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 16:1 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來試探耶穌,請他從天上顯個神蹟給他們看。
[註1] 「從天上顯個神蹟」。在第十二章,有文士和法利賽人來求神蹟。這裡,是有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來求神蹟。這次,他們所求的不只是神蹟,而且是從天上顯出來的神蹟。基本上,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看見主耶穌在地上所行的神蹟,就應該相信主耶穌是從父神那裡來的。但他們卻要求從天上來的神蹟。也就是說,不管主耶穌在地上行了多少的神蹟,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還是否認主耶穌是從父神那裡來的。
[註2] 在本章第11節,主耶穌就要點出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教訓,是主耶穌特別囑咐祂的門徒所要注意的酵。
Mat 16:2 耶穌回答說:「晚上天發紅,你們就說:『天必要晴。』
[註1] 既然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求天上的神蹟,主耶穌就以天上的自然變化來反問他們。
[註2] 「天發紅」。晚上日落時,陽光所發的光線是很弱的,因此晚上的天色一般是陰暗的。但是如果晚上天還發紅,說明即使日落陽光很弱,還是穿透雲層。那麼,代表這時天上的雲層一定很薄,不容易下雨。所以天必要晴。
Mat 16:3 早晨天發紅,又發黑,你們就說:『今日必有風雨。』你們知道分辨天上的氣色,倒不能分辨這時候的神蹟。
[註1] 「天發紅,又發黑」,或「天由紅轉黑」。“黑”原文 στυγναζων / stygnazon(being gloomy),是指天色變的陰沉,在馬可福音形容一個人的臉上就變了色(可十22)。早晨的陽光所發的光線是強的,因此在一般情形下,光線都會穿透雲層,而使天變紅;但是如果天發黑了,代表這時候的雲層很厚,人就可以很容易斷案:『今日必有風雨。』
[註2] 「天上的氣色」。自然天氣的變化,或紅或黑,分別預表神的公義與恩典。天色的變化是因為雲層的厚薄。雲層薄了,天必要晴,代表神的公義。是神的公義,叫主耶穌為罪人而死。雲層厚了,必要下雨,代表神的恩典。是神的恩典,叫我們這些死在過犯罪惡中的人活過來。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既然能分辨天上的氣色,就應該認識神的公義和恩典:穌被交給人,是神的公義,為我們的過犯而死;復活,是神的恩典,為叫我們稱義(羅四25)。
Mat 16:4 一個邪惡淫亂的世代求神蹟,除了約拿的神蹟以外,再沒有神蹟給他看。「耶穌就離開他們去了。
[註1] 「邪惡淫亂的世代」。“邪惡”是與身體的頭,基督,敵對;“淫亂”是指身體與主之外的事物聯合。也就是說,以色列家已經離棄基督,又失去神的國所該有的見證。
[註2] 「約拿的神蹟」。在第十二章,主說除了約拿的神蹟以外,再沒有神蹟給世人看。這裡,主耶穌在重復同樣的這一句話。代表介於其間的十四和十五章,所顯的兩個吃餅得飽的神蹟,就是形容約拿的神蹟,是預表死而復活的神蹟。世人所需要的神蹟就是主的死與復活。除此以外,不需要任何其它的神蹟。
Mat 16:5 門徒渡到那邊去,忘了帶餅。
[註1] 「門徒渡到那邊去」,按照馬可的記載,是渡到伯賽大的附近(可八22)。主耶穌就是在伯賽大的野地,用五個餅餵飽五千人(路九10)。主用七個餅餵飽四千人的神蹟應該也是在伯賽大。
[註2] 「忘了帶餅」。主耶穌又來到祂施行吃餅得飽的地方,但這時門徒又忘了帶餅。馬可福音是記載有一個餅(可八14)。
Mat 16:6 耶穌對他們說:「你們要謹慎,防備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酵。」
[註1] 「防備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酵」。就是防備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教訓,太十六12。
Mat 16:7 門徒彼此議論說:「這是因為我們沒有帶餅吧。」
[註1] 一般人所吃的餅都要加上“酵”。當門徒一聽到「酵」,就認為主耶穌是責備他們沒有帶餅,所以主耶穌要他們去買餅,又一位主耶穌要他們注意,不能買了加了酵的餅,而要買無酵餅,。
Mat 16:8 耶穌看出來,就說:「你們這小信的人,為什麼因為沒有餅彼此議論呢?
[註1] 「你們這小信的人」。主耶穌責備門徒為小信的人,因為就在同樣的地方,主耶穌施行過兩次吃餅得飽的神蹟。門徒們即使沒有帶餅,主耶穌還是可以再行一次神蹟讓他們吃飽。不可能會責備門徒沒有帶餅。
Mat 16:9 你們還不明白嗎?不記得那五個餅分給五千人、又收拾了多少籃子的零碎嗎?
[註1] 主耶穌要門徒回答收拾了多少籃子的零碎,就是要門徒以猶太人的身份回答主:是收拾了十二個籃子的零碎。十二個籃子是以色列人的見證。見太十五37註解。
Mat 16:10 也不記得那七個餅分給四千人、又收拾了多少筐子的零碎嗎?
[註1] 主耶穌也要門徒回答收拾了多少筐子的零碎,就是要門徒以信徒的身份回答主:是收拾了七個筐子的零碎。七個筐子是信徒的見證。見太十五37註解。
Mat 16:11 我對你們說:『要防備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酵』,這話不是指著餅說的,你們怎麼不明白呢?
[註1] 門徒們本該明白,主耶穌提到酵是針對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教訓。因為就在門徒還沒有渡到伯賽大這邊時,主耶穌責備了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雖然知道分辨天上的氣色,倒不能分辨主耶穌所顯的神蹟(太十六3)。也就是說,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會反對這兩個神蹟。
Mat 16:12 門徒這才曉得他說的不是叫他們防備餅的酵,乃是防備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教訓。
[註1] 感謝主,當主耶穌告訴門徒,祂的話是指著酵說的,而不是指著沒有帶餅說的,門徒就馬上明白了,主耶穌是要他們防備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教訓。我們實在需要求主「將那賜人智慧和啓示的靈賞給我們,使我們真知道祂」(弗一17)。
[註2] 聖經很清楚的指出,法利賽人坐在摩西的位上,雖然教導人遵守摩西的律法(太二三2-3),但是堅決否認主耶穌救贖的死。保羅在沒有遇見大馬色的光之前,就否認主耶穌就是他們所盼望的彌賽亞,而逼迫主的門徒。而撒都該人的教訓,我們由馬可福音特別將撒都該人的酵,改為希律的酵(可八15),就是直接告訴我們,撒都該人所代表的就是與屬世的聯合,因此否認主稱義的復活(路二十27,徒二三8)。
[註3] 所以,法利賽人的教訓是否認五個餅餵飽五千人的神蹟,所代表的主的死;而撒都該人的教訓是否認七個餅餵飽四千人的神蹟,所代表的主的復活。羅馬書四章25節,保羅說:「耶穌被交給人,是為我們的過犯;復活,是為叫我們稱義。」法利賽人否認主的死,就是否認主為我們流血,洗清我們的過犯;撒都該人否認主的復活,就是否認我們得稱義的憑證。
[註4] 今天沒有人能定我們的罪,就是因為有基督耶穌已經死了,而且從死裡復活,現今在神的右邊,也替我們祈求(羅八34)。而且,如果主沒有復活,信徒就仍在罪里(林前十五17),只在今生有指望,就比眾人更可憐(林前十五19)。感謝主,是神照自己的大憐憫,藉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重生了我們,叫我們有活潑的盼望(彼前一3)。
Mat 16:13 耶穌到了該撒利亞腓立比的境內,就問門徒說:「人說我(有古卷沒有我字),人子是誰?」
[註1] 「該撒利亞腓立比」,在迦南地的北邊。該撒利亞腓立比原名“利善”,後改名為“但”(申三三22)。在羅馬時代為希律腓力所擴建,並以該撒的名字加上自己的名字命名該撒利亞腓立比。
[註2] 「人說,人子是誰?」關於主的身位,耶穌先問人的看法,再問門徒的意見。
[註3] 該撒利亞腓立比是主耶穌所到過最北邊的地方。主耶穌特意來到這個滿了羅馬政權色彩的地方是為了啓示祂的身位,就有如保羅來到羅馬為主作見證一樣(徒二三11)。
[註4] 在福音書中,只有馬太和馬可提到該撒利亞腓立,而且都是主耶穌問祂的門徒有關祂身位的問題。主耶穌不在祂出生的伯利恆問這個問題,也不在祂長大的拿撒勒問這個問題,而是在該撒利亞腓立比這個滿了羅馬政權色彩的地方,才問祂門徒有關祂身位的問題,代表祂的身位與神的行政有關。
Mat 16:14 他們說:「有人說是施洗的約翰;有人說是以利亞;又有人說是耶利米或是先知里的一位。」
[註1] 「有人說是施洗的約翰」。希律就認為耶穌是施洗約翰從死人中復活。
[註2] 「有人說是以利亞」。因為聖經預言在耶和華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以利亞要來(瑪四5)。
[註3] 「又有人說是耶利米或是先知裡的一位。」因為摩西預言,神要在以色列中興起一位像他的先知,以色列人要聽從他(申十八15)。這一位先知,人們認為也許是耶利米,因為他從未出母胎,就被神分別為聖,被神派作列國的先知(耶一5);但也許是其他先知裡的一位,代表人們不是很確定,但必是先知,為神說話。
[註4] 基本上,人們對主耶穌的這些看法,都是基於他們對聖經的認識。雖然沒有正確回答主的身位,但代表他們都是敬畏神的百姓。
Mat 16:15 耶穌說:「你們說我是誰?」
[註1] 「你們」就是門徒。主耶穌問了人們對祂的看法後,就再問門徒的意見。代表那些敬畏神之人的看法還沒有真正認識耶穌的身位。
Mat 16:16 西門彼得回答說:「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
[註1] 直譯:西門彼得回答說:「你是那基督,是那神的兒子,是那活著的。」
[註2] 這節彼得為耶穌的見證裡,用了定冠詞來見證耶穌:耶穌是那基督、那神的兒子、那活著的。
[註3] 「那基督」。當耶穌呼召腓力時,就對拿但業見證他們遇見了摩西在律法上所寫的和眾先知所記的那一位(約一45),也就是彌賽亞。這裡在基督之前加上的定冠詞“那”,是強調耶穌就是猶太人所盼望的那位彌賽亞,也就是他們所盼望的那位救主。
[註4] 「那神的兒子」。在主耶穌受浸從水裡上來時,父神已經親自見證,耶穌是祂的愛子(太三17)。所以,彼得就以定冠詞“那”來指出神所曾為耶穌所作的見證。
[註5] 「那活著的」。不是指神是活神,因為猶太人都知道神本就是活神,並不需要彼得來見證。這裡以定冠詞來形容“活著”,是見證耶穌的“死而復活”。這是接續吃餅得飽的神蹟,以及主耶穌要門徒防備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酵之後,父神特別指示彼得,將來必發生的事。
Mat 16:17 耶穌對他說:「西門巴約拿,你是有福的!因為這不是屬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
[註1] 「西門」,意思是「聽」;「巴約拿」意思是「約拿的兒子」。 “約拿”原文意「鴿子」;巴約拿就是“鴿子之子”。「西門巴約拿」,就是預指彼得有一個能聽的耳朵,將是一個有來自聖靈啓示的人。
[註2] 「在天上的父指示的」。特別指耶穌的死與復活。因著耶穌的死與復活,就見證耶穌的的確確就是猶太人所盼望的彌賽亞,就是基督。
Mat 16:18 我還告訴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權柄(權柄:原文作門),不能勝過他。
[註1] 「教會」,原文εκκλησία / ekklesia,由εκ / ek(out),“出來”,和καλεω / kaleo(call),“呼叫”,兩個字根組成。所以教會就是答應神的呼招而出來的一般人。這是新約聖經第一提到教會這詞。信徒的教會,就如同猶太人的會堂。但會堂的原文συναγωγη / sunagoge(synagogue),由σύν / sun(together)和αγω / ago(lead),兩個字根組成。所以會堂的意思是:猶太人是神所帶領的百姓而聚集在一起。這就是信徒和猶太人的分別。外邦的信徒是答應神的呼招而來在一起;但是猶太人是神的選民,是神帶領他們聚集在一起。
[註2] 「建造在這磐石上」。關於教會所要建造在其上的磐石,有不同的見解。有人說,這個盤石是指彼得,因為主耶穌這句話就是針對彼得說的。但是,這個盤石不是指彼得,因為「彼得」原文πετρος / petros,意思是石頭。「磐石」原文πέτρα / petra,雖然也是石頭的意思,卻是陰性的。也有人說,這個盤石指的就是基督。因為在林前十章第4節,聖經非常清楚的說「那磐石就是基督」。但是,林前十章4節的磐石是指隨著以色列人的那塊靈磐石,而不是這裡所說的磐石。教會不可能建造在一塊會移動的磐石上。更何況,在撒種的比喻裡,落在土淺石頭地上的,馬太福音是說落在如磐石上(原文),而路加福音直接說落在磐石上(路八6)。如果磐石都是比喻基督,那麼種子落在基督上豈非很好?所以,磐石不能用來專指基督。另外有人認為這磐石指的是彼得從神所得到的關於基督的啓示(太十六17)。我個人是贊同這種說法的。因為,第一,在舊約,聖殿必須蓋在神所指定的地方;大衛就按著神所啟示的,為所羅門預備好這地方(創二二2,代下三1)。所羅門就在祂父親所預備好的地方蓋了聖殿,就是在神所啟示的地方蓋了聖殿。所以,這磐石,就是彼得從父神所得到的啓示,就是神所啓示要蓋聖殿的地方。第二,「磐石」原文πετρα / petra,是陰性的石頭。在聖經中,陽性是「施」,陰性是「受」。從神所得到得啓示,就是 「受」。所以,這磐石就以陰性來表示,代表從神所得的啓示,特別是指基督死而復活的啟示。
[註3] 「陰間」,原文ᾳδης / hades(hell),由 ᾳ / a(no),和 εἰδω / eido(see),兩個字組成,意“看不見”。它的希伯來文sheol,字根的意思是“詢問”,就是形容人不知身在何處,因此滿了不安的問。所以,猶太人對於陰間的認識,就如同人在黑暗裡,不清楚四周的環境。陰間是在人死後,魂所在的地方(創世記四二38)。對於信徒來說,信徒死後也是來到陰間,但卻是來到一個主所稱為樂園的地方(路二二43),滿了安息(路十六22-23)。陰間就有如神在埃及所降下的第九災,暗災。那時埃及遍地都漆黑了,雖然以色列人也在埃及,但唯有以色列人的住處有亮光(出十22~23)。
[註4] 「陰間的門,不能勝過他」,就是陰間的門,不能勝過教會。主說:「信的人得永生,並且在末日我要叫他復活。」(約六40)。能勝過陰間的就是復活。人在陰間就必朽壞(徒二27),但是復活卻叫我們成為不朽壞的(林前十五52)。
[註5] 如果我們從整本新約聖經的啓示,來看教會建造的藍圖,教會的建造一共包含3個要件:第一,磐石;第二,根基;第三,建造的材料。馬太福音十六章18節是教會建造的起點,也就是主耶穌所說的磐石,也就時啟示。教會的建造必須先要有磐石,這就是主在馬太福音第七章所教導的,一個聰明人將房子蓋在磐石上(太七24)。這盤石就是父神給彼得,有關於耶穌就是基督的啓示。啓示是為了看見,也就是看見教會建造唯一的根基,就是主自己,沒有人可以立下別的根基(林前三11)。這唯一的根基就是使徒和先知所傳講的根基(弗二20)。所以,保羅也說他照神所給他的恩,是一個聰明的工頭,也立好了根基,就是在磐石上立了根基,然後別人就可以在立好的根基上面建造(林前三10)。感謝主,當根基立在磐石上以後,就需要有建造的材料。彼得說:我們來到主面前,就像活石,被建造成為屬靈的殿(彼前二5)。所以,所有的信徒都是石頭,都是建造的材料,包含彼得這塊石頭在內。
Mat 16:19 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
[註1] 「天國的鑰匙」,或「諸天之國的鑰匙」。“鑰匙”原文 κλειδας / kleidas(keys),複數。鑰匙的功用是控制門的關與開。天國在馬太福音十三章24節,有關撒種的比喻之前,天國的門都是關閉的。但是,當主耶穌將門徒如同種子種在田地裡後,天國的門就開啓了,應驗在五旬節(徒二1)。但是五旬節這天國的門只向神的選民開啓。對於外邦的信徒,天國的門還是關閉的,還是需要猶太人來開啓,因為外邦人的救恩是從猶太人來的(約四22)。這開啓外邦人進入天國之門的鑰匙,就應驗在哥尼流的家裡(徒十44)。
[註2] 主將天國的鑰匙交給彼得,並非說彼得有特殊的地位。那是代表彼得在神的家中是一個侍者,負責為神開啓外邦人進入天國的門。雖然我們不能輕看開門的僕人,但也不能過分高舉彼得,因為我們都是僕人。所以,當哥尼流一看見彼得,就要俯伏在彼得腳前拜他時。感謝主,彼得就拉哥尼流起來,並對哥尼流說:「我也是人。」(徒十25-26)。任何過度的高舉神的僕人,都是來自那惡者撒但的詭計。
[註3] 「凡你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應該翻譯為「凡你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已經捆綁;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已經釋放。」教會沒有任何權柄可以自己決定要捆綁或釋放;教會只能執行天上的旨意。這就是主耶穌教導門徒禱告的原則:「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太六10)。
Mat 16:20 當下,耶穌囑咐門徒,不可對人說他是基督。
[註1] 「當下」,就是在彼得得了耶穌是基督的啓示之後。主耶穌就囑咐門徒,不可對人說他是基督。這個囑咐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接下來所說的,主要藉著死完成救贖的工作。主的救贖,必須要以祂是人子的身份來完成,而不能是以基督的身份。所以,在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後,彼得和十一個使徒才作見證說:「故此,以色列全家當確實的知道,你們釘在十字架上的這位耶穌,神已經立他為主,為基督了。」(徒二36)。
Mat 16:21 從此,耶穌才指示門徒,他必須上耶路撒冷去,受長老、祭司長、文士許多的苦,並且被殺,第三日復活。
[註1] 「從此,耶穌才指示門徒」。門徒有了基督死而復活的啓示後,耶穌才指示門徒有關於祂救贖的死。耶穌救贖的死為了神公義的審判。很清楚的,因著耶穌是基督,也就是彌賽亞,要成為猶太人所盼望的拯救,耶穌必須要先滿足神公義的要求。
[註2] 「他必須上耶路撒冷」,因為我們的主是神所設立的大祭司,必須有所獻的(來八3)。所以,主耶穌必須上耶路撒冷,獻上神所預備的贖罪祭物,就是祂的身體(來十5)。
[註3] 「長老、祭司長、文士」,組成猶太人的公會,代表神的選民對主的棄絕。
[註4] 「許多的苦,並且被殺」。主的受苦與被殺,都是應驗聖經所說的(詩二二6,15)。從第十六章開始,為了實現約拿的神蹟,主耶穌一共三次揭示祂的的受苦與被殺。這裡是第一次,「他必須上耶路撒冷」這句話表明主耶穌第一次揭示祂的的死,是為了順服神的旨意。第二次揭示祂的的死,是在第十七章,重點是祂要被交給人而死(太十七22~23),也就是被出賣,然後被交在長老、祭司長、文士等所代表的猶太人手裡。猶大出賣主耶穌是撒但背叛神的小影。第三次揭示祂的的死,是在第二十章,進一步暴露猶太人要利用外邦政權,將祂釘在十字架上(太二十19),外邦政權是撒但國度的小影。所以,主的死開始於主順服神的旨意,接著撒但就開始做工,利用人的背叛,將主耶穌交給黑暗的政權,最終主就被猶太人和外邦人,聯合起來所代表的所有世人,釘在十字架上。
[註5] 「第三日復活」,這是主耶穌所要顯給這世代看的唯一的約拿的神蹟。
Mat 16:22 彼得就拉著他,勸他說:「主啊,萬不可如此!這事必不臨到你身上。」
[註1] 「彼得就拉著他」,的「拉」原文意「拿到自己這裡」。 「勸他說」原文「責備他說」。所以,彼得不是伸手去拉住主耶穌,而是把主耶穌拉到他這邊,並如同一位拉比在責備學生。所以,彼得這時的動作,是一個學生高過先生的動作(太十24)。
[註2] 「主啊,萬不可如此!」,原文「主啊,憐憫你自己」。用比較通俗的話說,就是:饒了自己,要為自己想一想。
[註3] 「這事必不臨到你身上」,其中「必不」是雙重否定詞。顯示彼得的決心,絕對不會讓主耶穌去受苦,更不用說是讓主耶穌去死。
Mat 16:23 耶穌轉過來,對彼得說:「撒但,退我後邊去吧!你是絆我腳的;因為你不體貼神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
[註1] 「你是絆我腳的」或「你是我的絆腳石」。主耶穌才因為彼得的啓示,說彼得是一塊建造的石頭,但在這裡,彼得這塊建造的石頭卻成為主的絆腳石。
[註2] 「因為你不體貼神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其中「體貼」原文 φρονεις / froneis(think),“思想”,含有「操練心思」的意思。「意思」是「事」。所以,這句話可以翻譯為「因為你不操練心思在神的事上,只操練心思在人的事上」。這就是主耶穌責備彼得為撒但的原因。
Mat 16:24 於是耶穌對門徒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
[註1] 「就當捨己」就是「就當否認己」,就是不操練心思在人的事上。
[註2] 「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就是要操練心思在神的事上。主耶穌的心思就是順服神,死在十字架上;門徒也有自己的十字架,門徒也要操練心思在神的事上,與主一同釘在十字架上(羅六6)。
[註3] 新約的十字架就是舊約的祭壇,舊約的祭壇就是新約的十字架。背起自己的十字架,就是將自己當成是奉獻給神的祭物,走到神的祭壇。在舊約,祭壇上的祭都必須是死祭,因為祭物要先流血,罪才得赦免,才夠格成為奉獻給神的祭物。但是主上十字架上是活祭,預表我們的主是無罪的,不需要先流血才上祭壇,而是自己走到神的祭壇。感謝主,因著主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流血,我們也可以成為一個活祭,自己可以走到神的祭壇,奉獻給主(羅十二1)。
Mat 16:25 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得著生命。
[註1] 25和26節的生命,原文都是「魂」。一個人的魂代表一個人的生命。拉結生便雅憫的時候,因為難產,聖經說:「她將近於死」的時候,原文就是「魂要離開」身體的時候(創三五18)。
[註2] 一個人的魂,它的功用就是23節的心思。所以,彼得被主耶穌責備為撒但,最主要就是他的魂出了問題。當初人在伊甸園的失敗就是人的心思被敗壞(林後十一3,心或偏於邪的原文)。彼得的失敗也一樣是心思出了問題。
[註3] 「凡要救自己魂的」,就是操練心思在人的事上。「必喪掉魂」,就是心思必被敗壞(林後十一3)。
[註4] 「凡為我喪掉魂的」,就是操練心思在神的事上。「必得著魂」,就是得著基督的心思(林前二16,原文)。這就是魂的救恩,是基督徒一生所追求的。
Mat 16:26 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
[註1] 「人若賺得全世界」。人如果操練心思在人的事上,最多也就是賺得全世界。但是它的代價是賠上自己的魂,就是25節所說的喪掉魂,也就是再次發生人在伊甸園裡的故事,因著心思被敗壞,無法與神的心意配合,而被神趕出了伊甸園。得到全世界,卻失去親近神的權利,主耶穌說,這有什麼益處呢?
[註2] 「賠上自己的生命」,或「賠上自己的魂」。撒但只能殺人的身體,無法殺人的魂(太十28),但是撒但卻能誘惑人,叫人自己賠上自己的魂。世上任何的東西失去了,都可以再換回,唯獨魂是無法換回的。大衛在著名的詩篇二十三篇說,耶和華是他的牧者,神使他的魂甦醒,為自己的名引導他走義路(詩二三3)。我們的魂真的要甦醒,不受因那惡者的誘惑而被敗壞。
Mat 16:27 人子要在他父的榮耀裡同著眾使者降臨;那時候,他要照各人的行為報應各人。
[註1] 「人子要在他父的榮耀裡同著眾使者降臨」,就是指著主的再來。審判要從神的家起首。
[註2] 「照各人的行為報應各人」。審判雖然是根據人的行為,但是人身體的外面的行為卻是由魂來決定。所以,嚴格來說,“各人的行為”是指“裡面之人(魂)的行為”,而不是指“外面之人(體)的行為”。主所責備的文士和法利賽人,外面的行為是好的,但是裡面之人的行為是被主所責備的。神的審判是25節的保證:救自己魂的,必喪掉魂;為主喪掉魂的,必得著魂。
Mat 16:28 我實在告訴你們,站在這裡的,有人在沒嘗死味以前必看見人子降臨在他的國裡。
[註1] 「人子降臨在他的國裡」。這節的降臨不是指27節主的再來,而是指下一章主在山上的變化形像(太十七1~2)。但是因為這節是接續27節,是為了繼續解釋祂的再來。所以,這節的降臨也的確是主再來的一部分。
[註2] 主的再來是一個奧秘,我們不能用人天然的觀念去理解主的再來。當主耶穌離世時,告訴門徒說:「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太二八20)。主一面是復活升天,但一面又說會常與門徒同在。這就是這節這裡所說的降臨。
[註3] 27節的降臨是讓所有的人看見;但是這節的降臨並非所有的人都能看見,而只是少數的人才能看見,在十七章告訴我們只有3個人看見,而且這些人是「在沒嘗死味以前」。就著字面的意義來說,「沒嘗死味」就是還沒有死;就著屬靈的意義來說「沒嘗死味」,就是不沾染死亡的污穢。也就是主所吩咐的,只有那些遵守門徒教訓的人,主才與他們同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