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3日 星期二

太:馬太福音第15章


Mat 15:1  那時,有法利賽人和文士從耶路撒冷來見耶穌,說:

[註1]         聖經的記載是很奇妙的。在第十四章,主耶穌施行了一個很重要的吃餅得飽的神蹟。這時,就有法利賽人和文士來責備主耶穌的門徒關於吃餅的問題。

[註2]         「從耶路撒冷來」。耶路撒冷是猶太人敬拜神的中心(約四20)。所以,從耶路撒冷來的法利賽人和文士認為他們對神有最正確的敬拜方式。

 

Mat 15:2  「你的門徒為什麼犯古人的遺傳呢?因為吃飯的時候,他們不洗手。

[註1]         「犯」,原文 παραβαινουσιν / paravainousinviolate),由παρά / paraside),“旁邊”,和βαίνω / baino (to walk),“行走”,兩個字根組成。所以,所謂「犯」就是沒有完全符合律法要求,哪怕是走的很近,沒有遠離,也是過犯。

[註2]         「古人的遺傳」,是指猶太人的傳統,雖然是基於律法的教導,但往往過度的加上人的解釋,而凌駕在律法之上。

[註3]         「吃飯」原文「吃餅」。「吃飯洗手」並不是為了講究衛生,而是與律法的潔淨條例有關。尤其是當祭司獻祭時,手如果不乾淨就會污染到神聖的祭物。因此,猶太人就有吃飯洗手的傳統,以免吃到臟東西,為了表示自己的敬虔,並非是律法所規定的。在約翰福音記載迦拿娶親的筵席,有六口石缸擺在那裡,就是照著猶太人潔淨的規矩(約二6),讓大家吃喜宴之前可以先洗手。

 

Mat 15:3  耶穌回答說:「你們為什麼因著你們的遺傳犯神的誡命呢?

[註1]         「你們為什麼因著你們的遺傳犯神的誡命呢?」,原文「你們為什麼也因著你們的遺傳犯神的誡命呢?」。主耶穌的門徒是違背了古人的遺傳,但是主責備法利賽人和文士「也」犯了誡命。主的門徒是犯了人的遺傳;但是法利賽人和文士卻犯了神的誡命。

[註2]         吃飯洗手的傳統,其實並沒有不好。人若有心敬虔,總比整日思想的盡都是惡還要好。但也就正是因為人都有這樣的想法,而導致教會的墮落。教會的墮落,往往都是墮落在人所自以為正確的實行上。因為人不只不會質疑這些實行,至終這些人的教導還會凌駕在神的話語之上。

[註3]         在主還沒有回答法利賽人和文士有關吃飯洗手的問題之前,主耶穌就先責備他們因著遺傳犯了神的誡命。可見這句話是每一個愛主事奉主的人所要好好默想的:在我們的教會中,到底有沒有一種的實行是基於人的教導(哪怕是很好的教導),成為我們定罪那些不與我們有同樣實行的弟兄姐妹的工具呢?人的遺傳是會犯神的誡命的,慎思之!

 

Mat 15:4  神說:『當孝敬父母』;又說:『咒罵父母的,必治死他。

[註1]         「孝敬」原文 τιμα / timahonour),“尊敬『當孝敬父母』這是神的誡命(出二十12,申五16),『咒罵父母的,必治死他。』這也是神確定的話(出二一17,利二十9)。

[註2]         「必治死他」,原文「以死結束」。也就是以死來成為他的終點。感謝主,基督徒的終點不是死,而是永遠活著。

[註3]         主耶穌特別舉例有關父母的律法來責備法利賽人和文士,就是為了告訴他們:神才是他們真正的源頭。論「古」,世上沒有比神更古的。「神的律法」比任何「古人的遺傳」還要古。神的律法才是人所需要遵守的。

 

Mat 15:5  你們倒說:『無論何人對父母說:我所當奉給你的已經作了供獻,

[註1]         「我所當奉給你的已經作了供獻」,原文「這是供獻,你可以從我得到的受益之物」。「供獻」原文 δωρον  / dorongift),“禮物”。在馬可福音稱為「各耳板」(可七11),就是奉獻給神的禮物。各耳板的意思是:因為已經奉獻給神了,代表無法再拿回來。所以,在猶太人的用法,當一個人說了「各耳板」,代表他接下來所要說的,如同「各耳板」一樣,是禁止做的。所以,「這是各耳板,你可以從我得到的受益之物」,意思就是父母再也無法從我得到受益之物,就可以不孝敬父母。這就是猶太人著遺傳,廢了神的誡命。

 

Mat 15:6  他就可以不孝敬父母。』這就是你們藉著遺傳,廢了神的誡命。

[註1]         「就可以不孝敬父母」。神的誡命是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神(申六5)。猶太人就是藉著這誡命再加碼而發展成為人的教導。叫人可以用愛神為理由,而不孝敬父母。

[註2]         「你們藉著遺傳,廢了神的誡命」,這是非常嚴厲的一句話!其中「廢了」的原文是「權柄」的反意詞。所以是把神的話當成是不具有權柄的話。

[註3]         弟兄姐妹,不要認為你絕對不會「藉著遺傳,廢了神的誡命」。因為,這些所謂的「遺傳」都是非常好的。吃飯洗手,表示敬虔,有什麼不好?把要奉給父母的,做成了各耳板,這是高舉愛神,有何不對?教會的歷史也告訴我們,教會的分裂也都是基於人的教導:外面是高舉維護真理,開除弟兄,實際上是廢了弟兄相愛的誡命!!

 

Mat 15:7  假冒為善的人哪,以賽亞指著你們說的預言是不錯的。他說:

[註1]         「假冒為善」,見太六2註解,原文字根意:演員在演戲。猶太人就是以吃飯洗手來演一場敬畏神的戲。這裡,是以各耳板,來演一場高舉愛神的好戲。

[註2]         「以賽亞指著你們說的預言是不錯的」。因著假冒為善的人,以吃飯洗手所演的一場敬畏神的戲。就使主耶穌有機會引用以賽亞二十九章13節的話,來啓示何謂敬畏神的真理(太十五11)。

 

Mat 15:8  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卻遠離我;

[註1]         引用自以賽亞二十九章13節。

[註2]         「用嘴唇尊敬我」原文「用嘴唇親近我」。百姓有一張親近主的嘴,但卻有一顆遠離主的心,這是假冒為善之人的特點。

[註3]         吃飯洗手的教導,它的重點不在於好或不好,對或不對,而在於那是用人的嘴唇來尊敬主。這是一個敬畏神之人所該警醒小心的。

 

Mat 15:9  他們將人的吩咐當作道理教導人,所以拜我也是枉然。

[註1]         「人的吩咐」。不管人所吩咐的內容如何的好,只要是「人的吩咐」,都不應該成為「道理」。“道理”原文 διδασκαλιας / didaskaliasinstructions),“教訓”。所有的教訓只能是來自神的。人只能拿神的吩咐當來教導人,而不能拿人的吩咐來教導人。

[註2]         將人的吩咐教導人,就是將人的話凌駕在神的話之上。所以主說:「拜我也是枉然」。

 

Mat 15:10  耶穌就叫了眾人來,對他們說:「你們要聽,也要明白。

[註1]         「你們要聽,也要明白」。要有一個能聽的耳朵,更要有一顆能明白的心。

 

Mat 15:11  入口的不能污穢人,出口的乃能污穢人。

[註1]         吃飯之前不管洗不洗手,「吃飯」只是「入口」,並不會污穢人;但是從一顆遠離神的心,所說出來的話是會污穢人的。

[註2]         所以,主耶穌的比喻告訴我們,第8節所謂「一顆遠離神的心」就等同於「一顆很骯臟的心」。從這骯臟的心所說出來的話當然是骯臟的,是會污穢人的。耶利米說:「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耶十七9)。人心之所以比萬物都詭詐,是人的心遠離了神,所產生的必然結果!

 

Mat 15:12  當時,門徒進前來對他說:「法利賽人聽見這話,不服(原文作跌倒),你知道嗎?」

[註1]         當時責問主耶穌的門徒吃飯不洗手的,有法利賽人和文士(太十五1)。但是,這裡卻只提法利賽人絆跌了。代表這個文士可能也是一個法利賽人,但也有可能代表那個文士接受了主耶穌的教導。感謝主,「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總要專心;並用百般的忍耐,各樣的教訓,責備人、警戒人、勸勉人。」(提後四2)。我們傳了,神就可以做事。

 

Mat 15:13  耶穌回答說:「凡栽種的物,若不是我天父栽種的,必要拔出來。

[註1]         「凡栽種的物」,就是在第十三章天國比喻裡,所栽種的麥子與稗子。其中稗子不是天父栽種的,必要拔出來。

[註2]         主耶穌這裡所回答門徒的話,就是直接告訴門徒,關於天國比喻裡的稗子,也就是那惡者之子,就以法利賽人為代表。

 

Mat 15:14  任憑他們吧!他們是瞎眼領路的;若是瞎子領瞎子,兩個人都要掉在坑裡。

[註1]         「任憑他們吧」,就是不要將稗子薅出來,以免將麥子也一起薅了出來(太十三29)。

[註2]         在馬太福音十三章,稗子被形容為惡者之子(太十三38)。這裡,主耶穌再進一步讓門徒認識:惡者之子就在於他是「瞎眼領路的」。惡者之子的可惡就在於明明是瞎眼的,卻還要領路。同樣的,假先知的可惡也在於明明沒有神的話,卻還自稱可以代神發言。

[註3]         「掉在坑裡」的「坑」,就是馬太福音第十二章,羊在安息日所掉進去的坑(太十二11)。主耶穌要門徒認識,羊之所以掉在坑裡,都是法利賽人這些瞎子造成的。

 

Mat 15:15  彼得對耶穌說:「請將這比喻講給我們聽。」

[註1]         馬可福音記載是在耶穌離開眾人,進了屋子之後(可七17)。

 

Mat 15:16  耶穌說:「你們到如今還不明白嗎?

[註1]         門徒本該明白的,因為門徒是天國之子,裡當明白天國的奧秘(太十三11)。門徒的情形,也是我們的光景,我們在領悟主的話上都是很遲鈍的。所以,我們需要求主讓我們在一切屬靈的智慧悟性上,滿心知道祂的旨意(西一9)。

 

Mat 15:17  豈不知凡入口的,是運到肚子裡,又落在茅廁裡嗎?

[註1]         吃飯是入口的原則。所有入口的,除了能被身體所吸收的養份,其它的最終都會落在茅廁里,所以根本不會污穢人。

[註2]         「入口的,是運到肚子裡」,在馬可福音加上備註說:「不是入他的心,乃是入他的肚腹」(可七19)。因為人的肚腹有分別的功能,對於那些入口的東西,如果有營養的,就成為人身體的養份。其它的部份,就成為糞便,落在茅廁

[註3]         「落在茅廁裡」。主耶穌這裡提到茅廁,讓人聯想到「別西卜」這糞堆之王(太十25備註)。入口的那些沒有營養的,成為糞便就歸給撒但這糞堆之王。

 

Mat 15:18  惟獨出口的,是從心裡發出來的,這才污穢人。

[註1]         入口的,是運到肚子裡,沒有消化的,最終落到茅廁裡;但是出口的,是從心裡發出來的,滿了污穢,有如茅廁,所以會污穢人,如下節。

 

Mat 15:19  因為從心裡發出來的,有惡念、凶殺、姦淫、苟合、偷盜、妄證、謗讟。

[註1]         「心裡發出來的有惡念、凶殺謗讟」。在主耶穌的比喻裡,人的心有如茅廁,滿了不潔的東西!從茅廁發出來的東西當然污穢人。

 

Mat 15:20  這都是污穢人的;至於不洗手吃飯,那卻不污穢人。

[註1]         不洗手吃飯,不潔的東西會掉到茅廁,歸給撒旦;但出口的卻是從茅廁倒出不潔的東西,是會污穢人的。

 

Mat 15:21  耶穌離開那裡,退到推羅、西頓的境內去。

[註1]         「推羅、西頓」,在巴勒斯坦以北,屬於腓尼基的外邦人之地。

[註2]         「境內」,原文 μερη  / meripartssides),也有旁邊”的意思。主耶穌自己囑咐祂的門徒「外邦人的路,你們不要走」(太十5)。所以,主耶穌並沒有實際進入推羅、西頓,而還是在靠近推羅、西頓的旁邊。

 

Mat 15:22  有一個迦南婦人,從那地方出來,喊著說:「主啊,大衛的子孫,可憐我!我女兒被鬼附得甚苦。

[註1]         「迦南婦人」。就是外邦婦人,是「在以色列國民以外」(弗二12)。這個迦南婦人為她的女兒向大衛的子孫求,就是向以色列的王求!

[註2]         「從那地方出來」原文「從邊界出來」。所以,這個迦南婦人是跨過推羅、西頓的邊界,到主所在的加利利這邊來。

[註3]         「被鬼附得甚苦」,因為撒但就是這世界的王。世人都是被鬼所霸佔的人。

 

Mat 15:23  耶穌卻一言不答。門徒進前來,求他說:「這婦人在我們後頭喊叫,請打發他走吧。

[註1]         23節,是聖經中很奇特的一節。主耶穌對於這迦南婦人的請求是消極的靜默;而門徒卻又是積極的無情。

 

Mat 15:24  耶穌說:「我奉差遣不過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

[註1]         「耶穌說」原文「耶穌回答說」。主耶穌這話是回答門徒的話,而不是針對迦南婦人的請求,因為這時婦人還沒有來到耶穌面前。基督是為神真理作了受割禮人的執事(羅十五8)。所以,主耶穌回答門徒的話,意思是:祂所有一切的工作,都是為了以色列家。所以,將迦南婦人打發走,也不是祂需要去做的。對於這迦南婦人,就只需要靜默!

[註2]         門徒對這位迦南婦人的無情是很容易理解的,因為在猶太人的觀念裡,外邦人與基督無關,在以色列國民以外,在所應許的諸約上是局外人(弗二12)。所以在初期的教會,也因著保羅將福音傳給外邦人,在耶路撒冷引起很大的激辯。但是耶穌對於迦南婦人的請求是「一言不答」,卻很難理解。很多的時候,神的靜默更值得我們默想。詩篇十九篇第3節說:無言無語,卻有聲音可聽(Darby譯本)。主耶穌對於迦南婦人的請求,之所以一言不答,並非是沒有憐憫的心腸,而是向人啓示:神只要一靜默,那麼神所靜默的,對我們來說就是一種奧秘。

[註3]         感謝主,保羅說他深知基督的奧秘,就是深知基督的靜默。「這奧秘就是外邦人在基督耶穌裡,藉著福音,得以同為後嗣,同為一體,同蒙應許。」(弗三6)。主對迦南婦人的靜默,說明外邦的信徒,教會,是基督的奧秘(弗三4-6)。

[註4]         門徒要主耶穌打發這迦南婦人走,說這婦人「在我們「後頭」喊叫」。的確,神的福音是先傳給猶太人,外邦人只能在後頭喊(羅馬書二10)。外邦人在後,並非輕視外邦人,更是因為外邦教會要成為基督的奧秘,成為神另外一班特殊的選民。這就是主耶穌在天國的比喻裡,那個被藏在田地裡的寶貝所啓示的(太十三44)!

 

Mat 15:25  那婦人來拜他,說:「主啊,幫助我!」

[註1]         這迦南婦人,先是遠遠的喊「主啊,大衛的子孫」。可是當她來到主這裡,卻只說「主啊,幫助我!」也許是因為耶穌說:「我奉差遣不過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所以,這迦南地婦人就沒有說大衛的子孫,而只叫耶穌為「主啊!」。意思是,我雖然不是以色列家迷失的羊,但你還是我的主。我們的主的確是世人的主,而不只是猶太人的主。

 

Mat 15:26  他回答說:「不好拿兒女的餅丟給狗吃。

[註1]         「狗」,在原文是小狗,比喻婦人的女兒。

[註2]         主的靜默叫人不解,但是主一開口回答,更是叫人吃驚。如果,主耶穌用祂回答門徒的話,也回答這迦南地婦人:「我奉差遣不過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也許還不讓人吃驚。因為這婦人也知道主耶穌是大衛的子孫。

[註3]         在主耶穌的回答裡,主耶穌向迦南地婦人表示,猶太人是祂的兒女,但是外邦人卻是「狗」。這不是輕蔑,而是啓示在創世記裡的一幅奧秘的圖畫。在創世記,在神的眼中,只有亞當是祂的兒子,其它的都只不過是祂所造的各種活物。但是,請不要輕看這些活物。因為在神造齊萬物後,神認為那人獨居不好,就要為他造一個配偶。很稀奇的,神卻是將祂所造的活物帶到亞當面前,看他叫什麼。「看他叫什麼」的意思,不是為了取名,而是看亞當能不能找到神所應許的配偶。但是,在亞當叫了各樣的活物之後,聖經說「只是那人沒有遇見配偶幫助他。」(創二20)。如果我們仔細默想這一段創世記的經文,神不是要亞當為造物命名,也不是要讓亞當認識在其他造物中找不到配偶。不,神要亞當在動物找配偶,就一定有配偶,所以聖經說「只是那人沒有遇見配偶」。

[註4]         感謝主,亞當所找不到的配偶,就是這個被稱為「狗」的外邦婦人的女兒所預表的。因為外邦教會成為基督的配偶是一個奧秘,是保羅所深知的奧秘!保羅成為外邦的使徒,就是要我們這些外邦信徒認識這奧秘。所以,我們外邦信徒所蒙的救恩,雖然是在猶太人棄絕主之後,才臨到我們。但是,在創世之前,神就已經揀選了我們(弗一4),然後將我們「藏起來」,成為基督的奧秘。

 

Mat 15:27  婦人說:「主啊,不錯;但是狗也吃他主人桌子上掉下來的碎渣兒。

[註1]         「主人」是指坐在桌上的兒女(可七28),是小狗的主人。

[註2]         「碎渣兒」。頂稀奇的,這婦人竟然沒有被激怒,或退縮。而是非常正面的認識自己是狗的身份。並積極的向主求桌子上掉下來的碎渣兒。這「碎渣兒」代表坐在桌上吃餅的兒女對餅的不珍惜。在屬靈的預表上是猶太人的棄絕主。

 

Mat 15:28  耶穌說:「婦人,你的信心是大的!照你所要的,給你成全了吧。」從那時候,他女兒就好了。

[註1]         「你的信心是大的」。在十四章,門徒被主責備為小信(太十四30),但這婦人被主稱贊信心是大的。

[註2]         在馬太福音第八章,百夫長的信心也被主耶穌稱贊是大的(太八10)。第八章的百夫長,和這章的迦南婦人,代表外邦信徒蒙恩的兩方面。百夫長是為他的僕人求,是與權柄有關。百夫長表示他的權柄在僕人之上,但他的權柄也在主耶穌以下(太八89)。教會是主的身體,所要啓示的真理就是基督是教會的頭。外邦信徒就是見證基督乃是教會的頭。但是,這迦南婦人是為她的女兒求,是與生命有關,啓示教會是神新婦的一面。今天我們每個信徒,是貞潔的童女,獻給基督(林後十一2);那日全體的聖徒,就如聖城新耶路撒冷,新婦妝飾整齊,從天而降,等候丈夫(啓二一2)。

 

Mat 15:29  耶穌離開那地方,來到靠近加利利的海邊,就上山坐下。

[註1]         「上山坐下」。在第五章,主耶穌也是“上山坐下”,在這裡主耶穌又是“上山坐下”。在第五章的聽眾,最主要是猶太人,是主的第一類百姓。但在這裡的聽眾最主要的是主的第二類百姓,由「加利利的海邊」所描寫的外邦信徒所代表。

 

Mat 15:30  有許多人到他那裡,帶著瘸子、瞎子、啞巴、有殘疾的,和好些別的病人,都放在他腳前;他就治好了他們。

[註1]         「放在他腳前」,原文「丟在他腳前」。含有眾人爭先恐後的要得著醫治的意思。

[註2]         「他就治好了他們」。迦南婦人的女兒吃了主人所掉下來的碎渣兒,就得了醫治,代表外邦人的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約四22)。因此,加利利的瘸子、瞎子、啞巴、有殘疾的,和好些別的病人,都被治好了,代表救恩也臨到了外邦人。

 

Mat 15:31  甚至眾人都希奇;因為看見啞巴說話,殘疾的痊癒,瘸子行走,瞎子看見,他們就歸榮耀給以色列的神。

[註1]         「歸榮耀給以色列的神」。注意:是「歸榮耀給以色列的神」,而不是「歸榮耀給神」,代表這些得醫治的病人都是外邦人。

 

Mat 15:32  耶穌叫門徒來,說:「我憐憫這眾人,因為他們同我在這裡已經三天,也沒有吃的了。我不願意叫他們餓著回去,恐怕在路上睏乏。

[註1]         迦南婦人的女兒因著吃桌上的餅,所掉下來的碎渣兒,而得了醫治是一個重要的事例。這事例就帶進主耶穌這裡所要施行的第二個吃餅得飽的神蹟。第一個吃餅得飽的神蹟,是要餵飽祂的選民以色列,第二個吃餅得飽的神蹟,主是要餵飽祂另外一班的百姓,就是外邦的信徒。

[註2]         「同我在這裡已經三天」。「已經三天」預表主的復活(可八31,可九31,可十34)。在第十四章吃餅得飽的神蹟,是強調主的死;但在這裡,主所將要施行的第二個吃餅得飽的神蹟,是強調主的復活。

[註3]         請注意,在第十四章吃餅得飽的神蹟,主並沒有顧慮到群眾,會「在路上睏乏」。但是,這裡主特別點出祂「不願意叫他們餓著回去,恐怕在路上睏乏。」這是因為:十四章的神蹟是著重於主的死,預表跟從主,就要背起自己的十字架(太十六24,可八34,路九23)。然後在復活裡,才開始跟從主走屬天的道路,因此主耶穌顧慮群眾,會「在路上睏乏」。耶穌被交給人,是為我們的過犯,所以主的死只是進門,還沒有開始走路。但是進門後就有一段很長的路程要行走。這段行走的路程,就須要憑著主的復活,好叫我們稱義(羅四25)。羅馬書四章的復活稱義,不是在我們初信的那一霎那的因信稱義,而是在我們進窄門後,走在屬天的道路上所要得的稱義,就是雅各所說的因行為稱義(雅二24)。

 

Mat 15:33  門徒說:「我們在這野地,那裡有這麼多的餅叫這許多人吃飽呢?」

[註1]         「野地」,原文 ερημια / erimiadesolation),是指在山上一片沒有人跡的空曠之地。在十四章的草地(太十四19),已經很難找到足夠的餅讓眾人吃飽,如今這這野地比草地更困難找到足夠的餅。

 

Mat 15:34  耶穌說:「你們有多少餅?」他們說:「有七個,還有幾條小魚。

[註1]         如同五餅二魚,這裡的七餅和幾條小魚,都沒有一個可以讓大多數人都可以接受的解釋。但是,如果我們按照這兩個事例所分別代表的屬靈意義:主的死與復活,我們還是可以有一些的啓示。我們如何與基督一同埋葬,也要與祂一同復活(西二12)。我們與基督同埋葬時,我們是四,基督是一,因此所擘開的是五個餅。但是我們與基督同復活時,我們還是四,但主是第三天復活,是三這個數字,也預表父、子、靈,因此所擘開的是七個餅。

[註2]         「還有幾條小魚」。在第一個吃餅得飽的神蹟,那兩條魚如何預表外邦人的見證,這裡的幾條小魚也是預表外邦人,特指神所揀選的小群,也就是外邦的信徒。主告訴祂所揀選的小群:「不要懼怕,因為你們的父樂意把國賜給你們。」(路十二32)。

 

Mat 15:35  他就吩咐眾人坐在地上,

[註1]         「坐」,就是享受!眾人只要聽主的話坐著,就有餅吃。

[註2]         在十四章,第一個吃餅得飽的神蹟,眾人是坐在草地上;但是這第二個神蹟,眾人卻只坐在地上。在時間上,主施行這第二個神蹟時,也許已經過了一段的時間,那時的草都已經枯乾了。在啓示錄,草枯乾了是代表神對祂百姓的審判。在末日的大災難中,第一號的審判是針對以色列地,吹響時,青草都要被燒(啓八7),在地上的猶太人只有十四萬四千人蒙保守(啓七4)。在預表上,是應驗施洗約翰在曠野所傳悔改的道:「不要自己心裡說:『有亞伯拉罕為我們的祖宗。』我告訴你們,神能從這些石頭中,給亞伯拉罕興起子孫來。現在斧子已經放在樹根上,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就砍下來,丟在火里。」(路三7-9)。施洗約翰在曠野只說「斧子已經放在樹根上」,還沒有砍下來;但是在第一號,這斧子就要砍下來了,其結果就是「一切的青草被燒了」。青草被燒了,代表肉身的猶太人再也不是亞伯拉罕的後裔。亞伯拉罕的後裔只能是出於屬乎基督的(加三29)。就是這神蹟所預表的:神的另外一班的百姓,信徒。神這另外一班的百姓是坐在沒有草的地上。

 

Mat 15:36  拿著這七個餅和幾條魚,祝謝了,擘開,遞給門徒;門徒又遞給眾人。

[註1]         「祝謝了,擘開」。在五餅二魚的神蹟,主耶穌是「望著天祝福,擘開」,但是在這七個餅和幾條魚的神蹟是「祝謝了,擘開」。五餅二魚是強調從天而來的“祝福”;七個餅幾條魚是強調因著祝福而“感謝”。所以,五餅二魚是預表舊約逾越節的晚餐,著重於主的死,所帶來的“祝福”。但是,七個餅幾條魚是預表在新約,主所設立的桌子,著重於復活裡,向主的“感謝”。

[註2]         主的死,滿足了神公義的要求,是神對罪人的祝福;但是主的復活,是為叫罪人稱義,是罪人對神所該有的感謝。今天我們擘餅紀念主,不是只陳列主的死,更是表明主的復活。所以主說:我們要如此行,一面蒙主祝福,一面向神發出感謝,「直等到他來」(林前十一26)。

 

Mat 15:37  眾人都吃,並且吃飽了,收拾剩下的零碎,裝滿了七個筐子

[註1]         「七個筐子」。“七”這個數字一般是代表神經營的完整時期。在創世記就代表第七日的安息,在啓示錄就是神經營裡的七個教會。但是這裡的「七」是對比與五餅二魚的「十二」個籃子。

[註2]         在十六章,當主特別再一次提到這兩個神蹟時,特別要祂的門徒回答:五個餅分給五千人、收拾了多少籃子的零碎?七個餅分給四千人、收拾了多少筐子的零碎?主的門徒有兩個身份:猶太人和信徒。門徒要針對第一個神蹟以猶太人十二使徒的身份回答主:是十二個籃子;門徒也要以信徒的身份針對第二個神蹟,回答主:是七個筐子。在舊約,神的百姓是十二支派;在新約,神的福音是神選立的七個執事(徒六3)。這七個執事是服事飯食的,正是七筐子的零碎所預表的。

[註3]         對於猶太人來說,數字是“十二”;但是對於信徒來說,數字是“七”。十二個籃子的零碎,和七個筐子的零碎,都要如同餅一樣滿足世人的飢餓。神的兩班百姓,猶太人和信徒,都有責任滿足人的需要。

[註4]         十四章的「籃子」,和這裡的「筐子」是不一樣的。籃子,原文κόφινος / kophinoshand-basket),是比較小的,是可以用手提來提去的。一般猶太人外出時,是用這種籃子來裝潔淨的食物。但是筐子,原文σπυρίς / spurisbasket),是比較大的,一般人只用來存放東西,並不適合用手提來提去。保羅在躲避猶太人的殺害時,被人從城牆上縋下去,所使用的工具就是「筐子」。在屬靈的意義上,猶太人所代表的十二籃,就是猶太人帶著籃子分散在世界各處,作「籃子的見證」。而信徒所代表的是「筐子的見證」,並不適合移動。信徒的見證是今日教會的見證。教會的見證,不是如同猶太人流浪式的「籃子的見證」,而是每一個教會,在自己所在的地方,做主榮耀的「筐子的見證」。感謝主,主的見證不只有猶太人「籃子的見證」,也有信徒「筐子的見證」。

 

Mat 15:38  吃的人,除了婦女孩子,共有四千。

[註1]         在第一個神蹟是著重在主的死,吃的人共有五千人,因為主的死不只滿足“四”所代表的四方的世人,同時也滿足了神公義的要求,銀匙是“五千人”。但是第二個神蹟,是著重在主的復活。主的死滿足了人和神公義的要求;但是主的復活是為了給萬人作可信的憑據(徒十七31),完完全全是為了人的稱義(羅四25),因此是“四千人”。

[註2]         復活是保羅職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真理。保羅受審判是為盼望死人復活(徒二三6)。若基督沒有復活,我們的信便是徒然,我們仍在罪裡(林前十五17)。那麼我們就吃吃喝喝吧,因為明天就要死了(林前十五32)。主的復活完完全全都是為了我們。

 

Mat 15:39  耶穌叫眾人散去,就上船,來到馬加丹的境界。

[註1]         「馬加丹的境界」。“馬加丹”是在加利利海的西邊,曾是北方地區猶太人反抗羅馬人的中心。馬可福音記載是在大瑪努他境內(可八19)。馬加丹這地名時常出現在猶太拉比的文章中。有人認為,馬加丹所在的平原就是舊約的米吉多。以色列人在米吉多這裡曾經有兩次的勝利(底波拉和巴拉戰勝迦南王,基甸戰勝米甸人),和兩次的悲劇(掃羅和約西亞的死)。因此米吉多也代表善與惡之間的戰爭,是以色列人與敵人爭戰的代名詞。

[註2]         在十四和十五章,那兩個吃餅得飽的神蹟之後,從十六章開始,主就不斷的啓示給祂的門徒,祂會如何死,以及三天後復活。主的死與復活,是與黑暗勢力的一場爭戰。因此,主來到馬加丹的邊界

[註3]         在末日所要發生的哈米吉多頓大戰,其中「哈」就是「山」, 而「米吉多頓」就是「米吉多」。 「來到馬加丹的境界」,有聖經版本翻譯為「來到馬加丹山」,預指馬加丹山,就是哈米吉多頓。

[註4]         主上了船,來到馬加丹山,預表教會在末日所要經歷的大災難。但主的應許是:遵守祂忍耐的道的,主必在普天下人受試煉的時候,保守他免去試煉的時候(啓三10)。從十六章開始,我們就要看見善與惡之間的戰爭是如何進行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