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 14:1 那時,分封的王希律聽見耶穌的名聲,
[註1] 「那時」,就是十三章主耶穌被自己家鄉的人棄絕的時候,也就是猶太人棄絕自己的王以後。外邦羅馬政權所立的分封的王希律,反而聽見耶穌的名聲。
Mat 14:2 就對臣僕說:「這是施洗的約翰從死裡復活,所以這些異能從他裡面發出來。」
[註1] 希律聽見耶穌的名聲,就想起了耶穌的先鋒施洗約翰。希律認為耶穌的異能來自被他所殺的施洗約翰從死裡復活。人只能靠邏輯的推斷,沒有聖靈的啟示。
Mat 14:3 起先,希律為他兄弟腓力的妻子希羅底的緣故,把約翰拿住,鎖在監里。
Mat 14:4 因為約翰曾對他說:「你娶這婦人是不合理的。」
[註1] 施洗約翰被殺,是約翰責備希律娶了他兄弟腓力的妻子希羅底。
[註2] 「不合理」原文「不合法」。希羅底在自己的丈夫,腓力,還活著的時候,就再嫁給另外一個男人,希律,是不合乎律法的(利二十21)。這就是現今的時代,神所定罪的淫亂。世人都離棄自己的丈夫,神,嫁給另外一個男人(約壹二15)。
Mat 14:5 希律就想要殺他,只是怕百姓,因為他們以約翰為先知。
[註1] 「怕百姓」。希律是可以殺約翰,卻因爲怕百姓而不敢殺。羅馬的政權是尼布甲尼撒所夢見的大像的半鐵半泥的腳。羅馬帝國的共和國體制,有元老院的設置,是現今民主政治的雛形。民主政治强調國家政權的穩定是基於人民的支持。所以希律怕百姓而不怕神。基本上,現今人所推崇的民主政治,是·主耶穌再來時,地上政權的主流體制。這種民主體制,不是·人類的進步,而是代表人的墮落。因爲執政者只要牢籠擁護的人民,他們自然會去攻擊反對的人民。這就是主耶穌所說的民攻打民,是民主制度下的必然結果(見但二43註解)。
Mat 14:6 到了希律的生日,希羅底的女兒在眾人面前跳舞,使希律歡喜。
Mat 14:7 希律就起誓,應許隨他所求的給他。
[註1] 律法在世人來說只是工具,而不是公義!
Mat 14:8 女兒被母親所使,就說:「請把施洗約翰的頭放在盤子裡,拿來給我。」
[註1] 「女兒被母親所使」,在馬可福音是說女兒去問母親,他母親說:「施洗約翰的頭。」所以女兒所求的是基於母親的仇恨。希羅底的仇恨也代表人對主的仇恨。希羅底的女兒代表的是將主釘在十字架的人,主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路二三34)。
Mat 14:9 王便憂愁,但因他所起的誓,又因同席的人,就吩咐給他;
Mat 14:10 於是打發人去,在監裡斬了約翰,
[註1] 約翰是主的先鋒。所以,約翰的殉道,也是預表主要為罪人而死。
Mat 14:11 把頭放在盤子裡,拿來給了女子;女子拿去給他母親。
[註1] 「把頭放在盤子裡」。約翰的死是被砍了頭。讀起來是非常讓人傷感的。關於約翰的頭,有兩個層次的屬靈意義:第一,砍了頭,代表世人棄絕元首基督。第二,對於約翰本身來說,約翰的職事只是引進彌賽亞。等彌賽亞來了以後,他就必須結束自己的職事。約翰自己說,主必興旺,他必衰微(約三30)。衰微不只是變小,而是要完全消失。但是「約翰的門徒」,這詞就告訴我們,約翰的職事並沒有結束。
Mat 14:12 約翰的門徒來,把屍首領去埋葬了,就去告訴耶穌。
[註1] 「約翰的門徒」。今天的基督教世界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派別?無非都是因為大家都還是頭,都擁有屬於自己的「約翰的門徒」!
[註2] 「把屍首領去埋葬了,就去告訴耶穌」。一面來說,約翰的殉道是令人嘆息的,但是「埋葬了」,對於信徒來說,是一種的安息。在第十一章,在監獄裡的約翰沒有安息,要他的門徒來質問耶穌。到了十四章,約翰的門徒又來告訴耶穌,約翰的屍首已經被埋葬了,已經安息了。
Mat 14:13 耶穌聽見了,就上船從那裡獨自退到野地裡去。眾人聽見,就從各城裡步行跟隨他。
[註1] 「獨自退到野地」。這野地應該是在伯賽大(路九10)。耶穌退到野地,並非表示耶穌的傷心,而是因為約翰是祂的先鋒,約翰的殉道,代表祂離世的時間也近了。一面來說,主的代死,不是門徒所能承擔的,所以祂自己一個人獨自離開。另外一面來說,主耶穌每次獨自一人,是為了與父同在,實行父的旨意(約八29)。
Mat 14:14 耶穌出來,見有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治好了他們的病人。
[註1] 「憐憫他們,治好了他們的病人」。耶穌聽到約翰的殉道,聖經並沒有形容祂的傷心;但是耶穌看見病人,卻滿了憐憫。我們若真有屬靈的眼光,就要認識:人死了,只是息了地上的勞苦;但是病了,卻是活在地上沒有安息。
Mat 14:15 天將晚的時候,門徒進前來,說:「這是野地,時候已經過了,請叫眾人散開,他們好往村子裡去,自己買吃的。」
[註1] 人不只沒有安息,還有每天飢餓的困擾。人是一個器皿,人的飢餓預表需要有食物來填滿這個器皿。在馬太福音第十四章和第十五章,主耶穌分別施行了兩個吃餅得飽的神跡,讓我們看見祂才是能滿足人飢餓的食物。當時對於一般群眾來說,因為吃餅得飽,能顧到他們肉身的生命,就吸引他們來找主耶穌(約六26)。對於門徒來說,主耶穌就是我們屬靈生命的糧,也是我們跟從的對象(約六68)。
[註2] 在第十二章,主耶穌提到約拿的神跡(太十二39);到了第十三章天國的比喻,就產生天國的子民;接著,在第十四章就記載主用五個餅餵飽了五千人,然後在第十五章記載了主用七個餅餵飽了四千人。到了十六章,主又再一次提到約拿的神跡(太十六4),接著又再一次提到兩個吃餅得飽的神跡。約拿的神跡是預表主的死而復活,可見這兩個神跡是為了說明約拿的神跡所預表的死而復活。
[註3] 在第十六章,主耶穌因為門徒不明白這兩個神跡的意義,主才又重新提到第十四和第十五章這兩個神跡,但是主耶穌告訴門徒,這兩個神跡的重點不是餅,而是要防備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酵(太十六6)。法利賽人的教訓就是否認主救贖的死;而撒都該人的教訓是否認主稱義的復活。
[註4] 羅馬書四章25節,保羅說:「耶穌被交給人(死),是為我們的過犯;復活,是為叫我們稱義。」主耶穌之所以能成為生命的餅,滿足人飢餓的需求,就是因為祂的死與復活。所以,主耶穌要門徒防備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酵。
[註5] 雖然第十四和第十五章這兩個吃餅得飽的神跡,都是預表主的死與復活,但是卻有不同的重點。主用五個餅餵飽了五千人,是著重於祂的死,為了祂的選民;而主用七個餅餵飽了四千人,是著重於祂的復活,為了祂的信徒。
Mat 14:16 耶穌說:「不用他們去,你們給他們吃吧!」
[註1] 門徒認為野地沒有吃的,村子裡才有吃的。所以,門徒要群眾往村子裡去,自己買吃的。但是主卻說「不用他們去」,並且要門徒「給他們吃的」。約翰福音說,主耶穌本知道要怎樣行,但是卻要求門徒給他們吃的,是為了試驗門徒(約六6),讓他們認識只有祂才能滿足眾人飢餓的需要。
Mat 14:17 門徒說:「我們這裡只有五個餅,兩條魚。」
[註1] 這五個餅,兩條魚,還是一個小孩子帶來的(約六9)。雖然門徒也許有二十兩的銀子(可六37),但是腓力說:就是二十兩銀子的餅,叫他們各人吃一點也是不夠的(約六7)。
[註2] 這五餅二魚的神跡是接著主的先鋒殉道的記載。所以,這五餅二魚的神跡是著種於主的死。至於為什麼是五個餅,兩條魚?有很多的說法,但並沒有一個為大家所共同接受的解釋。但這五個餅兩條魚必有其特殊的屬靈意義。
[註3] 首先,將餅擘開,是預表主在十字架為我們裂開了身體。但是當主被釘十字架時,保羅告訴我們:我們也與祂同釘十字架,使罪身滅絕,叫我們不再作罪的奴僕(羅六6)。所以,在十字架上所擘開的餅,包含了主和我們。另外,雖然主的死是為了所有的世人,但是外邦人的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約四22);所以,嚴格來說主的死是為了祂的選民,猶太人。主的來如何是為了以色列家迷失的羊,主的死也是為了以色列家。所以,這五個擘開的餅所預表的屬靈意義,就是保羅所說的十字架道理:在這十字架上,不只有主的身體這一個餅,還有神所有的百姓,由四個餅所代表的分散在四方的猶太人(賽十一12)。
[註4] 至於為什麼是兩條魚,也沒有一個為大家所共同接受的解釋。但是,因著五個餅是預表主和主的選民,而「魚」是主所應許給彼得這個漁夫的(太四19),所以「魚」在聖經中可以預表外邦的罪人。所以,我們看到當主被釘在十字架上時,有兩個罪人也分別釘在主耶穌的左右(太二七38)。在預表上是可以解釋為:當主釘十字架上時,外邦的罪人見證(「二」這個數目所代表的)主是為祂的百姓而死,只是有人選擇得救,有人選擇沈淪。
Mat 14:18 耶穌說:「拿過來給我。」
[註1] 「拿過來給我」。保羅說:主的恩典是夠他用的,所以他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他(林後十二9)。門徒向主說他們只有五個餅,兩條魚,這是門徒向主所誇的軟弱;然後主就對門徒說:「拿過來給我。」,這是神的能力要在軟弱的門徒身上顯得完全。
Mat 14:19 於是吩咐眾人坐在草地上,就拿著這五個餅,兩條魚,望著天祝福,擘開餅,遞給門徒,門徒又遞給眾人。
[註1] 「坐在草地上」。草地是羊安息的地方。主的羊不需要擔心沒有吃的,羊只需要坐在草地上。屬於主的羊是何等的有福!
[註2] 「擘開餅」。眾人的餅來自門徒;門徒的餅來自主所擘開的餅,這就是福音的原則:沒有主所擘開的餅,就沒有吃餅得飽的神跡。
Mat 14:20 他們都吃,並且吃飽了;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來,裝滿了十二個籃子。
[註1] 「他們都吃,並且吃飽了」,這是主的應許: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太五6)。
[註2] 「裝滿了十二個籃子」。主耶穌在十六章,因為門徒不明白這神跡,就責備門徒:「你們還不明白嗎?不記得那五個餅分給五千人、又收拾了多少籃子的零碎嗎?」(太十六9)。主耶穌只提醒門徒有五個餅分給五千人,但是主要祂的門徒記得一共收拾了多少籃子的零碎。可見,主耶穌要門徒自己記住「十二」這一個重要的數字。
[註3] 「十二」在聖經中是專屬於祂選民的數字。在新約有十二使徒,在舊約有十二支派。這十二支派,在過約旦河時,就由約旦河裡的十二塊石頭所預表(書四9)。感謝主,這約旦河裡的十二塊石頭,預表因著主耶穌的死,最終成了裝滿了十二個籃子的餅!主耶穌不受撒旦的試探變石頭為餅,但是這裡的十二個籃子的餅,卻代表因著主的死,也叫祂的選民,由石頭變為可以讓人飽足的十二個籃子的餅。主耶穌在16節說:「你們給他們吃吧」不只是要試驗門徒,更是表明:因著祂的死,祂的門徒也的確要成為能滿足人飢餓的餅。
Mat 14:21 吃的人,除了婦女孩子,約有五千。
[註1] 「除了婦女孩子」,是按照以色列人出埃及的人數算法(出十二37)。聖經不算婦女和孩子的屬靈意義是:「婦女」代表軟弱的器皿(彼前三7);「孩子」代表不成熟的器皿(林前三1,來五13)。在主的眼中,算得上數的是剛強且成熟的器皿。
[註2] 「約有五千」。為何是餵飽五千人,也沒有一個為所有人所共同接受的說法。也許可以解釋,所謂“吃餅得飽”是一種的滿足。那麼,主的死是誰得到滿足?很清楚的,不只是神的選民(四),因為罪得赦免而得到滿足;主的死更是為了滿足父神(一)公義的要求。四加一是五,一千是完滿。神與祂的百姓要在千年國得著完滿的滿足。
Mat 14:22 耶穌隨即催門徒上船,先渡到那邊去,等他叫眾人散開。
[註1] 「耶穌隨即催門徒上船」。因為五餅二魚是啓示主的死。所以「耶穌隨即催門徒上船」,預表因著主的死,祂的選民必須以基督(船)為他們的保護。
[註2] 「渡到那邊去」,就是渡到加利利海的另外一邊,到迦百農。主稱迦百農為自己的城(太九1)。
[註3] 「等他叫眾人散開」,因為主的死是主耶穌要獨自完成的。
Mat 14:23 散了眾人以後,他就獨自上山去禱告。到了晚上,只有他一人在那裡。
[註1] 「上山去禱告」。猶太人向神禱告的傳統是不能站在高處的;代表人的卑微,需要神的憐憫(詩一百三十1)。但是,這裡主卻「上山去禱告」。在山上的原因,是預表祂的復活;所以主在山上禱告,則是預表主死後復活,就在天上為我們代求(羅八34)。
[註2] 「只有他一人」。雖然看似主是獨自一人,但是實際上每一次主耶穌的獨處,都是主與父神最親密的時候。
Mat 14:24 那時船在海中,因風不順,被浪搖撼。
[註1] 「船在海中」,約翰福音形容已經離開岸邊「十里多路」,也就是離岸大約有五、六公里的距離。所以這時船上的人很難跳下海裡逃生。
[註2] 「因風不順,被浪搖撼」,這是今日教會在世上的一幅圖畫。教會在世上,外面的環境是凶險的,不只船因海浪上下顛簸,而且還逆風而行。但是,主的門徒要認識:我們的主是可以平靜風和海的那一位(太八26)。
Mat 14:25 夜裡四更天,耶穌在海面上走,往門徒那裡去。
[註1] 「夜裡四更天」,原文「夜裡第四警衛」。羅馬兵丁晚上守衛分為四個時間段,前三個時間段是在深夜裡,從晚上日落到次日凌晨。第四更是在凌晨的3時到6時,所以是天未明的時候,屬於夜裡警衛的最後一個時間段。
[註2] 「耶穌在海面上走」。只有主可以在海面上走。任何人不在船裡(基督裡),而想在海上行走,必沈入海裡(墮落在世界裡)。
[註3] 「往門徒那裡去」,這是預表主復活後,來到門徒中間。
Mat 14:26 門徒看見他在海面上走,就驚慌了,說:「是個鬼怪!」便害怕,喊叫起來。
[註1] 「鬼怪」原文 φαντασμα / fantasma(phantom),字根 φαίνω / phainō(shine),“光照”,引申為「幻影」。這字在新約只出現兩次,另外一次是在馬可福音,也是用來形容主耶穌行走在海面上時(可六49)。當主耶穌行走在海面上,那時天還沒有亮,但門徒卻可以看見主耶穌。這必然是因為這時的主耶穌,有如祂在變化山上時的發光(路九29),滿了復活里的榮耀(路一78-79),出現在海面上。
[註2] 主耶穌走在海面上,是一幅非常美麗的圖畫,因為那是創世記第一章中,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的再現(創一2),代表神恢復工作的開始。
Mat 14:27 耶穌連忙對他們說:「你們放心!是我,不要怕!」
[註1] 「是我」,最好翻譯為「我是」。這不只是主耶穌向門徒表明是祂,同時也揭示祂的名就是「是」。「是」這名是耶和華向摩西所啓示的名字,意思就是「存在」(出三14)。神是自有永有的那一位,門徒有了主就能存活,所以門徒可以不用怕。
Mat 14:28 彼得說:「主,如果是你,請叫我從水面上走到你那裡去。」
[註1] 「主,如果是你」,代表彼得這時還不很確定是主。但是聽到主的聲音,就叫彼認得更相信應該是主。因為,屬於主的羊都認得主的聲音(約十4)。
[註2] 「請叫我從水面上走到你那裡去」。牧人都會呼召羊跟著他。因此,彼得希望主耶穌也叫(原文「命令」)他到祂那裡(約十3)。
Mat 14:29 耶穌說:「你來吧。」彼得就從船上下去,在水面上走,要到耶穌那裡去;
[註1] 「你來吧。」這是主耶穌對彼得所下的命令。
[註2] 「彼得就從船上下去,在水面上走。」代表彼得聽到主的命令後,的確也如同主耶穌一樣,可以在海上走。主耶穌可以在海上走,因為祂是神;彼得可以在海上走,因為有主的話說:「你來吧。」
Mat 14:30 只因見風甚大,就害怕,將要沈下去,便喊著說:「主啊,救我!」
[註1] 彼得是一位漁夫,應該是善於游泳的。所以,即使無法繼續在水面上走,也可以游泳(約二一7),但是彼得卻喊著說:「主啊,救我!」。因為那時「風甚大」,以至於彼得再也無法繼續在水面上走,而要沈下去。
[註2] 「主啊,救我!」信徒經歷主的救恩不是在初信的那一霎那而已,而是一生之久。保羅說:「祂曾救我們脫離那極大的死亡,現在仍要救我們,並且我們指望祂將來還要救我們。」(林後一10)。信徒在末日所要面臨的風浪,將遠大於彼得所經歷的,所以我們要迫切的指望祂將來的拯救。
Mat 14:31 耶穌趕緊伸手拉住他,說:「你這小信的人哪,為什麼疑惑呢?」
[註1] 感謝主,彼得一喊「主啊,救我!」主耶穌就馬上伸出祂的手。但是,主的手不只是彼得的拯救,同時也代表彼得的小信!
Mat 14:32 他們上了船,風就住了。
[註1] 「他們上了船」。不是主伸手將彼得拉上來後,馬上就上了船。因為那時他們離船還有一段距離。所以,當彼得被主拉起來以後,又重新站在海面上,並與主耶穌一同走到船那裡,然後才和彼得一起上了船。
[註2] 「上了船,風就住了」,代表彼得和主耶穌一同走在海上時,風仍然很大。這對彼得來說是一個很好的經歷。認識自己的確是一個小信的人。
[註3] 在馬可福音記載,門徒心裡十分驚奇,是因為他們不明白那分餅的事,心裡還是愚頑(可六51,52)。這是再一次證明,這五餅二魚的神蹟,是強調主的死,為了拯救罪人。門徒如果認識這救恩,就不會驚奇所發生的事。
Mat 14:33 在船上的人都拜他,說:「你真是神的兒子了。」
[註1] 當耶穌復活以後,向許多人顯現。百夫長和一同看守耶穌的人也極其害怕,說:「這真是神的兒子了!」(太二七54)。
Mat 14:34 他們過了海,來到革尼撒勒地方。
[註1] 「來到革尼撒勒地方」。革尼撒勒因為土地肥沃,被稱為加利利的樂園,屬於拿弗他利支派的土地。摩西為拿弗他利的祝福是「你飽受恩惠,滿得耶和華的福,可以得西方和南方為業」(申三三23)。其中「得西方為業」,按原文,最好翻譯為「得海為業」,就是得加利利海為業。
[註2] 感謝主,耶穌行走在海面上,就是要讓門徒認識祂在海上的工作,就是要帶領門徒過了海,來到革尼撒勒地方,得海所預表的得外邦人為業。這要啓示於在十五章中,因著主的復活,神施行了第二個吃餅得飽的神跡,得著祂另外一批的百姓,外邦信徒。
Mat 14:35 那裡的人一認出是耶穌,就打發人到周圍地方去,把所有的病人帶到他那裡,
[註1] 「把所有的病人帶到他那裡」這就是革尼撒勒所預表的,「得海為業」。
[註2] 這些病人都是預表外邦的病人。在福音書中,主耶穌都是主動到以色列家;但是外邦人卻都是主動到主耶穌這裡。
Mat 14:36 只求耶穌准他們摸他的衣裳繸子;摸著的人就都好了。
[註1] 「只求耶穌准他們摸他的衣裳繸子」,是進一步加強證明35節的病人是外邦病人。可以參看第九章中那個患了十二年血漏的女人的備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