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 13:1 當那一天,耶穌從房子裡出來,坐在海邊。
[註1] 在十二章趕鬼的比喻,房子是安息之所,預表以色列家。主耶穌從房子裡出來,坐在海邊。預表以色列家無法讓主安息,主就離開以色列家,來到海邊,就是來到加利利海,來到靠近外邦人的境界。
Mat 13:2 有許多人到他那裡聚集,他只得上船坐下,眾人都站在岸上。
[註1] 馬太福音第十三章是馬太福音第五章情景的重現,但是卻針對不同的對象。在第五章,因著有許多人聚集,主就到山上坐下,頒佈國度的律法,最主要是針對選民,以色列。在第十三章,也是有許多人聚集,主就上船坐下,頒揭示國度的奧秘,最主要是針對十二章那些真正屬靈的家人,就是那些願意遵行天父旨意的信徒(太十二50)。
[註2] 「主上船坐下,眾人都站在岸上」,這是一幅非常美麗的新約教會的光景。船在海上預表今天的教會;信徒在基督裡,滿了主話語的教導。為了要在岸上得著另外一批跟隨祂的家人。
Mat 13:3 他用比喻對他們講許多道理,說:「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
[註1] 「用比喻對他們講許多道理」,原文「用比喻對他們講了很多」。一共講了七個比喻。第一個撒種的比喻是代表神的說話,是涵蓋整個時期的經營,但是,接下來的六個比喻都以“天國好像”來形容,代表這六個比喻並沒有涵蓋神整個經營,而只是涵蓋與彌賽亞有關的這一段特殊時期。這時期,主稱為天國的奧秘(太十三11),涵蓋主的第一次來(撒種)到主的第二次來(收割)。
[註2] 「比喻」原文 παραβολαις / paravolais(parables),由 παρά / para(beside),和 βαλλω / ballo(throw),兩個字根組成,“在旁邊扔下”,意思是“與旁邊之物相近”,所以藉著“比喻”就可以理解旁邊之物。在約翰福音用了另外一個類似的字 παροιμία / paroimía(proverb),由 παρα / para(beside),和οιμος / oímos(road),兩個字根組成,意“靠近路邊”,如“大路旁的小路”,可以藉著這小路引到大路。這字在約翰福音也翻譯為“比喻”(約十6,約十六25,約十六29),在彼得後書翻譯為“俗語”(彼後二22),在希臘文LXX譯本翻譯為“箴言”,字根意是“管理”(箴一1),也就是將人導向正確的路上。所以,所謂“比喻”就是:主將屬物質界的事物,扔在屬靈事物的旁邊,讓人能從人所能領會的物質界事物,來理解屬靈事物。在舊約,“比喻”也被形容為“古時的謎語”(詩篇七八2),“暗語”(箴一6,原文)。所以,主耶穌用比喻説話,因爲天國的奧秘只叫門徒知道,不叫其他人知道(太十三11)。
[註3] 「撒種」,就是主耶穌所傳講的話(可四14);「撒種的」就是人子(太十三37)。
Mat 13:4 撒的時候,有落在路旁的,飛鳥來吃盡了;
Mat 13:5 有落在土淺石頭地上的,土既不深,發苗最快,
Mat 13:6 日頭出來一曬,因為沒有根,就枯乾了;
Mat 13:7 有落在荊棘裡的,荊棘長起來,把他擠住了;
Mat 13:8 又有落在好土裡的,就結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註1] 4~8節有關撒種的比喻,並不需要有來自人的解釋,因為主耶穌在18~23都會再親自解釋。
[註2] 主耶穌一面用比喻,一面親自解釋,就是為我們立下一個解經的原則:我們對於聖經所有的問題,它的答案都在聖經裡。以經解經才是正確的解經之道。
[註3] 路旁、土淺石頭地、荊棘、或好土,這些都是預表人的心(路八15)。撒種如同降雨;並沒有特定的對象。天降下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太五45)。撒種的也不分路旁、土淺石頭地、荊棘、或好土。神給人的恩典並不會根據人的心。但是,要注意:同樣的恩典會因人的心而產出不同的結果。
Mat 13:9 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註1] 求主賜給我們一個能聽的耳朵是最重要的。
Mat 13:10 門徒進前來,問耶穌說:「對眾人講話,為什麼用比喻呢?」
[註1] 「對眾人講話」。代表這個撒種的比喻,主說話的對象不是信徒,而是信徒之外的群眾。但是,雖然說話的對象不是信徒,卻是為了得著另外一類屬於祂的百姓,就是十二章那些真正屬靈的家人,願意遵行天父旨意的(太十二50)。
Mat 13:11 耶穌回答說:「因為天國的奧秘只叫你們知道,不叫他們知道。
[註1] 「天國的奧秘」,就是主耶穌在這七個比喻裡所教訓的主題。
[註2] 「奧秘」原文 μυστηρια / mystiria(mysteries),是複數的,原文字根μυω / muo(shut),意“關閉”。奧秘雖然是關閉的,但並非不能明白。奧秘只需要有主的啟示,就能顯明(西一26)。在第五章,神所頒佈給祂選民的是律法;而律法的總結是愛神和愛鄰舍(可十二30~31),也就是愛基督與愛教會。神的奧秘是基督(西22);基督的奧秘是教會(弗三4-6),而基督與教會成為一體,又是一個極大的奧秘(弗五32)。神的兩類百姓(猶太人和信徒),在地的見證就是:猶太人背負神所託付的律法;但是祂的信徒是見證律法的總結,見證天國的奧秘,就是基督與教會。
[註3] 「只叫你們知道,不叫他們知道」。這話並不是說,天國的奧秘,神只選擇讓信徒知道。其實,神的撒種,既然沒有選擇土地,神也不會只選擇讓門徒知道天國的奧秘。由下文我們就可以知道,一切都是人自己的選擇,而不是神的選擇。
Mat 13:12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註1] 主的門徒有兩個身份:猶太人和信徒。身為猶太人,那兒子的名分、榮耀、諸約、律法、禮儀、應許都是他們的(羅九4);身為信徒,主又託付了天國的奧秘。這就是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
[註2] 猶太人是神肉身的選民,但因著他們拒絕主,而沒有主所託付天國的奧秘。所以,連他所有的(或路加福音所說的:連他自以為有的),也要奪去。
Mat 13:13 所以我用比喻對他們講,是因他們看也看不見,聽也聽不見,也不明白。
[註1] 「眼瞎耳聾」,在聖經的用法,最主要是與神的審判有關。而神的審判都是基於人對自己的罪不悔改,而不是基於罪的本身。所以,「用比喻對他們講」意思並非不讓他們知道,而是因為他們的不悔改。因此,他們就如同耳聾眼瞎之人,無法明白主所說的話。
Mat 13:14 在他們身上,正應了以賽亞的預言,說: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
[註1] 出自以賽亞六章9~10節。
Mat 13:15 因為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發沉,眼睛閉著,恐怕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裡明白,回轉過來,我就醫治他們。
[註1] 「油蒙了心」,的「油」原文字根是“厚”的意思,指心被厚厚的脂油包圍,而失去心所該有的正常感知,暗指一個人的愚蠢。心是一個人最主要的器官,因此「油蒙了心」之後,就導致人無法正常的聽和看。
[註2] 「耳朵發沉,眼睛閉著」,就是耳朵重聽,眼睛也看不見。“發沉”和“閉著”這兩個動詞都是主動詞。所以,不是神使他們成為耳聾眼瞎之人,而是人自己的心出了問題,是自己“主動的”不聽也不看。所以,這節的前半段「因為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發沉,眼睛閉著」,代表百姓的身份是一個罪人。
[註3] 這節的後半段「恐怕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裡明白,回轉過來,我就醫治他們。」其中,「我就醫治他們」,原文「他們的罪得到寬恕」。所以,這節的後半段可以重新翻譯為「恐怕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裡明白,回轉過來,他們的罪得到寬恕。」恐怕的意思不是百姓害怕,而是百姓不願意。百姓不願意眼睛可以看見,百姓不願意耳朵可以聽見,百姓不願意心裡可以明白,百姓不願意回轉過來,百姓不願意他們的罪得到寬恕。所以,這節的後半節是主耶穌在責備這些百姓不只是罪人,而且是不悔改的罪人。有一句話是確實的:將來下火湖的不是罪人;而是不悔改的罪人。
Mat 13:16 「但你們的眼睛是有福的,因為看見了;你們的耳朵也是有福的,因為聽見了。
Mat 13:17 我實在告訴你們,從前有許多先知和義人要看你們所看的,卻沒有看見,要聽你們所聽的,卻沒有聽見。」
[註1] 在新約恩典的世代,人只要願意,就可以看見,也可以聽見。但是在舊約,即使人主動要看要聽,神若不願意,人也看不見,聽不到。所以,門徒的眼睛和耳朵都是有福的。
Mat 13:18 「所以,你們當聽這撒種的比喻。
[註1] 神給我們自由選擇的權利。只要我們願意,就可以聽明白這撒種的比喻。
[註2] 這撒種的比喻,是神的說話。我們的神是說話的神,祂渴望藉著說話,讓祂的百姓知道祂的心意。因此,種子從撒在路旁、土淺石頭地、荊棘、到好土,不只是說明人接受主話的各種光景,也真實的描述了人自從犯罪後,神如何帶領祂的百姓,一路從被趕出伊甸園開始(路旁)、到落在埃及法老的奴隸下;接著從埃及過紅海來到曠野(土淺石頭地);再從曠野進入迦南地,歷經士師的時代(荊棘)、和列王的時代(好土)。不管神的百姓在哪裡,都有神恩典裡的說話。
Mat 13:19 凡聽見天國道理不明白的,那惡者就來,把所撒在他心裡的奪了去;這就是撒在路旁的了。
[註1] 請注意:在這撒種的比喻裡,我們不能禱告那撒種的,要將種子撒在好土裡。不,人如果在路旁,種子就會撒在路旁,是不會撒在好土上的。所以,在這撒種的比喻裡,我們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路旁、土淺石頭地、荊棘、或好土,都是人當時的光景。那麼人就要因不同的光景有不同的對應。
[註2] 首先,「撒在路旁」,預表人被趕出伊甸園後,離開了往伊甸園的路,這時的人就有如在路旁一般。所以,在這個時期,當神向人說話時,種子只能撒在路旁。
[註3] 撒但背叛神時,帶著三分之一的天使背叛神(啟十二4)。所以,當神的百姓離開伊甸園後,預表神的百姓是在路旁的時期。在這時期,天空就滿了飛鳥,也就是滿了那些跟著撒但背叛的墮落天使。
[註4] 因著「撒在路旁」,預表人被趕出伊甸園。人已被趕出伊甸園,也就落在神所說“必定死”的死亡光景。因此,所謂「撒在路旁」,保羅就稱之為「死在過犯罪惡之中」(弗二1)。當人死在過犯罪惡之中,那時人的行事為人,都是隨從今世的風俗,順服空中掌權者的首領,就是現今在悖逆之子心中運行的邪靈(弗二2)。
[註5] 所以,在路旁的時期,也就是人死在過犯罪惡之中的時期。在這時期的人,神所說的話是無法存留在人心裡的,因為種子馬上會被飛鳥吃去。這就是今天不信主的世人,他們完全無法接受神的話。所以,我們每次傳福音時,都是一場屬靈的爭戰,要將那些會吃種子的飛鳥趕走,否責我們無法讓人接受我們所傳的福音。
Mat 13:20 撒在石頭地上的,就是人聽了道,當下歡喜領受,
Mat 13:21 只因心裡沒有根,不過是暫時的,及至為道遭了患難,或是受了逼迫,立刻就跌倒了。
[註1] 「人聽了道,當下歡喜領受」,代表人願意接受福音。在以色列人的歷史,代表以色列人願意跟隨摩西,過紅海,進入曠野。所以,在神的百姓還沒有進入迦南地,在曠野流浪的這段時間,就是這裡所比喻的石頭地。
[註2] 石頭地的特點就是土很淺。雖然種子發苗很快,但是因為土淺,沒有根,經不起日頭出來一曬,就枯乾了。當以色列人在曠野,每次遭遇到環境,沒有一次是不跌倒的。在神的眼中,神的百姓沒有進入美地,都是在曠野。在屬靈的預表上,人一得救後,沒有連於基督(沒有進入美地),就是在曠野裡。人一不連於基督,一遇到外面的環境,就會如同以色列人一樣向神發怨言。一但遭遇了患難,或是受了逼迫,立刻就會跌倒。
[註3] 在土淺石頭地,代表人剛信主時,雖然當下歡喜領受願主的話,但對於主不會有很深的經歷。所以,外面的環境一來,就立刻跌倒。
[註4] 在我們基督徒的生活中,實在很難避免外面環境的困擾。保羅說:「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難道是患難嗎?是困苦嗎?是逼迫嗎?是饑餓嗎?是赤身露體嗎?是危險嗎?是刀劍嗎?」(羅八35)。神的百姓需要認識,遭受患難與逼迫是必然的,因為僕人不能大於主人。但是靠著愛我們的主,在這一切的事上我們就可以得勝有餘了(羅八37)。
Mat 13:22 撒在荊棘裡的,就是人聽了道,後來有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把道擠住了,不能結實。
[註1] 「道」,原文λογον / logon(word),就是話。
[註2] 種子落在荊棘裡,當荊棘長起來,就會把種子擠住。這是神的百姓進入士師記的時期。士師記二章1-3節說:我使你們從埃及上來,領你們到我向你們列祖起誓應許之地。你們不可與這地的居民立約,要拆毀他們的祭壇,你們竟沒有聽從我的話!因此我必不將他們從你們面前趕出;他們必作你們肋下的荊棘(士二1-3)。在士師記,荊棘被形容為以色列百姓因為與當地的居民立約,神所刻意留下的敵人。神所留下的這些美地上的敵人,耶穌就形容為: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
[註3] 當以色列百姓聽到,他們的敵人要成為他們的荊棘,就「放聲而哭」(士二4)。神的百姓如果有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實在是要在神面前放聲而苦!因為,那是我們不聽神的話所造成的結果(士二2)。
[註4] 士師記是以色列一段非常黑暗的歷史。我們信主以後,我們也時常活在士師的時代裡。請注意:士師記的以色列人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士師記的結語:「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二一25)。當我們不聽王的話,任意而行時,那麼神的話被荊棘擠住,就也是必然的。所以,不要說你可以對付世上的思慮,也不要說你可以對付錢財的迷惑。不!因為這些荊棘,是神所刻意留給我們的仇敵,原因是我們不聽神的話,任意而行,與當地的居民立約,所造成的結果!
[註5] 耶和華對猶大和耶路撒冷人如此說:要開墾你們的荒地,不要撒種在荊棘中(耶四3)。在荊棘裡的這段時期,是很多基督徒所最無法勝過的時期。我們要問自己是否有世上的思慮?是否有有錢財的迷惑?請聽神的話說:那是你與當地的居民立約,神所刻意留給你的仇敵!
Mat 13:23 撒在好地上的,就是人聽道明白了,後來結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註1] 「撒在好地上」的意思,馬太形容為「明白」;馬可形容為「領受」,路加形容為「持守」。所以,嚴格來說,我們的心是不是一塊“好土”,還在於我們對於主的話是否「明白」、「領受」、和「持守」。
[註2] 在以色列的歷史,這預表以色列人進入美地並趕出仇敵後,從士師時代進入列王的時代。
[註3] 在士師時期,以色列人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各人任意而行”的原文是“各人行自己眼中看為正的事”。但是在列王的時期,以色列人是有王的,他們不能再“行自己眼中看為正的事”;而必須聽王的命令,“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王上十五5)。但是,歷史的事實告訴我們,在列王記的列王,大部份都是“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這就是以賽亞所指出的:以色列人因為「心」出了問題,所以成為眼瞎耳聾之人(太十三15)。所以,路加特別指出:所謂好土,就是要有一個「誠實善良的心」(路八15)。箴言也說: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四23)。 感謝主,種子撒在一個誠實善良的心上,結實是必然的,但是卻有一百倍的,六十倍的,和三十倍的不同。在馬可福音是說: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可四8)。在路加福音卻只說有百倍的收成(路八8)。
[註4] 同樣的種子,同樣的好土,如果其它生長的條件也都一樣,理論上產出的數量應該是相同的。在創世記二十六章12節說:「以撒在那地耕種,那一年有百倍的收成。耶和華賜福給他。」所以,百倍的收成是耶和華正常賜福的結果。但是六十倍的,和三十倍,雖然也有收成,但卻打了折扣。收成打了折扣,必然還是和仇敵的工作有關。在前面的飛鳥、石頭、荊棘的難處,是仇敵的工作,但那是仇敵在外面的工作。而好土無法長出一百倍,則是仇敵在天國內的工作,也就是有稗子(太十三25)。這就是接下來六個天國的比喻所要表明的。
Mat 13:24 耶穌又設個比喻對他們說:「天國好像人撒好種在田裡,
[註1] 「耶穌又設個比喻對他們說」,原文「耶穌在他們面前另外設個比喻說」。
[註2] 這裡的第一個天國的比喻也是撒種。但是,這節的撒種和前面的撒種不同。所以,主說是“另外的比喻”。在這兩個撒種的比喻裡,雖然撒種的都是人子,但是前面的撒種, 是人子將所祂的話(太十三22,可四14)撒在人的心裡;而這裡的撒種,是人子將國度之子(太十三38),撒在世界裡(太十三38)。
[註3] 「天國好像」。請注意,前面撒種的比喻沒有說“天國好像”,因為那時所撒的種子是主的話。約翰和主耶穌出來傳道時,都還只是將神的話撒在人心裡,那時天國還沒有來到(太三2,太四17)。但是在這個比喻的撒種,是主耶穌將國度之子撒在世界裡,要開始在地建立祂的國度,所以,就說“天國好像”。
[註4] 「撒好種在田裡」。這裡所撒“好種”,就是前面撒種比喻中,當主的話撒在一個有「誠實善良的心」的人(路八15),這個人就成為國度之子裡的“好種”。然後,主就將這個好種,也就是國度之子,種在田裡,就是種在世界裡。如果我們將這兩個撒種的比喻結合在一起來看,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何主的話撒在好的人心上,會有不同的產出。那是因為人子會將國度之子,再當成種子撒在世界裡。那麼這個世界的實際情形,必然會影響主的話在我們裡面的生長。國度之子就是生活在世界裡,只是我們要求主保守我們脫離那惡者(約十七15)。那惡者的工作,就以下節的稗子來代表。所以,主的話撒在人的心裡會產生不同的收成,最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有稗子。
[註5] 從這節開始,主藉著六個比喻來形容天國。第一個比喻是一個完整的圖畫,形容人子和仇敵的工作,一直到世界末了的收割。第二和第三個比喻,是進一步解釋,在祂的國裡,仇敵所作的最主要兩類工作。第四和第五個比喻,是人子對於仇敵的工作,如何花代價,為了得著祂兩類的百姓。最後,第六個比喻是人子在末世的審判。所以,由這天國的比喻,我們就知道天國是神國的一部分,特指與彌賽亞有關的一段時間,從人子的第一次來撒種,到世界末了的收割。
Mat 13:25 及至人睡覺的時候,有仇敵來,將稗子撒在麥子裡就走了。
[註1] 「及至人睡覺的時候」的「人」是複數,最好翻譯為「人們」,所以不是指24節的人,那是單數,是指人子;但這裡的“人們”是指在田裡照顧麥田的,也就是主的僕人(太十三27)。主的僕人睡覺,代表主的僕人沒有警醒(太二六40),而導致仇敵撒但(太十三39),有機會將稗子撒在麥子中間。
[註2] 「稗子」就是惡者之子(太十三38),稗子之所以能和麥子一同生長,因為稗子長得像麥子,所以泛指混在聖徒中間的假先知,是叫人跌倒的和作惡的人(太十三41)。主耶穌所責備的文士和法利賽人就是稗子的代表。文士和法利賽人被主耶穌責備為毒蛇的種類(太二三33),假冒為善(太十二34),他們的父就是魔鬼(約八44)。
[註3] 「撒在麥子裡」更好翻譯「撒在麥子中間」。有如稗子是出於麥子,和麥子一同的生長。
Mat 13:26 到長苗吐穗的時候,稗子也顯出來。
[註1] 「長苗」代表仇敵不斷的工作,「吐穗」,原文“果子”,就是仇敵工作的結果。當果子出現了,由果子就認出樹來(太七20,太十二23)。所以,到了吐穗的時候,稗子也顯出來了。
Mat 13:27 田主的僕人來告訴他說:『主啊,你不是撒好種在田裡嗎?從那裡來的稗子呢?』
[註1] 田主的僕人睡覺,不知道有仇敵來撒了稗子;當稗子在不斷生長時,僕人也沒有察覺;一直到稗子吐穗,結出穀粒了,僕人才發現田裡長了稗子。僕人知道主人只撒好種,因此他不知道稗子從那裡來的,就來問主。
[註2] 稗子的比喻是聖徒所最需要瞭解的比喻,因為仇敵的工作並非在教會之外,而是在教會中。而且仇敵最可怕的地方,是他的工作是不容易察覺的。所有主的工人,必須從主所講的稗子,求主給我們一個警惕的心,警醒的靈!因為仇敵的工作會叫神的收成打了折扣。
Mat 13:28 主人說:『這是仇敵做的。』僕人說:『你要我們去薅出來嗎?』
[註1] 「仇敵」原文「人仇敵」。代表在特定的人中間,成為我們的仇敵,如同以斯帖說:「仇人敵人就是這惡人哈曼!」(斯七6)。
[註2] 「你要我們去薅出來嗎?」既然稗子是來自仇敵的工作,理所當然的,稗子是必須要薅出來的。但是,田是主人的,到底要如何處理稗子,還是必須要問主人。所以,僕人問主人:「你要我們去薅出來嗎?」主的僕人也許會有不警醒而睡覺的時候,但是主的僕人永遠都要尊重主人的權柄,包含你所認為該對付的仇敵。
Mat 13:29 主人說:『不必,恐怕薅稗子,連麥子也拔出來。
[註1] 僕人認為該對付仇敵,但是主人卻出人意外的說「不必」,因為薅稗子,就會將麥子也拔出來。稗子會妨礙麥子生長,但是薅稗子對麥子的傷害卻是更大!
[註2] 在教會的歷史,有一種的實行是嚴重的違背聖經真理的,那就是開除弟兄姐妹的實行。“開除弟兄姐妹就如同這裡的“薅出來”。我們姑且不論那些被教會所開除的弟兄姐妹是不是“稗子”,請聽主說:恐怕薅稗子,連麥子也拔出來!教會的歷史,實在不缺乏連麥子也拔出來的案例。因為教會的“薅稗子”,所產生的教會分裂,而傷害了很多的麥子。
Mat 13:30 容這兩樣一齊長,等著收割。當收割的時候,我要對收割的人說,先將稗子薅出來,捆成捆,留著燒;惟有麥子要收在倉裡。』」
[註1] 「容這兩樣一齊長」,不是容忍稗子,而是顧到麥子,讓麥子在收割之前有成熟的機會。
[註2] 「收割的人」,就是在末日要收割麥田的天使(太十三39),也就是啟示錄十四章,手拿鐮刀等著要收割的天使。在主再來時,那時稗子,也就是那些叫人跌倒的和作惡的,就要被薅出來,但先捆成捆,留著燒,就是留到千年國後,在火湖裡的焚燒(啟二十15)。
[註3] 「惟有麥子要收在倉裡」。當主再來時,大部份的麥子都已經成熟。這些成熟的麥子,被稱為“義人”(太十三43);這些義人要被收在倉裡,就是在父的國裡(太十三43)。所以,嚴格來說,從主的第一次來,到主的再來這一段與彌賽亞有關的天國,神的選民都只是被撒在田裡(就是,世界裡,太十三38)。到了那日,也就是主第二次再來時,神的選民才會真正在父的國裡,就是在神的國裡。
[註4] 請注意,這裡的收割,是針對麥子,也就是神的選民,而不是世人。因為審判是從神的家起首(彼前四17)。等到第六個比喻,網撒聚攏各樣水族,那才是針對所有世人的審判。
Mat 13:31 他又設個比喻對他們說:「天國好像一粒芥菜種,有人拿去種在田裡。
[註1] 「他又設個比喻對他們說」是重複前面一個比喻的說法。
[註2] 上面撒種的比喻是人子和仇敵分別將麥子和稗子撒在世界裡。人子要建立祂的國,仇敵就在人子的國做破壞的工作。這就是接下來“芥菜種”和“麵酵”、這兩個比喻所表明的。
Mat 13:32 這原是百種裡最小的,等到長起來,卻比各樣的菜都大,且成了樹,天上的飛鳥來宿在他的枝上。」
[註1] 有人說芥菜種長成大樹代表教會在神祝福下的成長,讓萬國都可以因教會而安息。這種解經最主要的依據是:主耶穌以芥菜種比喻小小的信心,可以挪山拔樹(太十七20,路十七6)。但是這種解經並不符合聖經的真理。因為,第一,那兩處以芥菜種比喻信心的經節,並沒有說芥菜種變成其它可以挪山拔樹的另外一種很有能力的不同物種。可是在這天國的比喻裡,芥菜種長成樹,這已經違反結種子的菜蔬,要各從其類的命令(創一12)。其次,飛鳥在前面的比喻被形容為惡者,那麼依據解經的一致性,這裡的飛鳥還是指惡者。如果這棵由芥菜種長成的大樹是正面的,惡者怎麼可以宿在樹枝上呢?第三,更何況神百姓的見證不在於她的偉大,而在於她的微小。芥菜種如何是百種裡最小的,耶和華專愛以色列人也是因為以色列人在萬民中是最少的。(申七7)。
[註2] 聖經中的樹,雖然也用來形容神的百姓;例如,神的百姓就被形容為神所栽種的葡萄樹(太二一33)。但是,聖經中的大樹都是用來形容外邦的政權。在但以理書第四章,尼布甲尼撒王所夢見的那一棵極其高大的樹,正是這比喻裡的大樹,天空的飛鳥也宿在它的枝上。但以理就為尼布甲尼撒王解夢說,他所夢見的樹就是尼布甲尼撒王自己(但四22)。
[註3] 所以,這裡的芥菜種長成大樹,所預表的屬靈意義就是,仇敵所作的第一件迫害麥子的事,就是叫神的兒女違背各從其類的原則,不守住立場而與世界聯合來發展天國。在舊約,這就是巴蘭的教訓,教導以色列百姓娶外邦女子為妻。在啟示錄,就是別迦摩教會所接受的教訓(啟示錄二14)。
Mat 13:33 他又對他們講個比喻說:「天國好像麵酵,有婦人拿來,藏在三斗麵裡,直等全團都發起來。」
[註1] 「他又對他們講個比喻說」,基本上這句話也是重複前面兩個比喻的說法。所不同的是,前面兩個比喻是“設個比喻”,但這節是說“講個比喻”。“設”的原文παρεθηκεν / paratithemi(set before),常用於表示將食物服事給人,例如,主耶穌將五個餅,兩條魚,“擺在”眾人面前(路九16)。所以,在稗子和芥菜種的比喻,主如同侍者一般,表示還可以容忍。但是在這麵酵的比喻,主耶穌不是侍者,而是滿了權柄的王,吩咐她的百姓。可見主是如何的定罪這個比喻裡的麵酵。
[註2] 芥菜種的比喻是指仇敵所作的第一件惡事,叫一粒芥菜種成為一棵大樹。麵酵的比喻是指仇敵所作的第二件惡事,用麵酵,叫麵團全團都發起來。不管是大樹或發酵的麵團,仇敵的目的都使天國的外觀變大,是吸引人的。
[註3] 芥菜種的比喻是從芥菜種發展成大樹,代表神的百姓接受巴蘭的教訓,與世界的聯合而發展壯大。基本上,聖經稱巴蘭的教訓,頂多只是絆腳石。並非所有的百姓都會被絆倒。但是麵酵使麵團發起來卻是不一樣,因為麵酵是在麵團裡面,而且麵團一發起來,基本上還是麵團。如果說芥菜長成大樹不好,但是麵團因為麵酵變大了還是麵團呀,這有何不好?也就是說,我們所在的教會,如果能因為麵酵,而由一個小教會,發展成大教會,那不就是神的祝福嗎?人所注意的是工作的果效,但是神所注重的是工作的源頭。“酵”在聖經中被形容其為“邪惡的”(林五8)。因酵而發起來的麵團,絕對是神所厭惡的,但卻可能被人所接受。所以,聖經稱婦人的麵酵為深奧之理,是會迷惑神的百姓的。做這件惡事的是一位婦人,由舊約的耶洗別所代表,在啟示錄就是推雅推喇教會所接受的教訓(啟二20)。
[註4] 芥菜種與麵酵的比喻,是仇敵在田裡所作的兩件惡事。芥菜種是叫神的百姓與世界聯合,破壞了主的身體。但是麵酵的比喻是在麵團裡面。麵酵所代表的假先知取代了神的話,所以是直接取代了基督做頭的地位。仇敵所作的惡事,就是要破壞主的身體,並且取代神做身體的頭。這就是敵基督和假先知的工作!
Mat 13:34 這都是耶穌用比喻對眾人說的話;若不用比喻,就不對他們說什麼。
Mat 13:35 這是要應驗先知的話,說:我要開口用比喻,把創世以來所隱藏的事發明出來。
[註1] 在第11節,主耶穌解釋祂用比喻是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在這裡,主耶穌進一步解釋祂用比喻的原因是為了應驗先知的話「把創世以來所隱藏的事發明出來。」這話引用自詩篇七十八篇第2節:「我要開口說比喻;我要說出古時的謎語。」
[註2] 「創世」的「世」原文 κοσμου / kosmou(world),就是38節的「世界」,也就是“田地”。把創世以來所隱藏的事發明出來,就是將神創造萬物時,所隱藏的謎語說出來。不是說出謎語的答案,而是點出神創造的背後,都隱藏了謎語。也就是都有神創造的目的和計畫,是需要被解密的。
Mat 13:36 當下,耶穌離開眾人,進了房子。他的門徒進前來,說:「請把田間稗子的比喻講給我們聽。」
[註1] 「進了房子」。前面的比喻是在海邊的船上說的,對象是眾人。「進了房子」代表從這節開始,主說話的對象只針對門徒。門徒請求主耶穌將稗子的謎語解開。人無法自己解開神的謎語,只有神自己可以解開。
[註2] 在主耶穌講了稗子的比喻後,還有芥菜種和麵酵兩個比喻。但是門徒卻只請求主耶穌將稗子的比喻解開。這是因為芥菜種和麵酵兩個比喻是包含在稗子的比喻裡。芥菜種和麵酵是稗子所造成的兩個天國負面的結果。所以門徒只請求主耶穌將稗子的謎語解開,但是在主的解釋裡,不只是解釋了稗子,也解釋了芥菜種和麵酵。
Mat 13:37 他回答說:「那撒好種的就是人子;
Mat 13:38 田地就是世界;好種就是天國之子;稗子就是那惡者之子;
[註1] 「世界」,原文κοσμος / kosmos (world)。這世界就是神在創世所造的。主耶穌在這裡就將「世界」比喻為「田地」。
[註2] 神所造的世界,本身就是一個古時的謎語,沒有人知道神為甚麼要造這個世界。所以,主耶穌就將這謎語用比喻向我們陳明說:神所造的世界就是田地。也就是說,這謎語的背後說出神造這世界的目的,就是為了將天國之子如同好種一般栽種在上面。也就是神要人據有並管理神所造的世界。
[註3] 雖然,神當初所造的世界,是要讓人來管理,但是因著人的失敗,撒但就成了這世界的王(約十二31)。所以,撒但也可以將稗子,就是那惡者之子,撒在這世界裡。
[註4] 約翰福音三章16節說:「神愛世人」的「世人」原文字根就是這節的“世界”。神愛世人就是神愛這世界,因為這世界有神所栽種的天國之子。但是聖經又告訴我們「不要愛世界」(約壹二15),因為現今的世代,這世界的王還是撒但,有撒但所栽種的惡者之子。主說:「現在這世界受審判,這世界的王要被趕出去。」(約十二31)。這要實現在世界的末了,那時就可以將稗子薅出來用火焚燒(太十三40)。
Mat 13:39 撒稗子的仇敵就是魔鬼;收割的時候就是世界的末了;收割的人就是天使。
[註1] 「世界的末了」的「世界」原文,αιωνος / aionos (age),“世代”,意“一段的時間”,和38節的世界,不一樣。這節的“世代”,特指與彌賽亞有關的時間,從主的第一次來,到主的第二次再來。所以,“世界的末了”最好翻譯為“世代的末了”,也就是主的再來。
Mat 13:40 將稗子薅出來用火焚燒,世界的末了也要如此。
[註1] 「世界的末了」,同上,翻譯為「世代的末了」。這要實現在末日大災難結束時,那時神的莊稼都熟透了,主就來收割(啟十四14-18)。
Mat 13:41 人子要差遣使者,把一切叫人跌倒的和作惡的,從他國裡挑出來,
[註1] 在世界的末了,神要將那些「叫人跌倒的和作惡的,從他國裡挑出來」。
[註2] 「叫人跌倒的和作惡的」。芥菜種的比喻叫神的百姓和世界聯合,破壞主的身體,就是叫人跌倒的。麵酵的工作使麵團發起來,以假先知取代神的說話,頂撞身體的頭,是作惡的。
Mat 13:42 丟在火爐裡;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
[註1] 「火爐」,預表火湖。神的刑罰不是一時的,而是永遠的。在火湖裡的焚燒不是一時化為烏有,而是哀哭切齒到永遠(太二五46)。
Mat 13:43 那時,義人在他們父的國裡,要發出光來,像太陽一樣。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註1] 「義人」。栽種在田裡的麥子被稱為天國之子(太十三38);等到麥子成熟了,就被稱為義人。人是因信稱義,但是稱義也是一個過程。信徒沒有在火爐裡的哀哭切齒,卻有在黑暗裡的哀哭切齒,就是國度的懲罰(太八12)。
[註2] 「發出光來,像太陽一樣」。不是說義人是太陽,而是說「發出光來,像太陽一樣」。在神的創造裡,基督是太陽,教會是月亮。月亮的發光是反射太陽光。所以,月亮發出光來,就像太陽一樣。
[註3] 在他們父的國裡,要發出光來,特指在千年國,義人要發光照亮百姓。其實,過了千年國,在將來的新天新地新耶路撒冷,是不用日月光照的,因有神的榮耀光照,又有羔羊為城的燈(啟二一23)。所以,在神的創造裡,太陽和月亮的光照,也是一道謎語,而這謎語的答案是:神自己才是我們的光,這光是來自羔羊的燈,也就是神的救贖。世人沒有羔羊的救贖,就會生活在黑暗裡。
Mat 13:44 「天國好像寶貝藏在地裡,人遇見了就把他藏起來,歡歡喜喜的去變賣一切所有的,買這塊地。
[註1] 在前面三個天國的比喻裡,包含了從撒種到世界末了的審判。基本是涵蓋了主的第一次來(撒種),到主的第二次來(審判)。接著,第四和第五個比喻是描述在主第一次來時,主在天國裡所要得到的兩樣東西:寶貝和珠子。
[註2] 「寶貝」,原文 θησαυρω / thisavro(a treasure),“一件財寶”。「人遇見了」就是「人子遇見了」。「藏在地裡的」原文「藏在田地裡」。田地是主撒種的地方。當主來到地上時,人子的撒種是要得著一批跟隨祂的門徒。當然,最主要的對象是針對以色列家。但是,人子在田地撒種的時候,卻發現了寶貝,也就是遇見了讓祂驚奇的外邦人。他們對主的信心大到一個地步,主說:「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沒有遇見過」。
[註3] 「寶貝藏在地裡」,說明這寶貝因著被“藏起來”,就成為神所隱藏的奧秘(西一26)。教會的見證就是見證她是主所隱藏的寶貝。以色列人是神的選民,是以色列人所公開共同宣稱的。但是外邦的信徒也是神的選民,對於以色列人來說,卻是隱藏的。
[註4] 「寶貝藏在地裡」,不是說寶貝本來是藏在地裡。寶貝之所以藏在地裡,是寶貝被人子發現後,人子買了地,將所發現的寶貝藏起來。人子買了地,就將寶貝藏在地裡的這一幅美麗圖畫,有如亞伯拉罕付了田價從以弗侖那裡買了田地,就將祂所寶貝的妻子撒拉,埋葬在迦南地幔利前的麥比拉田間的洞裡。(創二三19)。當主來到地上時,在神的眼中,以色列家是迷失的羊(太十6),外邦人是死在過犯罪惡之中(弗二5)。但是,感謝主,主在外邦人中發現了寶貝,就買了田地,主將這寶貝有如亞伯拉罕所寶愛的妻子撒拉,埋葬在地裡。教會就是埋在地裡的寶貝,在主復活後,就與基督一同活過來(弗二5,西二13)。教會的見證不只是見證她是主所隱藏的寶貝,更是向世人見證主的復活。
[註5] 「歡歡喜喜的去變賣一切所有的,買這塊地。」主說「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在那裡。」(太六19)。因著外邦的信徒是主所發現的財寶,主就「去變賣一切所有的,買這塊地」。為的就是財寶可以好好的藏在地裡。
[註6] 「變賣一切所有的,買這塊地。」就是主按著神的公義,為我們的罪釘在十字架上。在福音書中記載有一個人,從小遵守神的律法,他問主還要做什麼才可以承受永生。主就回答他:「你還缺少一件: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這人聽了以後,就憂憂愁愁的走了(可十22)。在屬靈的預表上,唯有主可以去變賣他一切所有的,並且主不是憂憂愁愁的,而是歡歡喜喜的去變賣祂一切所有的。
[註7] 感謝主,在我們沒有信主之前,我們是罪人,在我們信主以後,我們的身份是一個欠債的人,因為是主變賣祂一切所有的,買了我們。
Mat 13:45 天國又好像買賣人尋找好珠子,
[註1] 「買賣人」,也是指人子。在44節只說「人」,但這節特別說是「買賣人」,代表這裡的珠子才是人子所要買的對象。這珠子就是以色列家迷失的羊,是主來到地上所要買的對象。
[註2] 嚴格來說,主為人的罪被釘在十字架上,是為以色列人的罪,而不是外邦人的罪,因為外邦人都為罪付了死的代價,死在過犯罪惡之中。所以,珠子(猶太人)是直接用買的。但是寶貝(外邦人)是發現的。主是在發現了寶貝之後,就買了地,將祂所發現的寶貝藏在地裡。
Mat 13:46 遇見一顆重價的珠子,就去變賣他一切所有的,買了這顆珠子。
[註1] 人子買了珠子是為了祂的選民以色列;人子買了地,是為了寶貝,也就是外邦的信徒。不管是寶貝或珠子,人子都是變賣了他一切所有的,但不是變賣兩次,而是變賣一次。主被釘在十字架上,最主要是·爲了祂的選民以色列(珠子),買回了亞當所失去的地。這地就用來藏祂所發現的寶貝(外邦信徒)。
[註2] 感謝主,在將來的聖城耶路撒冷,寶貝與珠子都要成為修飾聖城的材料。外邦信徒不為世人所知,是神所隱藏的寶貝,成為修飾聖城新耶路撒冷城牆根基的寶石,使城建造起來;而猶太人為世人所知,是神所珍愛的珠子,成為聖城新耶路撒冷十二個門的十二顆珍珠。“門”預表人得以進入耶路撒冷,都是因為以色列人(羅九4)。
Mat 13:47 天國又好像網撒在海裡,聚攏各樣水族,
[註1] 天國的比喻是從撒種開始,以撒網結束。天國是以神的恩典開始,以審判結束。神的恩典是為了讓人可以面對末後的審判。
[註2] 「海」,預表外邦的世界。在將來的新天新地,就再也沒有海(啟二一1),預表世上的國都已經成為主的國,再也沒有任何外邦的政權。但是,這裡還有海,代表這裡的審判也是千年國之前的審判,而不是千年國之後的審判。也就是會發生在主的第二次再來,大災難結束後。
[註3] 「聚攏各樣水族」,預表神所造的萬物,也就是萬民(太二五32)。都要服在神審判的權柄底下。
Mat 13:48 網既滿了,人就拉上岸來,坐下,揀好的收在器具裡,將不好的丟棄了。
[註1] 「人」,就是下節的天使。
[註2] 「好的,不好的」,就是下節的義人和惡人。
Mat 13:49 世界的末了也要這樣。天使要出來,從義人中把惡人分別出來,
[註1] 「世界的末了」,如同39節,最好翻譯為“世代的末了”,也就是主的再來,大災難的末了。
[註2] 在大災難的末了,神要將萬民都要聚集在祂面前。把綿羊從山羊分開(太二五32)。綿羊預表在大災難期間,幫助神百姓的義人。而山羊預表在大災難期間,不幫助神百姓的惡人。
Mat 13:50 丟在火爐裡;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
[註1] 稗子(不信的猶太人)和不好的水族(不信的外邦人),都要丟在火爐所預表的火湖裡。
Mat 13:51 耶穌說:「這一切的話你們都明白了嗎?」他們說:「我們明白了。」
[註1] 神願意萬人得救,並且完全認識真理(提前二4)。神喜悅我們對祂向我們所說的話說:「我們明白了。」
Mat 13:52 他說:「凡文士受教作天國的門徒,就像一個家主從他庫裡拿出新舊的東西來。」
[註1] 「文士」,是熟讀聖經,教導聖經的人。文士也是神所打發到以色列家的僕人之一(太二三34)。
[註2] 「受教作天國的門徒」原文「受教於天國」。天國在此被擬人化。也就是得到從主來的啟示。
[註3] 「從他庫裡」原文「從他財寶裡」。新的東西是財寶,舊的東西也是財寶。
[註4] 「新舊的東西」。何為新?何為舊?有很多不同的見解。有人說門徒是新,文士是舊;也有人說恩典是新,律法是舊;或說新約是新,舊約是舊,…等等的說法。但是以上的說法,都會使這節成為不連貫的,很奇怪的單獨一節。
[註5] 如果我們默想前面的第51節,主耶穌門徒所回答主的:「我們明白了。」就可以斷案,所謂“新”就是「明白」主的話,所謂“舊”就是還「不明白」主的話。
[註6] 文士雖然精通聖經,卻無法真正明白聖經的話。因為聖經對於文士來說也是 “暗語”(箴一6,原文),有很多的經文也不是文士所能理解的。所以,在文士還沒有得到神的啟示時,文士之前所熟悉的聖經,對他們來說也是封閉的,是不瞭解的,所以是“舊”的,是古時的謎語(詩七八2)。但是,一旦文士受到神的啟示,如同門徒受教於天國的教訓,神的話對他們來說就清楚了,就明白了,就是“新”的了。
[註7] 請注意:不管“新”或“舊”都是主人的寶貝。很多時候,我們對於主的話實在不清楚,我們就把這話當寶貝存在心裡。當有一天,我們得了啟示,那存在心裡面“舊”的話,就成為“新”的話了。例如,當主對猶太人說:「你們拆毀這殿,我三日內要再建立起來。」主的門徒當時並不明白這話,就將這話藏在心裡。等到主耶穌死後三天復活,門徒就得了啟示,明白了主所說的話就是以祂的身體為祂的殿說的(約二20-22)。
[註8] 感謝主,我們寶貝主向我們所說的話,不管我們明不明白。即使我們不明白,也珍藏在我們的心裡。有一天,因著主的啟示,那先前珍藏在我們心裡的“舊”的話,就會向我們打開,成為主向我們所說“新”的話。
[註9] 今天,如果我們真的愛神的話,就要像文士一樣,將主的話豐豐富富的存在心裡。有一天當我們“受教於天國”,就是得了從主來的啟示。我們就會擁有新舊的寶貝。
Mat 13:53 耶穌說完了這些比喻,就離開那裡,
[註1] 主的比喻分別針對眾人和門徒,說完了就離開那裡,也就是離開迦百農,來到自己的家鄉,就是拿撒勒,但卻遭到自己家鄉的人所棄絕,預表主耶穌被猶太人所棄絕。因此,從這節開始,主耶穌就開始祂救贖裡的工作。
Mat 13:54 來到自己的家鄉,在會堂裡教訓人,甚至他們都希奇,說:「這人從那裡有這等智慧和異能呢?
[註1] 「來到自己的家鄉」,就是來到拿撒勒。
[註2] 「智慧和異能」。「智慧」說明對神的敬畏(箴九10);「異能」說明對人的衝擊力。我們如果為神說話,如果這話是來自於神的,必然會讓人敬畏神,並讓人感受到屬靈的衝擊力。
Mat 13:55 這不是木匠的兒子嗎?他母親不是叫馬利亞嗎?他弟兄們不是叫雅各、約西(有古卷:約瑟)、西門、猶大嗎?
[註1] 「這不是木匠的兒子嗎?」。馬可福音作“這不是那木匠嗎?”(可六3)。
[註2] 「雅各、約西、西門、猶大」。這四人也許不是馬利亞所生,而是馬利亞姐妹的兒子。有猶太拉比認爲馬利亞一直維持處女的身份,除了從聖靈懷孕生了耶穌之外,再也沒有生過其他的子女。所以,當主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時,就將馬利亞托給祂所愛的門徒照顧(約十九26~27)。這四個人,除了約西以外,雅各、西門、猶大這三人應該都是使徒(見太十3~4註解),他們的父親是亞勒腓也稱為革流巴(路廿四18),或革羅罷(約十九25),他的妻子也叫馬利亞,是主耶穌的母親馬利亞的姐妹。雅各是雅各書的作者;猶大是猶大書的作者。西門被稱爲奮銳黨的西門。
Mat 13:56 他妹妹們不是都在我們這裡嗎?這人從那裡有這一切的事呢?」
[註1] 不只主耶穌家鄉的人對主耶穌有這樣的認識,保羅說他也這樣憑著外貌認過基督(林後五16)。
Mat 13:57 他們就厭棄他(厭棄他:原文作因他跌倒)。耶穌對他們說:「大凡先知,除了本地本家之外,沒有不被人尊敬的。」
[註1] 「因他跌倒」。人可以從「希奇」轉為「跌倒」,無非都是因為在肉體裡。
[註2] 「大凡先知,除了本地本家之外,沒有不被人尊敬的。」預表主被猶太人所棄絕,為外邦人所接受。拿撒勒本就是一個被人藐視的城市(約一46);而主耶穌又在這本就是被藐視的城裡的人所棄絕。
Mat 13:58 耶穌因為他們不信,就在那裡不多行異能了。
[註1] 「不多行異能」。意思是還行異能,只是不多。因著他們不信,不接受主,主耶穌家鄉的人,就如老以利的時代,「耶和華的言語稀少,不常有默示。」(撒上三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