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 11:1 耶穌吩咐完了十二個門徒,就離開那裡,往各城去傳道,教訓人。
[註1] 「吩咐完了」。就是十章5~42節的吩咐。在太十5的「吩咐」,含有 “勉勵”的意思。但這節的「吩咐」原文 διατασσων / diatasson(commanding),是帶有權柄的命令。基本上,所有主所說的話,都是帶有權柄的命令。
[註2] 「往各城去」,原文「他們的城」。在第九章,主耶穌是來到「自己的城」,在第十章差遣了十二個門徒後,接著十一章耶穌就往「他們的城」去傳道,教訓人。自己的城,就是迦百農,雖然如迦百農原文意,是「舒適之城」,主為了繼續祂地上的職事就往「他們的城」去,也就是往其它不是讓自己能舒適的城去。首先,主耶穌就面對來自祂的先鋒洗約翰的質問。
Mat 11:2 約翰在監裡聽見基督所做的事,就打發兩個門徒去,
[註1] 這節的記載是很奇妙的。在第1節,主耶穌剛差遣了十二個門徒出去。接著第2節,就記載施洗約翰打發他自己的門徒去質問主耶穌。聖靈的工作總是會有來自人的難處。
[註2] 「兩個門徒」。“兩個”原文 δυο / dyo(two),但也有權威抄本作 δια / dia(by),“藉著”。意思是:在監裡的約翰,將他要問耶穌的話,藉著門徒轉吿耶穌。
Mat 11:3 問他說:「那將要來的是你嗎?還是我們等候別人呢?」
[註1] 約翰都已經被下在監裡了。基本上,約翰已經引進了彌賽亞,那麼他應該就安息在監裡,但是約翰還是沒有安息。馬太福音第十一章是很重要的一章,這章啟示一個神的工人可能會落入一種的情形:在撒但的原則裡為神發熱心而沒有安息。
[註2] 約翰自己見證,他的職事是引進那將要來的彌賽亞。所以,約翰問「那將要來的是你嗎?還是我們等候別人呢?」並非約翰懷疑耶穌不是彌賽亞,因為上節是說:約翰在監裡聽見“基督”所做的事。所以,約翰還是認定耶穌就是基督,就是彌賽亞。只是約翰在聽了他的門徒關於耶穌所做的事,有一點失望。不是失望為何耶穌沒有來拯救他,因為我們由後文,主耶穌對約翰的讚美就可以知道:一個只因自己在獄中就抱怨的約翰,根本不配得著主的讚美。這裡約翰要問耶穌是不是彌賽亞,是因為約翰實在不明白為何耶穌是基督,卻沒有做他所期望的彌賽亞所要做的事。也就是他向猶太人見證的:「現在斧子已經放在樹根上,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就砍下來,丟在火裡。…他手裡拿著簸箕,要揚淨他的場,把麥子收在倉裡,把糠用不滅的火燒盡了。」(太三10,12)。但是約翰看不見耶穌講不結好果子的樹砍下來,也不見耶穌將糠用不滅的火燒盡。
Mat 11:4 耶穌回答說:「你們去,把所聽見,所看見的事告訴約翰。
[註1] 約翰是問主耶穌是不是彌賽亞,主耶穌卻沒有直接回答約翰的問題,而是回答:「你們去,把所聽見,所看見的事告訴約翰。」人只要聽和看主耶穌所作的就知道祂是彌賽亞,因為主耶穌所做的正是以賽亞所預言的彌賽亞:「對膽怯的人說:你們要剛強,不要懼怕。看哪,你們的神必來報仇,必來施行極大的報應;他必來拯救你們。那時,瞎子的眼必睜開;聾子的耳必開通。那時,瘸子必跳躍像鹿;啞巴的舌頭必能歌唱。在曠野必有水發出;在沙漠必有河湧流。」(賽三五4-6)。約翰只注意到“神必來報仇,必來施行極大的報應”,卻忽略了以賽亞所說的後半段。神為了祂的公義,必先賜給人恩典。
[註2] “聽”和“看”是門徒最重要的兩個屬靈功能。有了“聽”和“看”才有接下來的“去”。人要作主的工,就需要先求主讓我們聽得到也看得見。
Mat 11:5 就是瞎子看見,瘸子行走,長大痲瘋的潔淨,聾子聽見,死人復活,窮人有福音傳給他們。
[註1] 這節的瞎子、瘸子、痲瘋、聾子、死人、窮人,等六種人是倆倆為一組,共分為三組。因為在原文,每一組的兩種人之間都有一個連接詞,και / kai,可以翻譯為“並且”,也可以翻譯為“也就是”。
[註2] 「瞎子看見並且瘸子行走」,或「瞎子看見,也就是瘸子行走」,是第一組。「瞎子」預表主第一次來時,所要尋找的以色列家迷失的羊。羊因著迷失了,基本上不知道要往那個方向行走。「瘸子」原文“停止”。 「瘸子行走」的意思是從停止的狀態開始行走。也就是說,瞎子一恢復視力以後,就可以從停止的狀態開始行走。這一組是主第一次來,醫治祂百姓的屬靈視力。
[註3] 「長大痲瘋的潔淨並且聾子聽見」,或「長大痲瘋的潔淨,也就是聾子聽見」。這一組是主第一次來,要醫治祂百姓的屬靈聽力。神的百姓上失去屬靈聽力,比失去屬靈視力還要嚴重,因為聾子不是無法行走(作主工),而是如同代表背叛的痲瘋病人,不願意行走屬天的道路。聖經中,神只說“看哪”,並沒有囑咐祂的百姓“應當看”。但在聖經中卻一再的叮昤祂的百姓“應當聽”。不只是舊約的先知如此,主耶穌也如此,到了世代的末了還是如此叮昤(賽三四1,耶二八7,太十一15,啟二7)。因為一個人只要向神硬著頸項,即使神醫治了人的聽力,人也不願意聽。因此,神要醫治祂百姓的屬靈聽力,就必須先醫治祂百姓的痲瘋病。只要長大痲瘋的得了潔淨,就可以叫聾子聽見。
[註4] 在舊約,神的百姓有瞎子和聾子,瞎子代表南方猶大國,並不認識神;聾子代表北方以色列國,是離棄神。在新約,神的百姓也有瞎子和聾子,瞎子代表有心尋求神的猶太人,只要主開了他們的眼睛,就可以起來為主作工,例如門徒;聾子就是一些主所責備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所代表的,不管主如何的定罪,他們就是沒有能聽的耳朵。
[註5] 「死人復活並且窮人有福音傳給他們」,或「死人復活,也就是窮人有福音傳給他們」,是第三組。這組是關於主的再來。主的第一次來,是醫治瞎子和聾子;主的再來則是為了死人和窮人。“死人”是指在主再來時,已經死了的選民(信徒和猶太人),在末次號筒吹響的時候,死了的選民就要復活(林前十五52)。“窮人”是指主再來時,還活在地上的選民(只有猶太人,因為外邦人恩典的門已經關閉)。因著猶太人在主第一次來時拒絕了主;所以當主再來時,所有還活在地上的猶太人在神眼中都是“窮人”。這些窮人就是啟示錄的第七個教會,老底嘉。猶太人一直以他們是神的選民為傲,自己認為他們「是富足,已經發了財,一樣都不缺」;豈不知主再來時,因著猶太人棄絕了主,猶太人在神的眼中,已經成為「那困苦、可憐、貧窮、瞎眼、赤身的。」(啟三17)。感謝主,雖然猶太人在主第一次來時棄絕祂,但主從沒有棄絕猶太人。當主再來時,還是有福音傳給在神眼中已經是窮人的猶太人。
Mat 11:6 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
[註1] 另譯:在我裡面不被絆倒的有福了!」
[註2] 主的意思是:能在主裡面享受完全安息的人是有福的。但是施洗卻沒有安息,因而絆倒了。施洗約翰所傳的福音是那不滅的火(太三12),但是他卻看不到那火,所以就差人質問主耶穌。其實在前面第十章,主已經明言祂是帶來一把刀,就是審判。這一把刀就是施洗約翰所期待的火,同樣預表審判。當主來到地上時,主也明言這火已經丟在地上了,只是還沒有燒著起來而已(路十二49)。為何?因為救贖還沒有完成(路十二50)。這是施洗約翰所不明白的。
[註3] 以賽亞書三十五章4-6節,有關彌賽亞的預言是很重要的一處經節。傳統的猶太人,自從亡國後,飽受外邦政權的欺壓,所以都只注重彌賽亞預言的前半部:「看哪,你們的神必來報仇,必來施行極大的報應;他必來拯救你們。」卻忽略了下半部,也就是在審判之前,神憐憫裡的醫治(預表神的救贖)。
Mat 11:7 他們走的時候,耶穌就對眾人講論約翰說:「你們從前出到曠野是要看什麼呢?要看風吹動的蘆葦嗎?
[註1] 主耶穌講論約翰是在約翰門徒「走的同時」,這是很奇特的。主耶穌對於約翰的評價是高的,所以在人看來,如果主讓約翰的門徒告訴在監獄中的約翰,主對他的肯定,這對於約翰應該是一種鼓勵。但是主耶穌卻只對群眾見證約翰。主這裡的做法實在值得我們默想。一個神的僕人,的確要立下一個心志,渴望得到神的讚美。可是即使我們所面臨的環境如同約翰一樣的艱難,我們也深信自己是一個為神所知道的人(林前八3),並不需要主的明言。
[註2] 「你們從前出到曠野」。當約翰在曠野的時候,耶路撒冷和猶太全地,並約但河一帶地方的人,都出去到約翰那裡(太三5)但現在約翰在監裡,因此主耶穌有必要對眾人講論約翰,為了堅固祂的先鋒在曠野為祂所做的見證。
[註3] 「風吹動的蘆葦」。蘆葦生長在在曠野,當然可以在曠野看到。但蘆葦只能任由風吹著,不值得一看。。
Mat 11:8 你們出去到底是要看什麼?要看穿細軟衣服的人嗎?那穿細軟衣服的人是在王宮裡。
[註1] 「穿細軟衣服的人」。穿細軟衣服的人也許值得一看,但在曠野看不到。所以群眾不是為了看蘆葦,也不是為了看穿細軟衣服的人。而是為了看先知。
Mat 11:9 你們出去究竟是為什麼?是要看先知嗎?我告訴你們,是的,他比先知大多了。
[註1] 「是要看先知嗎?」。這是主耶穌提醒眾人,為何他們從前要出到曠野看約翰,就因為眾人看約翰的穿著和以利亞一樣,所以認定約翰是一位神所差遣的先知。
[註2] 「他比先知大多了」。主耶穌不只堅固約翰先知的執事,而且為約翰作見證,他比先知大多了。主的意思非常的清楚:監獄就如同曠野,不管約翰在哪裡,約翰只能是眾人所認定的先知。在曠野滿了任風吹著(擊打)的蘆葦(王上十四15),不會出現穿細軟衣服的人。同樣的在監裡也滿了任人欺淩無助的囚犯,不可能會有穿細軟衣服的人。人是何等的容易因為神的僕人所處的環境而改變對他的看法。所以,耶穌可以不必讓約翰本人知道祂對他正面的評價,但是卻需要對眾人講論約翰。為了堅固祂的先鋒在曠野為祂所做的見證。
Mat 11:10 經上記著說:『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你前面預備道路』,所說的就是這個人。
[註1] 「經上記著說」。引用自瑪拉基書三章1節:萬軍之耶和華說:「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我前面預備道路。你們所尋求的主必忽然進入他的殿;立約的使者,就是你們所仰慕的,快要來到。」
[註2] 約翰雖然不確定主耶穌是不是那將要來的,但是主耶穌很確定的為約翰作見證,瑪拉基書所預言的那個使者就是約翰。
Mat 11:11 我實在告訴你們,凡婦人所生的,沒有一個興起來大過施洗約翰的;然而天國裡最小的比他還大。
[註1] 「凡婦人所生的,沒有一個興起來大過施洗約翰的」。這句話對於猶太人來說是很震撼的一句話。舊約的以利亞向神禱告,求不要下雨,雨就三年零六個月不下在地上(雅五17)。施洗約翰是預表要來的以利亞(太十一14),但施洗約翰在地上實在沒有行過什麼令人驚訝的神跡。可是按照主的話,施洗約翰是大於舊約先知以利亞的。為何?因為前面第10節,主耶穌已經解釋,舊約的先知只是預言有一位使者要引進彌賽亞。而約翰卻是所預言的那位,在主前面預備道路的使者。所以,施洗約翰比之前的先知大多了。
[註2] 「然而天國裡最小的比他還大」。這句話對於猶太人來說更是震撼。「最小」原文「較小的」。也就是說在天國裡即使你認為和別人比起來是較小的,還是比施洗約翰大,當然也大過舊約先知以利亞。為何?接著12,13節,主耶親自為我們解釋原因。
Mat 11:12 從施洗約翰的時候到如今,天國是努力進入的,努力的人就得著了。
[註1] 「天國是努力進入的」,原文「天國是被強迫的」。也就是說“天國是需要被暴力奪取的”。天國是近了,但不是說天國一來,人就自然得到天國。不,那時人要進天國是須要用暴力去奪取。
[註2] 「努力的人就得著了」,原文「暴力的人就得著了」。舊約的先知,乃至約翰都是因著神的揀選,而有份於神的工作。但是,進入天國,不只是神的揀選,更需要人的“暴力”,才能有份於神的工作。這就是為什麼天國裡最小的,比約翰還大的原因。下面第13節,主耶穌就解釋為何進天國需要人使用“暴力”奪取。
Mat 11:13 因為眾先知和律法說預言,到約翰為止。
[註1] 「眾先知和律法說預言」,意思是神藉著先知和律法為神說話。在舊約列王的時代,神的話臨到祂的百姓,最主要是藉著先知;而在列祖的時代,神的話臨到祂的百姓是藉著天使所說的話,律法是摩西藉著天使頒佈設立的(加三19)。
[註2] 「到約翰為止」,這句話並不是說,在施洗約翰之後就再也沒有神的說話。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神的說話再也不藉著先知和天使。因為約翰已經引進主耶穌,是神自己直接曉諭祂的百姓,不需要間接藉著先知和天使。
[註3] 主在這裡的意思就非常的清楚。神的話藉著先知和天使向人說話的原則是:神主動,而人被動。而且是不管人要不要聽神的話,喜不喜歡聽神的話,神都會差遣天使或先知向祂的百姓說話。但是到了新約,神再也不主動差遣先知和天使向人說話,而是人要主動來到主這裡,否則就沒有神的說話。所以,進天國需要人使用“暴力”奪取。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天恩典的時代,還是有先知的,只是保羅鼓勵弟兄姐妹要羨慕作先知講道。所謂“羨慕”,意思是人如果不渴慕神的話,神也不會向人主動說話。這種原則等同於神雖然會尋找失落的銅錢(無法自己回到主人的口袋)和迷失的羊(不知道回家的路),但是父神不會主動去尋找浪子,因為浪子知道回家的路。在舊約,神會差人去找失落的銅錢,在主道成肉身後,會去找迷失的羊。但是今天恩典的時代,兒子如果要當浪子,除非自己回家,否則就絕對聽不到神的說話!這是今天教會缺少啟示的原因,因為多數的人只願意聽道,讀人的信息,卻不願發時間來到主這裡研讀聖經。
Mat 11:14 你們若肯領受,這人就是那應當來的以利亞。
[註1] 在約翰福音,人問施洗約翰是不是以利亞,約翰回答他不是(約一21)。約翰的確不是以利亞本人,但是主卻應許人若肯接受約翰,那麼他就是那應當來的以利亞。施洗約翰所做的,正是瑪拉基書說預言的:「看哪,耶和華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亞到你們那裡去。他必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免得我來咒詛遍地。」(瑪四5-6)。
[註2] 「你們若肯領受」。代表有人會因施洗約翰在監裡,而不認為他是先知以利亞。人評斷神的僕人是因他們所遭遇的環境,卻不認識主乃是環境的主。對於主來說,施洗約翰就是那來的以利亞;但是對於人來說,如果人不肯領受,那麼施洗約翰就不是那要來的以利亞。這是何等嚴重的一件事,人的硬心,會叫人失去神所應許的。
Mat 11:15 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註1] 肯領受就是肯聽。不管我們向主求的有多少,求的是什麼,所不可少的就是求主給我們一個願意聽的耳朵。
Mat 11:16 我可用什麼比這世代呢?好像孩童坐在街市上招呼同伴,說:
[註1] 「孩童坐在街市上招呼同伴」。“街市”原文 αγοραις / agorais(market),意“聚集”,引申為“集市”。主耶穌的比喻是引用自撒迦利亞書八章5節:耶和華要回到錫安,要住在耶路撒冷中,城中街上必滿有男孩女孩玩耍。這裡孩童玩耍的內容為表演吹笛手和哀哭者。
Mat 11:17 我們向你們吹笛,你們不跳舞;我們向你們舉哀,你們不捶胸。
[註1] 這些孩童玩耍的內容,先是表演婚宴中的吹笛手,但是他們的同伴不高興跳舞;接著孩童表演喪禮中的哀哭者,他們的同伴也不悲傷捶胸。
[註2] 神是一位滿了恩典但又是公義的神。因著祂滿了恩典,所以祂向人們吹笛;因著祂也是公義的神,所以祂也向人舉哀。
[註3] 人面對恩典不跳舞,面對公義也不捶胸,這就是今天世人的寫照:輕視神的恩典與公義,認為那只不過是孩童在玩家家酒。
Mat 11:18 約翰來了,也不吃也不喝,人就說他是被鬼附著的;
[註1] 神賜給人恩典是為了滿足神公義的要求。沒有神的恩典,人無法面對神公義的審判。所以,「約翰來了,也不吃也不喝」,就是約翰向世人舉哀,因為他所要引進的新郎還沒有來,所以他也不吃也不喝。但是世人卻不悔改捶胸,反而說是被鬼附著的。這就是人把約翰當成在街市上玩耍的兒童,將神的審判當兒戲。
Mat 11:19 人子來了,也吃也喝,人又說他是貪食好酒的人,是稅吏和罪人的朋友。但智慧之子總以智慧為是(有古卷:但智慧在行為上就顯為是)。」
[註1] 「人子來了,也吃也喝」,就是主耶穌向世人吹笛,見證新郎來了,就是恩典來了,世人就應該跳舞。因為神的恩典讓人有機會免去神公義的審判。但是人卻說他是貪食好酒的人,是稅吏和罪人的朋友。這就是人也把主耶穌當成在街市上玩耍的兒童,也將神給的恩典當兒戲。
[註2] 「但智慧之子總以智慧為是」,或「智慧在行為上就顯為是」。“智慧”原文 σοφία / sophia(wisdom),指行為上的敏捷。意思是一個人是不是有智慧,由他的行為就可以確認。有人向我們吹笛,我們就跳舞;有人向我們舉哀,我們就要捶胸。這不是理所當然,而是智慧。因為認識神的恩典和公義而悔改,見接下來的20~27節。
Mat 11:20 耶穌在諸城中行了許多異能,那些城的人終不悔改,就在那時候責備他們,說:
[註1] 20~27節是主耶穌在論到施洗約翰時,所插入的一段話。這段話是進一步說明一個人真正有智慧的行為,就是“悔改”。有人向我們舉哀,我們就捶胸的行為,就是悔改;有人向我們吹笛,我們就跳舞的行為,也是悔改。一個人的捶胸與跳舞,就是智慧之子的行為。
[註2] 「耶穌在諸城中行了許多異能,那些城的人終不悔改」。代表耶穌向世人吹笛(行了許多異能),但是世人卻不跳舞(不悔改)。
Mat 11:21 「哥拉汛哪,你有禍了!伯賽大啊,你有禍了!因為在你們中間所行的異能,若行在推羅、西頓,他們早已披麻蒙灰悔改了。
[註1] 「哥拉汛、伯賽大」。哥拉汛在加利利,位於加利利海西北邊。聖經並沒有特別記載主耶穌在哥拉汛行了什麼神跡。伯賽大也在加利利,在加利利海東北邊。伯賽大是腓力、安得烈、彼得的家鄉(約一44)。聖經記載主耶穌在伯賽大行了很多神跡(可八22,路九11)。主耶穌就是在伯賽大的野地,用五餅二魚喂飽五千人(路九10)。
[註2] 「推羅、西頓」。言語難懂的民所住的地方,如以西結書三章5節說:「袮奉差遣不是往那說話深奧、言語難懂的民那裡去,乃是往以色列家去」。哥拉汛和伯賽大就是以色列家所在的地方,所以是主耶穌曾經行過異能的地方。但是推羅、西頓就是言語難懂的民所住的地方,主耶穌從沒有到過那裡行過異能。
[註3] 哥拉汛和伯賽大在屬靈的預表上,有如神的選民包含以色列國和猶大國。神的選民,是神特別要恩待的百姓,都該有這樣的智慧:主若不是被差遣往以色列家去,同樣行在哥拉汛和伯賽大的異能,若也行在推羅、西頓,他們早已披麻蒙灰悔改了。
Mat 11:22 但我告訴你們,當審判的日子,推羅、西頓所受的,比你們還容易受呢!
[註1] 惟有那不知道的,做了當受責打的事,必少受責打;因為多給誰,就向誰多取;多托誰,就向誰多要(路十二48),這是神審判的原則。神的選民以色列有神的律法託付他們,就要按著律法受審判;但外邦人沒有律法,只能順著本性行律法上的事(羅二14)。更何況,主在哥拉汛哪和伯賽大行了很多異能。所以,推羅、西頓所受的,比哥拉汛和伯賽大還容易受呢!
Mat 11:23 迦百農啊,你已經升到天上(或作:你將要升到天上嗎),將來必墜落陰間;因為在你那裡所行的異能,若行在所多瑪,他還可以存到今日。
[註1] 迦百農和所多瑪是另外一組對比。所多瑪是猶太人所熟悉的罪惡之城。迦百農位於哥拉汛東南方,靠近加利利海的西北邊,是主時常施教的地方,被主稱為自己的地方(太九1,可二1)。在迦百農,人驚訝主的教訓是帶有權柄的人(可一21);在迦百農,主耶啟示祂的死與復活,所以祂的肉是可吃的,祂的血是可喝的(約六59)。
[註2] 迦百農的地位是高的,主耶穌在迦百農所行的異能是大的。但是因著迦百農的不悔改,地位有如在天上的迦百農卻要墜落在陰間。因為同樣的異能,若行在所多瑪,他還可以存到今日。
Mat 11:24 但我告訴你們,當審判的日子,所多瑪所受的,比你還容易受呢!」
[註1] 哥拉汛和伯賽大在屬靈的預表上是神的選民,而迦百農預表的是神的另外一類百姓,就是恩典時代的新約信徒,也就是天國裡的子民。主說:凡婦人所生的,沒有一個興起來大過施洗約翰的;然而天國裡最小的比他還大(太十一11)。在神整個時期的經營,我們這些新約信徒的地位是屬天的,是高的。但是,我們所要面臨的那日的審判也是最嚴厲的。這是所有在恩典時代的信徒所必須求的智慧,好讓我們能以敬虔的活在主面前。
Mat 11:25 那時,耶穌說:「父啊,天地的主,我感謝你!因為你將這些事向聰明通達人就藏起來,向嬰孩就顯出來。
[註1] 「那時,耶穌說」。“說”原文是“總結說”。所以,25節到本章的結束是有關於主耶穌論到這世代的結論。
[註2] 「天地的主」。是撒冷王麥基洗德為亞伯蘭祝福時對神的稱呼(創十四19),亞伯蘭得到祝福不是因為他能打敗敵人,而是因為天地的主。
[註3] 「我感謝你」的「感謝」和“承認罪”的“承認”同字(太三6)。承認罪的意思是對於自己的罪有一個完全的認識。所以這字用於我們對神的感謝時,就是我們完全認識神這天地的主,對祂的所是和所作而感謝,而不在於神外面的祝福。這裡,主耶穌對天地的主的認識而發出的感謝是:你將這些事向聰明通達人就藏起來,向嬰孩就顯出來。
[註4] 「這些事」指主前面的教訓,有關天國的事,特指約翰所引進有關彌賽亞的事。
[註5] 「聰明通達人」。“聰明”這字保羅用來形容希利尼人(羅一14),是屬人智慧的代表;“通達”原文“集中在一起”,就是按著屬人智慧,將所認知的集中在一起,好全方面的去徹底瞭解一件事。所以聰明通達人就是指哥拉汛、伯賽大、和迦百農城裡那些不悔改的人。這些人憑著他們的聰明與通達,不管主如何向他們吹笛或舉哀,都認為只是孩童在玩耍,完全輕視了神的恩典與公義。這等人,神就向他們藏起有關天國的事。
[註6] 「向嬰孩就顯出來」。“顯出來”原文“將遮蓋拿掉”。對於還沒有任何屬人智慧的嬰孩,神就將遮蓋拿掉,將天國向他們顯明出來。孩童所招呼的同伴,看見孩童向他們吹笛,他們就跳舞;看見孩童向他們舉哀,他們就捶胸。這等人,神就向他們顯明有關天國的事。
Mat 11:26 父啊,是的,因為你的美意本是如此。
[註1] 「因為你的美意本是如此」,原文“願在你面前或眼中,成為美的或成為可喜悅的”。 父與父所交付子的事要向誰隱藏,或向誰顯出來,都是父神在祂的主權裡所定下的。
Mat 11:27 一切所有的,都是我父交付我的;除了父,沒有人知道子;除了子和子所願意指示的,沒有人知道父。
[註1] 「父交付給子」,就如同自然界的“源湧出泉”一樣。交付就是湧出,所以,源就是泉,泉就是源,源和泉並沒有分別。同樣的,父就是子,子就是父,父和子也沒有分別。主耶穌一點不差的就是神;所以,除了父沒有人知道子。除了子也沒有人知道父,除非是子所願意指示的。
[註2] 「子所願意指示的」。“指示”這字的原文,就是前面25節「向嬰孩就顯出來」的“顯出來”。 感謝主,子所願意指示的,就是那些沒有屬人智慧的嬰孩。
Mat 11:28 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
[註1] 請注意,有很多弟兄姐妹時常引用這句話來向不信主的外邦人傳福音。原則上,這句話是可以用來向不信的外邦人傳福音。但我們需要認識,按著前後文,主耶穌這句話不是針對外邦人,而是主在結束了20~27節這一段插入的話後,繼續論到他的先鋒施洗約翰是一個勞苦擔重擔的人,是沒有安息的人。
[註2] 原則上,一個為主作工的工人,他的勞苦都會減輕所背負的重擔,而得到安息。所以,主的先鋒施洗約翰已經引進彌賽亞,理論上應該可以卸下身上的重擔,進入安息了。但是,約翰即使人在監裡,仍然沒有安息,還打發他的門徒來質問主耶穌。所以,主呼召他的工人到祂這裡來,主就使他們得安息。
Mat 11:29 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
[註1] 「柔和」這字的原文就是馬太福音五章5節所說“溫柔的人有福了”的「溫柔」這字。如那節的備註,所謂溫柔不是人所認為的溫良柔和,沒有脾氣。溫柔這詞用在基督徒的身上就是服權柄。
[註2] 「謙卑」原文的意思是“卑下”、“羞恥”、…等等的負面意思。但是謙卑這字的真正意義是對自己的所是,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因著這世上沒有一個義人,連一個也沒有;所以如果你是一個謙卑的人,那麼你必然認識自己是如何的卑下,如何的該感到羞恥。因著我們的主是不知罪的那位,所以這字用在主的身上,是形容主真實的情形,是如何的遵行父旨意的人。主在地上的工作都沒有超過父所吩咐的。這就是主耶穌自己的見證:「子憑著自己不能做什麼,惟有看見父所做的,子才能做;父所做的事,子也照樣做。…我憑著自己不能做什麼,…因為我不求自己的意思,只求那差我來者的意思。」(約五19,30)。
[註3] 「軛」,是農夫所加在牛頸項上的軛,讓牛去犁農夫所要犁的田。在猶太人的用法,所謂軛就是遵守神所加給他們的律法(徒十五10)。所以,所謂軛就是神的僕人從主所接受的職事。
[註4] 「負主的軛」就如同牛負農夫所給的軛。牛所負的軛,不是牛的;牛所負的軛是農夫的。主的僕人所負的軛,也不是僕人自己的軛,而是主人的軛。
[註5] 「學主的樣式」,主如何柔和謙卑,我們也必須學習主的柔和謙卑。不只服權柄,也不憑著自己做什麼
[註6] 「這樣我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心裡”,原文,“魂裡”。約翰沒有安息,是與他的魂有關。因為約翰實在不解為何他所引進的彌賽亞,沒有作他所期盼的,就是:將斧子放在樹根上,將不結好果子的樹就砍下來,丟在火裡(太三10)。所以約翰要負主所給的軛,學主的樣式。主所加給約翰的軛,就是引進彌賽亞。在約翰引進彌賽亞以後,就要學習將自己擺在主的權柄底下,再也沒有任何按著自己的想法所產生的工作,即使這些工作也是為了神的。保羅說「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惟有神叫他生長。」(林前三6)。“栽種”就是主給保羅的軛,“澆灌”就是主給亞波羅的軛。至於保羅和亞波羅所栽種和澆灌的植物會不會生長,那是神的事。如果保羅和亞波羅還要去關注所栽種和澆灌的植物有沒有生長,就叫自己沒有安息。
Mat 11:30 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
[註1] 「容易的」,原文的字根意是“適合所需要的”。也就是說,一個農夫將軛加在一隻牛的頸項上,這個軛一定要適合這隻牛的頸項,不會太大,也不會太小。這樣牛在田裡犁田時,就會很輕省。同樣的,主所加給他僕人的軛也一定適合祂的僕人。主的工人只要接受主所給的軛,他的事工也必然是輕省的。
[註2] 保羅說:「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要照著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羅十二3)。不要去看太大或太小的軛,那都不適合我們,唯有主所加給我們的軛,才是最適合我們的。施洗約翰所當看的是引進彌賽亞,但是期望主能馬上對惡人實施公義的審判,卻是過於約翰所當看的,就叫約翰在監裡沒有安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