帖後二3)。最後約翰在約翰壹書告訴我們,敵基督和假先知不只是將來要來,甚至已經來到了。因此約翰告訴我們要有一個辨別的靈,試驗那些靈是出於神的不是(約壹二18,約壹四1)。
[註3] 「只用一句話」。這裡主耶穌趕鬼的方式是祂的話。我們要將主的話豐豐富富的存在心裡。尤其是主來的日子近了,更要好好的在主的話上下功夫。
Mat 8:17 這是要應驗先知以賽亞的話,說:他代替我們的軟弱,擔當我們的疾病。
[註1] 感謝主,不管神的兒女有什麼軟弱,祂會代替我們的軟弱;不管神的兒女有什麼疾病,祂會擔當我們的疾病。請注意,以賽亞不是說“醫治”我們的軟弱和疾病;而是說“代替”我們的軟弱,和“擔當”我們的疾病。主耶穌醫治的方式不是除去我們的軟弱和疾病,而是承當我們的軟弱和疾病。
Mat 8:18 耶穌見許多人圍著他,就吩咐渡到那邊去。
[註1] 在第1節,耶穌見有許多人跟著他,沒有離開,因為有痲瘋病人需要醫治。在主耶穌醫治了2~17節的四類人後,自然會有人要來跟隨主,但這裡說,這些人是圍著他,所以主就吩咐渡到那邊去。
[註2] 「許多人圍著他」。神的僕人為主做工,最大的試探都是在於有“許多人圍著”。當主的工人被許多人圍著,是很難離開的。所有宗派的產生,就是因為有名望的人被許多人圍著。為何在哥林多教會產生“我是屬保羅”,“我是屬亞波羅”(林前三4)的情形?無非保羅和亞波羅的職事,深受弟兄姐妹喜愛。對於這種情形,保羅是怎麼說的呢?保羅說:“亞波羅算什麼?保羅算什麼?無非是執事,照主所賜給他們各人的,引導你們相信。”(林前三5)。
[註3] 「渡到那邊去」。就是渡到加利利海的另外一邊。基本上,群眾實在很難不圍著有名望的工人,那麼這些工人就要學習主,渡到那邊去。當主渡到那邊去後,記載了主分別回答一位文士和門徒要追隨祂的要求。文士是代表猶太人,啟示神的心意是要有一個家,教會。而對於新約的信徒,就是教會,則是啟示基督是如何的愛教會。
Mat 8:19 有一個文士來,對他說:“夫子,你無論往那裡去,我要跟從你。”
[註1] 「文士」,是熟悉律法的經學家。這裡的文士代表猶太人,是主耶穌的第一類百姓。在主耶穌傳講完國度的律法後,群眾都希奇祂的教訓是有權柄的,不像他們的文士(太七29)。我個人相信,當時很多的文士對於群眾的議論必然不悅。事實也證明,在很多處的經節都記載文士是如何的為難主耶穌的職事。但是,這裡卻有一位文士要來跟從主,並且無論主往那裡去,都要跟從。對於這一個文士的要求,實在值得所有愛真理之人的學習。
Mat 8:20 耶穌說:“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
[註1] 在19~22節,主耶穌是針對兩類有心追隨祂的百姓,教導他們如何跟隨祂。第一批人就是19節的文士所代表的,喜歡研讀並教導神律法的猶太人。這個文士希望也追隨主,成為主的門徒。很多人說,主耶穌這裡的教導是告訴我們追隨主是要付出代價的。但是,主耶穌這裡的教導不是說追隨祂要出代價,而是教導文士:喜歡研讀並教導神律法是一回事,但是知道神的心意又是另外一回事。猶太人是神的選民,都是為律法熱心的,所以花代價不是問題,不明白神的心意才是猶太人的根本問題。所以,這裡主耶穌是教導這個文士,要好好的想一想:狐狸都有洞,天空的飛鳥也都有窩,為什麼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呢?
[註2] 今天在教會中,其實有很多今日的文士。他們都愛主的話,愛追求聖經,愛追求真理,就是不知道神的心意是要得著一個有枕頭可以安息的居所。這個居所在舊約就是神要住在祂百姓以色列人中間,在新約就是教會。當我們有兩三個人聚在一起讀經,請記住:那是為了讓主得著一個有枕頭的地方,讓主可以在我們中間(太十八20)。
Mat 8:21 又有一個門徒對耶穌說:“主啊,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親。”
[註1] 20節的文士代表主的第一類百姓,猶太人。21節的這一個門徒代表主在地上的第二類百姓,就是信徒。這個信徒希望能先回去埋葬他的父親,再來跟從主。
Mat 8:22 耶穌說:“任憑死人埋葬他們的死人;你跟從我吧!”
[註1] 父親死了,作為人子當然要埋葬父親。以撒年紀老邁,日子滿足,氣絕而死,歸到他列祖那裡;他兩個兒子以掃、雅各把他埋葬了(創三五29)。傳道書也說,人若生一百個兒子,卻不得埋葬,那麼那些不到期而落的胎比他倒好(傳六3)。所以,主耶穌不可能反對這個門徒去埋葬他的父親。這是要瞭解這教導之前的第一個斷案。
[註2] 對於文士的要求,主沒有拒絕,但是主根據文士的要求,再加上祂所要教導的。同樣的原則也應該用在門徒的要求上。對於門徒的要求,主耶穌也沒有拒絕,所以主的回答應該是在門徒的要求之上,再加上祂所要教導的。這是第二個斷案。
[註3] 「任憑死人埋葬他們的死人」的“任憑”這詞,在原文字根有“脫離(off)”的意思。因此在其它的經文是翻譯為“讓(let)”、“離開(leave)”、或“赦免(forgive)”等等意思。所以這裡應該翻譯為“讓(let)”是比較恰當的。翻譯為“任憑”會讓人誤會主耶穌不許門徒去做埋葬死人的事,但是翻譯為“讓”的意思是允許。
[註4] 但是,這裡的問題是:是要讓“那一個死人”去埋葬他們的死人呢?既然我們的斷案是主允許門徒去埋葬他的父親,那麼很清楚的,第一個死人就是門徒,第二個死人是門徒的父親。
[註5] 有人說第一個死人代表人的靈是死的,第二個死人代表身體的死。這種解釋是有問題的。因為,主耶穌是允許這位門徒埋葬他父親的,他的靈是被點活的,而不是死的。所以第一個死人的屬靈意義不是代表人的靈是死的。
[註6] 在新約,保羅很清楚的告訴我們,向著罪我們是一個死人(羅六11);向著世界我們也是一個死人(加六14)。所以,門徒必須為著主,成為一個向罪、向世界是一個死人。成爲一個死人,用主耶穌自己的教導就是喪掉自己的魂(太十六25,可八35,路九24,路十七33;“生命”,原文“魂”)。唯有喪掉自己生命(魂)的人,向著罪和世界是一個死了的人,才夠格跟隨主。
[註7] 第二個死人是門徒的父親。門徒的父親所代表的就是死在過犯罪惡中的罪人(弗二1)。埋葬這樣的死人就是為人施浸所預表的。基督徒為人施浸,就是一個已經“向罪”死了的人,埋葬一個“因罪”死了的人。
[註8] 主吩咐門徒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祂的見證人(徒一8)。“見證人”原文含有“殉道者”的意思,就是為主而死。感謝主,主需要有一班人連於祂的死,向罪和世界是一個死了的人。這就是殉道者,為了將這天國的福音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
[註9] 感謝主,主吩咐文士所代表的第一批百姓,不只要追求基督,更是要愛主所愛的教會,那是主可以枕頭的地方。主吩咐門徒所代表的第二批百姓,啟示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棄己。所以門徒也必須是一個捨己的人,然後才能跟隨主。
Mat 8:23 耶穌上了船,門徒跟著他。
[註1] 「耶穌上了船,門徒跟著他」代表跟隨主的人,都是上了船,過海上生活的人。“海”預表外邦世界;“船航行在海上”預表基督徒在基督裡,生活在世上,卻不屬這世界(約八23)。
Mat 8:24 海裡忽然起了暴風,甚至船被波浪掩蓋;耶穌卻睡著了。
[註1] 「暴風」,“風”原文 σεισμος / seismos(quaking) ,“震動”,一般形容地震,這裡是指風震動了海。在路加福音和馬可福音(路八23,可四34),用了λαιλαψ / Lailaps(storm)這字,形容一種突如其來的旋風,使海上下擺動。暴風或旋風都是神的權柄,在箴言一章27節,是神在祂的權柄裡審判惡人;這裡是神的權柄所安排的環境,為了試煉門徒的信心。
[註2] 「耶穌卻睡著了」,或「祂卻睡著了」。保護以色列的神,是不打盹也不睡覺的(詩一二一4)。但這裡耶穌卻睡著了,因祂是被侷限在肉身裡,但卻在環境中滿了安息。很多人傳福音,都是強調信主後,我們的生活如何平靜安穩。但所謂的平靜安穩,不是指外面環境的平靜,而是指裡面的安息。船既然在海上,必然會遇到暴風。可是即使船要被波浪掩蓋了,信徒也能如耶穌一樣是一個睡著了的人,滿了安息。這是基督徒在教會生活中所該見證的平靜安穩:不是沒有暴風的平靜安穩,而是在有暴風的情形下的平靜安穩。
Mat 8:25 門徒來叫醒了他,說:“主啊,救我們,我們喪命啦!”
[註1] 「門徒來叫醒了祂」。教會應該是一個有枕頭,讓主可以安心睡覺的地方。但是,在我們基督徒實際的生活裡,我們都會去叫醒主,讓主無法安心睡覺。請注意,有權威抄本省略這節的“門徒”。雖然加入“門徒”這字是比較通順的,但是省略“門徒”這字,更符合這裡的情境:因為祂乃是造物主,不只是門徒的主。所以,風和海都必須聽從祂!
[註2] 「主啊,救我們,我們喪命啦!」。這是門徒對主的信心,相信主會救他們。
Mat 8:26 耶穌說:“你們這小信的人哪,為什麼膽怯呢?”於是起來,斥責風和海,風和海就大大的平靜了。
[註1] 「小信的人」。在六章13節,主耶穌也教訓門徒不要作一個小信的人,不要去憂慮外邦人所憂慮的說: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因為所需用的這一切東西,我們的天父是知道的(太六32)。這是對神的信心,不必去為身外之物憂慮什麼。基本上,這裡門徒是對主有信心的,因為他們相信只要叫醒主,他們就得救了。但是主耶穌還是責備他們為小信的人。因為這裡的信不是指門徒對主的信,而是指對門徒對自己所擁有權柄的信。意思是,風和海不只在主的權下,也是在門徒的權下。即使主耶穌睡著了,他們也可以平靜風和海,但是門徒門卻沒有這樣的信心。在路加福音,主是責備門徒“你們的信心在那裡”。門徒們應該是要有這樣的信心,他們也擁有權柄可以平靜風和海,而不是來叫醒祂。但是門徒們卻沒有這樣的信心。
[註2] 「斥責風和海」。“斥責”原文 επετιμησεν / epetimisen(reproached),由 επί / epi(upon)和 τιμαω / timao(value),含有“展示權柄”的意思,引申為“徵稅”、“譴責”、“告誡”、“禁止”等意思。在馬可福音的記載是主耶穌斥責風,向海說:「住了吧!靜了吧!」(可四39)。斥責風和海是造物主向受造之物所下的命令,也就是權柄。並沒有“斥責”的意思,所以最好翻譯為“禁止風和海”。
Mat 8:27 眾人希奇,說:“這是怎樣的人?連風和海也聽從他了!”
[註1] 「這是怎樣的人」,或「這是怎樣的一位」。原文沒有“人”。意思是眾人不認為耶穌僅僅是一個和他們一樣的人。一面來說,耶穌乃是基督,祂乃是神;但是另外一面來說,祂是道成肉身,被侷限在和所有人一樣的肉身裡,和眾人並沒有區別!這裡主耶穌乃是以人子的地位斥責風和海,啟示這權柄乃是神當初所賜給人的。很多基督徒渴望從神那裡得著能力,豈不知主賜給門徒的是比能力更寶貴的權柄。當初神造了亞當,就已經將這管理的權柄賜給亞當,要亞當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創一28)。但是門徒卻沒有這種神所賜權柄的信心。
[註2] 「連風和海也聽從他了」。不是指風上面的墮落天使,和海底下的鬼聽從主。因為墮落天使和鬼沒有權柄可以造成暴風與大浪。這裡的暴風所引起的大浪,是神為祂門徒所安排的環境,為了試煉門徒的信心,見太八26註解。
Mat 8:28 耶穌既渡到那邊去,來到加大拉人的地方,就有兩個被鬼附的人從墳塋裡出來迎著他,極其兇猛,甚至沒有人能從那條路上經過。
[註1] 「加大拉人的地方」。主耶穌平靜風和海以後,就來到陸地,稱為加大拉人的地方。加大拉是以色列人沒有進入迦南美地時,屬於迦南地的一族。也許是迦南的兒子革迦撒所居留的地方(創十16)。迦南地是神應許給以色列人的美地,所以“地”在聖經都是預表神的選民居住的地方。主耶穌從教會所在的海來到陸地,本應來到祂百姓這裡。但是這地稱為加大拉人的地。代表神的選民,以色列,已失去了神所應許的地。
[註2] 「被鬼附的人」。鬼之所以要附在人身上,因為鬼需要以人為他的居所。神的選民本應是神的居所,卻成為鬼的居所。
[註3] 「從墳塋裡出來」。就是從死人之地出來。基本上在神的眼中,地上的人都是死在過犯中的人,都是躺臥在墳塋裡。在馬可和路加福音是記載一個被鬼附的人,但在馬太福音是記載“兩個”被鬼附的人,屬靈的意義是在馬太福音是以“兩個”作為見證,見證祂的選民都已躺臥在墳塋裡。在海上的船,有一批與主同在的信徒;但是在陸地上,祂的另外一類百姓,也就是祂的選民,卻躺臥在墳塋裡。
[註4] 「極其兇猛」。“兇猛”原文 χαλεποι / chalepoi(fierce),字根意“困難”,就是很難制服這鬼。這字在提摩太後書三章1節,用來形容末世“危險”的日子。
Mat 8:29 他們喊著說:“神的兒子,我們與你有什麼相干?時候還沒有到,你就上這裡來叫我們受苦嗎?”
[註1] 「神的兒子」。彼得需要父神的啟示,才認識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但是鬼一看到耶穌就知道耶穌是神的兒子。
[註2] 「我們與你有什麼相干?」,原文“與我們與你有什麼事”。因為鬼知道主要來審判這個世界,但是神的審判還沒有來到,所以鬼認為現在他們與主是沒有有什麼相干,不應該是他們受苦的時候。但是當審判一來到時,就不再是沒有事了,因為所有的被造之物都難逃神的審判。當審判一來到,就是鬼真正受苦的時候,就是在硫磺的火湖裡,晝夜受痛苦,直到永永遠遠(啟二十10)。
Mat 8:30 離他們很遠,有一大群豬吃食。
[註1] 「豬」,是外潔裡不潔,因為分蹄但不倒嚼,與百姓是不潔淨的(利十一7)。所以豬是預表外表是猶太人,但卻不是真猶太人(羅二28)。
[註2] 「一大群豬吃食」,預表神肉身的選民已經墮落到以肚腹為他們的神(腓三19)。以色列人本是神的選民,外邦人只不過是狗。但是,在新約恩典的時代。信徒成爲神的選民,而棄絕主的猶太人卻成了神眼中的豬,只為了吃食。
Mat 8:31 鬼就央求耶穌,說:“若把我們趕出去,就打發我們進入豬群吧!”
[註1] 在海上雖然有風浪,但是風浪只搖晃船本身,對於船上的人沒有傷害。但是在陸地上,鬼是可以進入豬群的,代表地是被這世界的王撒但所霸佔的。
[註2] 「鬼就央求耶穌」,代表鬼即使要做工在人身上,也需要神的許可。就如,約伯被交在撒但的手中,如果沒有神的許可,撒但也無法傷害約伯(伯一12)。
Mat 8:32 耶穌說:“去吧!”鬼就出來,進入豬群。全群忽然闖下山崖,投在海裡淹死了。
[註1] 鬼附在世人身上,無須得到神的許可,因為撒但就是這世界的王。但是,鬼要進入豬群,就需要得到神的許可,因為即使豬是預表墮落失敗的猶太人,但還是神肉身的選民。
[註2] 「投在海裡淹死了」,就是死在海所預表的外邦世界。海裡也是無底坑所在的地方(路八31)。教會藉著基督可以航行在海面上,但是豬一但進入海裡就淹死了。今天的猶太人真要看見主耶穌這裡的比喻。猶太人除非相信主,來到船裡,否則猶太人在神的眼中,是生活在地上的豬,加上如果被鬼附,就會下到海裡淹死。
Mat 8:33 放豬的就逃跑進城,將這一切事和被鬼附的人所遭遇的都告訴人。
Mat 8:34 合城的人都出來迎見耶穌,既見了就央求他離開他們的境界。
[註1] 合城的人雖然都出來迎見耶穌,卻是為了央求耶穌離開他們的境界。代表世人,特指猶太人,棄絕主耶穌。不要神,是人在神面前唯一的罪。
[註2] 鬼是央求主讓他們離開人,而人是央求主離開他們。鬼離開了人,就進入豬群,下到海裡,那是鬼自己的地方,是墮落失敗的猶太人所在的地方。耶穌離開了人,就開了他們的境界,也就是離開棄絕祂的百姓,也來到自己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城裡(太九1),得著屬祂自己的百姓。從第九章開始,聖經就描述主如何在自己的城裡盡祂的職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